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名家推薦·
匠者善用心
徐杰
我與李進老師初識于全國小學科學數字化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研討會上,后又在江蘇省小學科學名師論壇、江蘇省小學科學實驗操作技能大賽等活動中多次相逢。從相逢到相知,從相知到相惜,數十載的光陰,我目睹了李進老師由“科學教學的踐行者”成長為“銳意創新的開拓者”的蛻變過程,也感受了一名真正的匠者和一顆純粹的匠心。
李進老師一直致力于小學科學生活化研究,他認為,脫離生活的科學是“不完整的科學”。于是,他注重讓學生學身邊的科學、生活中的科學。在我看來,李進老師的小學科學生活化研究,不僅有帶領學生一起數星星、養蝸牛、種土豆等體驗活動,更有科學教學生活化理論的內化和發展。主要表現在:
其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學習目標,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創設。李進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匠者,他認真研讀教材,搜集與生活有關的教學資源,將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景中,努力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二,知識構建生活化。
學習是知識積累、能力培養、情感升華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作為教師可直接用語言,也可通過行為、動手操作等去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得到啟發。在李進老師的課堂里,除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出相關的科學問題,他還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題依據,使學生能借助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
其三,科學探究生活化。
生活化的科學探究既鞏固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科學教學要遵循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生活經驗,設計一系列有結構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構建自己的科學知識體系。李進老師悉心指導學生學會關心身邊的事,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發現,學會提有價值的問題,學會設計探究方案,學會完成探究任務。
其四,拓展任務生活化。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因此,李進老師在科學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領悟科學“源于生活,又回歸、服務于生活”的道理。他常將課堂拓展至課外,在知識“回歸”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力量;在親力親為的實踐中反思課本的“不足”——原來生活遠比課本“豐富”得多。
其五,器材選擇生活化。
學生身邊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科學教學資源。由于身邊的物品和器具成本低廉、取材方便、制作簡單、操作容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李進老師經常引入一些精心設計的低成本的簡易實驗。通過這些實驗的大量應用,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讓學生學到更為生動鮮活的科學知識。
李進老師深知一名好教師必須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光通曉科學的本體性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須具備扎實的條件性知識以及廣博的人文背景知識。寒來暑往間,他通讀了眾多的科學教育專業書刊。讀書,讓他更深地理解并掌握教育最核心的內涵。日積月累、聚沙成塔,工作26年來,他先后在《江蘇教育》《廣東教育》《福建教育》《科學課》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這是“匠者善用心”的必然結果。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活”的教學方式,創造“活”的教育思想,以此引導我們的學生,讓他們收獲受用一生的“活的能力和素質”。
萬物有魂魄,匠者善用心!李進老師以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和生活方式,幸福地前行于科學教育的道路上……路雖遠,行則必至!愿我們的匠者——李進老師,一路耕耘,一路收獲!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