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玲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思政課教學部,湖南 長沙 410000)
?
論“成功人生”的基本內涵與價值尺度
——與當代大學生談人生價值觀
羅慧玲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思政課教學部,湖南 長沙 410000)
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總開關”顯得尤其重要,青年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其價值觀教育的成敗維系著民族復興與國家命運。幫助大學生科學界定“成功人生”,深刻理解“成功人生”的基本內涵,準確把握“成功人生”的價值尺度,能有效地指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提高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大學生;成功人生;人生價值觀
在“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時代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潮流中,“追尋成功”成為當代青年的共同愿景和前進動力。何謂“成功人生”?這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前首先要弄清楚的方向性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類似報道:名利雙收、風光無限的官員、富豪、明星一日之間卻變成貪官污吏、癮君嫖客。他們何以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急轉直下?究其原因,問題還是出在人生價值觀上。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指出:“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1]大量案例表明,人生價值觀就像思想源頭的“總開關”,一旦錯了便“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1.1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現狀分析
2014年11月課題組通過調查問卷對湖南1 020名大學生價值觀現狀抽樣調查。調查顯示:34.90%的大學生擇業時將經濟收入作為第一標準;44.61%的大學生學習動力源于改善家庭生活;37.45%的大學生選擇明星富商作為偶像。數據表明,當今大學生價值取向基本正常,但仍然存在由“倫理取向”向“經濟取向”偏離、由“社會取向”向“個人取向”偏離的傾向,應當重視并及時干預。
1.2轉型時期價值觀偏離的成因分析
社會轉型期自殺、墮落、犯罪比例呈上升趨勢具有普遍性,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9月4日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2]。“空虛癥”成為轉型時期的“時代病”,原因有三:第一,信仰危機。工業革命后,瘋狂的利益競爭和名利追逐迅速吞噬綠色生態、生命健康、愛情親情等美好事物,從尼采的“上帝死了”到“人死了”,歐洲連續兩次出現“信仰真空”,使“精神空虛癥”成為一種流行病。第二,價值碰撞。一是個別出于政治目的的國家和組織,通過毀滅精神偶像,瓦解政治信仰,誘導感官享樂,輸入異化價值觀制造精神沖突。二是無良商人用“庸俗成功學”觀點錯誤導向,將“錢、權、位”當成衡量成功人生的標準,導致人們迷失方向。第三,經濟動蕩。投資的不確定性、破產失業帶來的投機心理,導致不勞而獲成為“當然”,經濟動蕩嚴重影響了人們價值觀的穩定。
1.3科學界定“成功人生”的雙重意義
如何定義“成功人生”?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對青年大學生來說是方向性的大問題,是思想源頭的“總開關”,弄清楚這個問題具有雙重意義。第一,對社會而言,關系民族復興夢想的實現。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未來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我國還處在社會轉型期,意識形態的舊平衡被打破,新平衡尚未建立,信仰的缺失、多元價值沖突、經濟動蕩等因素極易導致精神居所坍塌,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具有時代的緊迫性。第二,對個體而言,關系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追求生命意義是人類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大學生處在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進入社會的準備期,明確“成功人生”的基本內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樹立起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才能堅定理想信念,科學規劃人生。

課題組基于對人生哲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文獻研究,結合典型個案,站在人類社會和個體生命雙重需求的角度對“成功人生”進行了界定。所謂“成功人生”,即個體在自身內驅力(目標、信念、愛)的激勵下,能長期處于一種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生命狀態,在這個狀態中,個體既能奉獻社會和他人,又能獲得自身的生命價值感和主觀幸福感[3]1。“成功人生”的核心內涵是“人生價值”,外在表征是“社會貢獻”和“自身幸福”,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2.1成功人生是一個完美的三維立體
“成功人生”是由“生命的長度”“生命的寬度”“生命的高度”構成的三維立體。第一,“生命的長度”是指個體生命健康而充滿創造活力的存續時間。它是產生人生價值的基礎和保證,沒有健康的身心一切無從談起。追名逐利,摧殘身心是人類生存狀態的異化。健康的身心、淡泊的生活是成功人生的首要標志。第二,“生命的寬度”是指個體生命角色的豐滿程度與愛的體驗的深刻程度。角色越豐滿,奉獻就越多,愛的體驗就深刻。承擔責任是成功人生的重要標志。第三,“生命的高度”是指個體生命突破“小我”走向“大我”所創造的價值高度。超越自我、奉獻他人、服務社會是個體生命突破“小我”走向“大我”彰顯個體生命意義和價值的過程。總之,將個體生命融入社會發展之中是成功人生的顯著標志。大學生應當強健身心延展生命的長度,實踐體驗豐滿生命的寬度,服務人民實現生命的高度。
2.2成功人生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
凡成功人士都有強大的生命內驅力,目標明確、充滿激情、追求卓越。生命內驅力從何而來?尼采說:“懂得‘為何’,才能迎接‘任何’。”生命內驅力來自理想、信念、目標。理想是“遠方的召喚”,是產生內驅力的能源;信念是“內心的執著”,是產生堅持力的來源;目標是“行動的路燈”,是產生行動力的動因。成大業者皆成于立志,有夢想,有目標、有踐行是成功人士的顯著特點。習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大學生只有立志造福人民,胸懷天下,才能獲取強大人生動力。
2.3成功人生是一個享受愛的過程
“愛”是生命成長的重要動力。成功人生是一個享受愛的過程,其生命有著較高的幸福指數,這種幸福源于“人生三愛”。第一,“愛自己,自我悅納”。成功者敢于直面人生,接受自我,善于管理情緒。第二,“愛工作,專注投入”。興趣源于實踐,潛心工作,沉浸專注,就必然會有所發現,有所成就,工作自然變成了樂趣。第三,“愛他人,樂于奉獻”。成功者懂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他們熱衷于服務社會,并以此獲取“生命價值感”和“深遠幸福感”。總之,“愛自己”是實現生命價值的前提,“愛工作”是實現生命價值的途徑,“愛他人”是生命價值的最高表征。在愛的驅使下大學生就能肩負使命,充滿動力,富于創造。
2.4成功人生是一個活在當下的狀態
活在當下,是一種坦然面對人生苦難和認真對待生活細節的人生態度。具體表現為目標明確、信念堅定,能吃苦、能吃虧、能做事,有強大的內心力量活在當下。第一,能吃苦。弗蘭克爾說:“世界上沒有東西比生命中存在著意義更能幫助人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4]105成功者能面對巨大的苦難和挫折,懂得自己的使命和意義,因此能坦然接受苦難,并在苦難中鍛煉和提升自己。第二,能吃虧。成功人生是生活淡泊、樂善好施的人生;索取時,不貪多,易滿足;奉獻時,盡心盡力,不求回報。第三,能做事。成功者既能抬頭看天,也能低頭做事。既能斷大事,也善打理小事。井井有條、有章有序,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總之,成功者擁有寧靜淡泊的人生境界,這是造就成功人生的內心環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學生應當堅守內心信念,淡泊做人,專注做事,才能實現成功人生。
3.1價值尺度的來源
第一,以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觀為指導。歷史唯物主義將人生價值分為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價值,即個人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意義,即“貢獻”;另一方面是個人價值,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索取”。馬克思主義倡導奉獻精神,認為人生的價值首先在于奉獻;但同時又承認個體利益的正當性,關心個人幸福,對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充滿價值關懷。第二,以中國夢的終極價值追求為依據。習近平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5]中國夢體現了國家與個人在價值主旨上的一致性,蘊含著社會對個人價值的尊重。總之“中國夢是人民夢,人民幸福則是中國夢的終極價值追求。”[6]
3.2價值尺度的兩個維度
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觀和中國夢的終極價值追求要求我們從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兩個維度來評判“成功人生”。第一個維度是個體的存在對他人和社會具有的價值(包括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即“社會貢獻”;第二個維度是個體自身的生命價值感和主觀幸福感,即“自身幸福”。前者是社會客觀需求,后者是個體主觀需求,兩者相互補充,互為前提形成生命價值完整評價尺度。“二維一體”的價值尺度既考慮了社會整體需求,又考慮了個體主觀感受,既要考慮了物質貢獻,又要考慮了精神貢獻,比僅僅只強調個人貢獻的評價標準更全面、更人本、更關注個體的幸福和發展,彰顯出其價值內涵的人文價值取向。
3.3價值尺度的參照系及測評指標
第一,成功人生的參照系。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生是否成功,參照系只能是具有穩定性和可比性的“個體自身”。當貢獻大于索取,且個體擁有持久的幸福感和價值感,人生就是成功的。相反則是失敗的。貪官污吏貢獻遠小于索取,與人民為敵,必喪失自由與幸福,因此人生是失敗的;身殘志堅的人即便對社會物質貢獻不多,但其頑強的精神為人們提供著正能量,貢獻是巨大的,社會認可使其充滿價值感,因此人生是成功的。人生的“成”與“敗”是“質”的差異。第二,成功人生的測評指標。成功人生可量化、可測評、可比較。主要測評指標有物質貢獻、精神貢獻、物質索取、精神索取、生命存續時間、身心健康狀況、幸福指數等。個人成功是“小成功、小幸福”,為人類作貢獻才是“大成功、大幸福”。人生的“小成功”與“大成功”是“量”的差異。總之,大學生要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將服務人民視為終極價值追求,突破“小我”走向“大我”,不斷加強量的積累,獲取人生更大成功。
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帶來的是強大的精神動力。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基本遵循,中國夢成為共同夢想,青年大學生就一定能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中抒寫出有價值的成功人生。
[1] 慎海雄.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J].瞭望,2014(19):10-11.
[2] 新華社.世衛組織:全球每40秒一人自殺[N].鄭州晚報,2014-09-06(A06).
[3] 羅慧玲.高職成功素質訓練教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4] 維克多·E·弗蘭克爾.追尋生命的意義[M].何忠強,楊鳳池,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5] 新華社.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EB/OL].(2013-03-23)[2013-03-24].中央政府門戶站, http://www.gov.cn/ldhd/2013-03/24/content_2360829.htm.
[6] 李紅亮.中國夢的價值意蘊[N].光明日報,2014-07-09(13).
(責任編校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9.043
20160604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一般資助課題(XJK011BDY014)
羅慧玲(1970-),女,湖南瀏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
D64
A
1674-5884(2016)09-01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