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農
發揮心理輔導課的積極預防功能
鐘志農
當今這一代青少年置身于社會急劇轉型的歷史階段,他們在探索、嘗試適應社會的同時,難免遇到復雜多變、困惑不解的社會挑戰,導致認知糾結、行為異常、情感障礙、內心焦慮、自我困擾、關系扭曲等形形色色的心理問題,令家長、教師和社會深感憂慮。例如,面對小升初、初升高的重大轉折與突變,多數中小學生都會出現學習適應性方面的困難;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不少學生遭遇學業挫敗、產生厭學情緒,深陷自我迷失的困境;面對三、四年級學習人際交往技能的迫切需要和初高中人際環境的日趨復雜,相當數量的學生,特別是女生,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面對即將到來或已經到來的青春期身心巨變,以及“躍躍欲試”的異性交往的春心激蕩,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感到躁動不安、心煩意亂;面對自己漸漸長大卻又尚未成年、既想快快獨立卻又不得不依賴父母、既不屑于和兒童為伍卻又不被成年人群體所接納的“邊緣人”的尷尬,相當數量的青少年會出現與父母之間的“代際”沖突……凡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青少年的年齡特點與社會閱歷的局限,他們難以獨立應對如此復雜的生存環境,這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繞不過去的發展“危機”。因此,如何幫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如何準確掌握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并采用富有實效性的教育與輔導方法,如何陪伴青少年破繭成蝶、順利成長,是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無法回避的課題,也是我們必須加以認真思考和努力破解的責任。
當然,我們這里提到的“危機”一詞,絕非是災禍臨頭的意思,而是指一個必要的轉折點、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問題即挑戰,危機孕育轉機。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恰恰是危機、壓力與逆境喚醒了個體處于沉睡狀態的抗逆力,推動個體調動內在潛能,并在外在資源的支持下積極應對、積極預防,這才是生命力量的更大體現。因此,預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種危機,引導青少年學生在危機面前展示力量,通過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難,預防由于自身準備不足而可能遭遇的心靈傷害,正是我們積極推進中小學心理輔導課的根本動因,也應當成為中小學心理輔導課選題和設計的主導方向。
總之,從“關注問題”向“關注優勢”轉換,從“消極應對”向“積極預防”轉換,是避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誤區的正確選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當然不能忽略對少數心理障礙學生的輔導與咨詢,但同時必須堅持以全體學生為輔導對象、以心理輔導課為主要載體的發展性、預防性輔導模式,并形成一個與學生成長歷程相對應的內容體系,以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潛能與人格特質,充分挖掘學生內在的心理力量,幫助學生優化成長環境,促進學生適應性、抗壓性、復原力、勝任力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最終達到引領學生幸福人生的根本目的。
(作者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