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鵑 王 挺
關于教師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議
——以南京市鼓樓區中小學教師心理現狀的調查為例
肖 鵑1王 挺2
南京市鼓樓區教師心理健康研訓工作以“防未病,促發展”為指導思想,根據“按需研訓”的原則,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開展“鼓樓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通過調查結果分析,提出制定教師心理健康標準、重視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學校“EAP”、滿足教師心理健康知識培訓需求,以教師心理云服務中心為抓手,建立四級教師心理援助網絡。
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
(一)教師有強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需求
本次調查中,高達92%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參加教育主管部門舉辦的心理健康類培訓,14.4%的人愿意犧牲寒暑假來參加這種培訓,說明教師對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內在需求高。他們希望獲取的心理健康知識包括“學生心理問題的識別與處理”(60.9%),“子女教育和親子關系問題”(45.7%),“婚姻家庭關系問題”(22.4%),“自我情緒調節問題”(42.1%)和“職業發展規劃問題”(31.7%)。
(二)特殊人群需要關注
本次調查發現,雖然總體上鼓樓區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職業倦怠感較低,但有些教師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雖然僅僅是少數,但是對學校教學秩序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視。特別是調查中發現,中年教師壓力大,職業倦怠感較高;離異家庭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較低,職業倦怠感較高。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關注這部分教師的特殊狀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三)教師心理事件需要及時處理
目前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機構相對比較健全,但是針對教師的還基本是空白。調查發現,當教師發生心理問題后,7.3%的人只能直接去精神專科醫院接受治療,3.4%的人會選擇社會咨詢機構,8.3%的人希望能向教育主管部門設置的針對教師的心理咨詢服務站求助。這三類人群幾乎占到了教師總人數的20%。所以,教師對心理健康專業咨詢的需求很高。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有10.8%的教師在遇到心理問題后不會向任何人求助,這種情況其實特別容易出現風險,也需要有一個完整的工作體系能夠去識別和處理這些危險因素。
(一)教育主管部門制定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標準
根據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調查結果的分析,心理健康標準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角色的身份認同。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對象是青少年兒童,教師角色承載著民族文化“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要求,教師只有了解認識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并能從心理上接納、喜愛,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示范者、生活的指導者、行為的效仿者、心理的輔導者、活動的組織者。
2.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以教師內心活動為前提的。教師的心理是否穩定、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身心健康。
3.積極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交往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生活中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與教師的關系、教師與學校的關系、教師與家長的關系。作為心理健康的教師要善于處理、融洽、協調這四種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揚互助合作精神,確保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完成。
4.平和樂觀的健康情緒。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時常會面對許多心理壓力或矛盾。教師在個人家庭生活中、教育教學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自覺地調適、控制自我情感,仍然保持鎮靜、樂觀的心情,能夠忍受外界的壓力和來自生活的屈辱,經得起艱難困苦的磨難,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5.富有彈性的環境適應。教師能適應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同時能接受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新事物、新問題,且積極主動地改變不良的教育教學環境,增強自己的心理適應性提高自我更新,和應變能力。
6.靈活多元的教育創新。教師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獨立地進行一定的創新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代教育理論構建出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與學生共同學習,開發新課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二)學校通過各種切實可行的措施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
1.強化“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面對教師這個注重精神的群體,學校各級管理人員必須強化“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管理過程中,要特別尊重教師的個人價值,為教師的自我實現提供舞臺;把專注于發現教師的問題,調整為更多地關注其優點和長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設法宣傳教師的業績,提升其自我成就感;積極開展群體性文體活動,為教師提供情感交流和情緒宣泄的機會。
2.建立合理高效的組織結構。組織結構的不合理是教師重要的壓力源。建立合理高效的組織結構包括許多方面,譬如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推行自主參與式管理;完善評價體系,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實現合理分配,使勞動強度與所得報酬相對等值;優化各級領導的管理方式,等等。建立合理高效的組織結構,旨在實現組織公平,達到教師心理的平衡。
3.擴大教師的自主參與權。學校領導應該給教師以工作環境和心理空間的自由度,實行彈性工作制,鼓勵教師自我管理、自主負責,避免使用所謂“強化管理”的高壓手段,實施各種僵化的考核,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決策,例如開設校長信箱,鼓勵教師提不同意見;加強教代會工作,重大事項決策征求教師意見;讓教師參與討論學校發展策略、考評制度、獎勵制度、晉升制度等。參與管理能使教師感受到學校的民主關系,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
4.減輕教師的工作負荷。減輕教師的工作負荷,保證教師有一定的休閑時間和自我調整的空間,將會改善他們的工作狀態和情緒狀態。第一,深化教學管理改革,消除對教師管理的隨意性,減少教學課時量、文案工作、形式化的會議和無意義的檢查考評。第二,優化教師配置,縮減教師承擔的角色,如班主任承擔班級的管理事務,而生活事務和心理問題則分別由年級生活輔導教師和心理輔導教師負責。第三,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變終結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避免教師為追求升學率而重蹈“題海戰術”。第四,加強教學資源建設,為教師備課、教學、實驗提供便利。第五,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開展現代教育技術集中培訓,使之減少因操作不熟練而導致的重復性勞動。
5.關心教師個人生活和發展。學校應關注教師個人發展的需求,給教師提供各種方便。一是鼓勵教師進修高一層次學歷,并在工作量上適當照顧;二是創造機會,使教師參加各類級別各種形式的教師培訓和進修,提高其業務水平;三是組織教師參加社區活動,向社會推出優秀教師,發揮每位教師的特長,進一步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學校不僅要關心教師的工作,更要關心教師的生活。從管理學的角度看,關心教師個人生活也能起到緩解職業倦怠的作用。所以,學校領導應關注每位教師的生活狀況,把他們的住房、福利、子女上學、就業、職稱評定等都放在心上,設法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總之,學校領導對教師應做到思想上理解、生活上關心、發展上幫助。
6.拓展教師的自我發展需要。一些中學教師把不少學生送進了高校,個人收入也有所增加,但自身心情卻很壓抑、焦慮。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的高級需要沒有得以拓展,即只把學生考上好學校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而沒有把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因此,學校在滿足教師物質需要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引導和發展教師的高層次需要,把平凡的工作與新一代的成長聯系起來,與個人收獲的快樂聯系起來,與自我價值的實現聯系起來,從而使他們感受職業生活的充實,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三)在教師選聘環節引入心理測試并追蹤觀察
社會上很多職業選聘過程中都用到了心理測試。每種職業的從業者都有特定的優勢人格曲線,也就是相應的“職業人格常模”,可以利用此常模作為選聘教師的參考標準。本次調查測試了2000多位教師的數據,已經可以形成鼓樓區教師的初步常模,如果可以再擴大采樣,獲得更廣泛的數據,就可以開發出教師職業常模,作為將來篩選的依據。同時,本次研究也發現了一些人格特質可能會增大職業倦怠感的風險,可以把那些特質作為排除標準,在篩選教師時予以考慮。這種篩查方法可以先在個別學校試用一段時間,然后隨訪觀察效果,如果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確實有價值,則可以在更廣泛的地區推廣使用。
(四)在教師中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建設學校教師心理服務中心
學校領導和教師本人都對業務水平比較看重,而對心理健康則考慮得很少。國內有關研究發現,有焦慮障礙的教師占38%。研究人員試圖對一所學校進行干預,但非常艱難。究其原因,一是一些本來有高度焦慮需要治療的教師并沒有參加治療;二是整個干預過程總有教師因工作而中斷治療。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教學和教育質量,也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會影響到學校的安全與穩定。然而,雖然不少教師曾經學習過教育心理學,但那只是心理學的一個很小的分支,主要講述如何對學生進行教育。實際上,在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工作中,還有很多心理學知識需要了解。比如,學習變態心理學知識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異常,盡早做出處理,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學習發展心理學知識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和需求,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社會心理學知識可以使教師了解應該如何跟不同的家長打交道,如何構建家校同盟,共同教育好學生。目前,對學校教師、學校領導乃至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開展心理衛生的普及工作已是當務之急。為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學校可邀請有關專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并為教師建立心理檔案,使心理輔導工作主動、科學地進行。
學校還可以借鑒企業的“員工輔助計劃”(EAP)模式,制定和實施符合本校教師實際的心理輔助計劃,把教師及其家屬納入此計劃的服務范圍,提供從職業生涯規劃到情感問題咨詢、親子關系咨詢、夫妻治療、家庭治療等全方位的心理援助。學校應聯合心理專業機構和個人,共同在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使教師擁有情緒宣泄的適宜場所;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設立教師心理傾吐熱線,建立網絡平臺,開展心理對話。在一個片區,還可以設立一個較大的學校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以點帶面,全方位服務好教師。
(五)建設鼓樓區中小學教師心理云服務中心,形成四級心理援助網絡
每個學校都應該建設一個以年級組、所在學校、區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和精神專科醫院構成的學校四級心理援助網絡,共同監控教師的心理問題,同時根據心理問題的類型和程度,提供相應的專業幫助和治療。
第一級網絡:年級組。學校應該在每個年級組設立一個心理觀察員,由接受過相應培訓、取得相關資質的本校教師擔任。他的任務是關注本年級組所有教師,特別是遭遇各種問題需要幫助的教師,主動提供一些咨詢服務和建議,并且初步判斷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如果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超出心理觀察員服務能力,應向上一級網絡匯報和移交。
第二級網絡:校級心理健康中心。由本校取得心理咨詢師二級或三級資格的多名教師組成一個咨詢小組。平時各自處理自己所在年級的各種心理問題,定期集中討論案例、學習咨詢技術和接受專業督導。當心理觀察員移交了較為困難的案例時,及時介入處理,并且進行進一步評估:如果可以處理,則繼續工作,如果不能處理,則繼續向上一級網絡匯報和移交。
第三級網絡:區級中小學教師心理云服務中心。由教育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聯合高校或社會的心理咨詢專業機構,建設一個區級教師心理云服務中心,負責管理和培訓各學校的咨詢小組和心理觀察員,并且為他們提供專業督導。在接到各學校咨詢小組反饋的案例后,及時介入處理。如果發現可疑精神病類的問題,轉診到精神專科醫院。
第四級網絡:精神專科醫院。區級教師心理服務中心與本市的精神專科醫院保持長期的合作與聯系,當學校出現可疑精神疾病患者時,及時轉介到精神專科醫院,醫院給出最終診斷。如果是精神疾病,則在醫院進行門診或住院治療,在恢復期,則可以指導前三級網絡的專業人員進行輔助心理咨詢和治療。
四級網絡的建立,可以建設一支心理專業隊伍,全方位地服務于全體師生,共同促進鼓樓區學校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
G443
A
1005-6009(2016)51-0019-03
1.肖鵑,南京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南京,210000)研訓員,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小學學校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研訓;2.王挺,南京中醫藥大學心理學院 (南京,210039)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醫學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