王應平
摘 要:作為語文教學目標之一的審美能力培養對于塑造學生的心靈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而現行的語文教學大都只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通過分析學生的特點,從教師自身和教學手段上提出適合學生特點的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能力;途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對語法的講解以及對文章段落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歸納。這種語文教學內容雖然談不上根本背離語文這一人文課程教學的根本目標,但是至少沒有完全實現語文教學的作用。故此,基于這一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探求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培養途徑就成為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
一、明確以塑造學生心靈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理念
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終極目的或理念其實還是培養學生去認識真、善、美,培養真、善、美以及最終給社會提供真、善、美。換而言之,就是在對審美能力的培養中,塑造學生美麗的心靈,使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這是一切人文學科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二、教師自身要具有提高學生審美的能力
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自身必須具有發現和挖掘美的能力以及傳遞和表達美的能力。
1.善于挖掘和發現語文課程中的美
藝術是人類挖掘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其獨特性就在于它是以藝術形象為手段,對社會生活進行整體的審美把握。而這種審美把握,反映在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作品中,就是通過書面符號文字來表達作者的審美感受,它是屬于一種表象的藝術形象,也是一種最具普遍性的藝術。所以語文課程中的一篇篇文章其實就是一座座藝術美的富礦。這座富礦要靠挖掘呈現她的美。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悟力和審美能力,教師自己就要善于挖掘出、發現出她的美。要有效挖掘語文課程中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審美修養,只有提高自己的審美修養,才能和作者對話,和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才能準確地理解作品,進而把握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并最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要善于傳遞和表達語文中的美
語文課程中的文章所蘊含的美除了需要教師憑借自己的能力去發現之外,還要善于傳遞和表達語文中的美。教師要培養自己能運用恰當的方式去傳遞美的能力,如語言恰當得體,朗讀能做到聲情并茂,講述能做到栩栩如生,繪聲繪色。要通過教師自己的儀表、言行甚至是板書恰當而又充分地把語文課程中的美感充分傳遞給學生。當然,因為小學生對自然的感知尤其是對社會的感知能力不強,想象力和理解力當然也不如成年人。這種傳遞和表達美的語言和行為的適當不是以教師自身的眼光看來適當,而是以符合授課對象特點的適當,只有這種適當才能讓學生理解。
三、選擇適合小學生特點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要引導學生真切地觀察自然、感知自然
很多文章是對自然美的描摹,要想感受文章中的美,當然首先要明白自然中的美。比如,講解唐朝詩人楊萬里的《小池》這首詩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觀察一個池塘,看看池塘中的水,近距離看看荷葉形狀以及觀察蜻蜓的動作等,感受它們的生命力,然后把詩中蘊含的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教師充滿感情地講解表現出來。這樣實現了詩和現實的對接,學生讀懂了這首詩,培養了學生對生活的審美能力。
2.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審美活動的靈魂,審美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豐富想象力的培養。盡管學生對自然、社會的感知不是很深,但是教師可以通過引導以激發學生在已有認知情況下的想象力去理解課文中的美。當然,這種想象力的激發是要建立在對已有認知基礎上的合理想象。這種想象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審美的再現過程,當然也是一種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過程。
3.采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輔助手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欠缺的情況下,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實現通過聲、色等的立體方式表達詩詞中的美,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全方位培養。
4.鼓勵學生通過寫作培養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培養除了滿足欣賞美的能力提高之外,還要讓學生學會創造美、發現美,從被動的審美接受者轉變為美的提供者,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審美能力,而要實現這一點,必須鼓勵學生在觀察社會、感知社會的基礎上去試著描摹社會,通過寫作把自己的審美活動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易露霞.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美的因素[J].教壇之聲,2015(1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