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體驗式心理活動課的實踐探索
——以《新的起點,心的成長》教學為例
張琳琳
適應;高中生活;心理課堂;活動體驗
高中生具有獨立性與依賴性、閉鎖性和開放性、高傲與自卑并存的心理特點,容易產生心理危機。尤其是剛從初中步入高中的學生,由于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發生變化、學習要求提高,有些學生能夠激發自身的潛力,盡快適應新的環境,但有一部分學生感到不適應,產生了焦慮、緊張、不安的心理,甚至導致轉學、休學等極端現象。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心理變化原因,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生活,影響三年后的成才,甚至影響一生的發展。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要幫助高一新生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因此,本課要幫助學生認識適應,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適應;在遇到適應不良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討論應對的策略,最后讓學生告別過去,展望未來。為了有效達到教學目標,課前要準備多媒體課件、高一記者部拍攝的關于高年級學生入學適應心路歷程的視頻、傾訴瓶,用來存放“過去”的信封和紙盒。
(一)心理游戲——感受適應
教師帶領學生做手指操,口訣是:“大拇指見面點點頭,食指見面揮揮手,中指見面鞠個躬,無名指見面碰碰頭,小指見面勾勾手,我們都是一家人。”教師一邊念口訣,一邊做動作,念完做五指交叉握拳放在胸前的動作。然后讓學生將手掌張開,十指交叉起來,連續做三次,看看自己是左手的拇指在上還是右手的拇指在上。再用相反的方式交叉雙手,體會一下是什么感覺。
教師總結:如果我們習慣了左手在上,突然讓你把右手放在上面,就會覺得很不習慣。就好像大家離開初中的老師和同學,走進高中校園,這一切對于你們來說是陌生的,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有關入學適應的話題。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讓學生初步感受適應,引出話題。本課是高一新生上的第一堂心理健康課,小小的游戲,操作簡單,既能活躍課堂氣氛,也不會給學生造成壓力,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后續活動的興趣。)
(二)自我分析
大家來到新的學校,會面臨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以及人際環境的變化。面對新的校園、老師和同學,大家在哪些方面比較適應,在哪些方面不太適應呢?
利用5分鐘的時間請學生整理最近的生活狀態,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最后寫在彩色便簽紙上,不要寫上自己的姓名。大家寫完以后,請組長收齊各組便簽紙,投遞到傾訴瓶中。每組派一名學生上講臺隨機抽取便簽紙,當眾朗讀便簽紙上的內容。教師板書學生朗讀的內容。
板書:1.學習2.生活環境3.人際關系4.心理
師:同學們,聽完這些,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你有什么樣的感覺呢?
請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原來其他同學也跟我一樣有相似的經歷,同樣的問題。
(設計意圖:每個人都有表達內心感受、進行情感交流的需求。通過這種方式給每位學生一個可以分享體驗的機會,同時為第四個環節提供真實的材料。本環節的目的是幫助學生以理性的情感,正確地看待“適應”。)
(三)體驗感悟
師:面對變化,每個人會產生不同的應對方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個故事,我們來看看故事里的角色面對變化時都做出怎樣的應對。
故事講的是兩只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在一個形同迷宮一樣的地方生活,他們每天勤勤懇懇地四處活動,去尋找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的糧食——奶酪。有一天,小老鼠和小矮人同時發現了一大堆奶酪,他們欣喜若狂。隨后的日子,小老鼠為保存并鍛煉自己的謀生技能,仍然一如既往地每天從窩里辛辛苦苦地跑出去搬奶酪,并格外地留意外界環境的變化與奶酪數量的減少。一發現奶酪被吃光時,便又開始尋找新的食源與機會。小矮人卻不同,他們發現奶酪后,便把家搬到了奶酪堆旁,舒舒服服地過起了省心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奶酪沒有了,先是發愣,繼而大怒:“是誰動了我的奶酪?”但小矮人繼續固執地坐在家里等著,認為他們的奶酪還是會回到身邊。
故事講到這里,請同學們思考小矮人們最后面對的結果是什么。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總結:故事中的奶酪就好像是我們平常追求的事物,它們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就比如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新的環境,有的同學就像是兩只小老鼠一樣積極面對變化,重整旗鼓;而有的同學卻沉湎于過去,就像那兩個小矮人一樣。
面對變化,我們可以做出三種選擇:第一種是改變環境,第二種是改變他人,第三種是改變自己。很明顯,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因為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比如轉學,這是一種不理智的逃避行為。改變他人也不可取,比如老師不會因為一位學生改變授課方式。而改變自己指的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心理學上著名的ABC理性情緒理論認為,導致我們不良情緒反應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激發學生思考,找到進入新環境最佳的應對方式,從而為下一個環節“如何改變自己”做鋪墊。)
(四)心理訓練
1.回到第二個活動環節中學生總結出來的幾大問題,請每組選擇一個問題討論。請組長代表小組匯報討論得出的解決方案,其他學生可以加以補充。在這個環節里,可能會有學生說自己很快適應了學校的新生活,不存在心理困擾,教師可以這樣引導:“我相信我們班肯定有適應力超強的同學,但是假設你遇到了這些問題,或者你的同學正面臨問題,你會有什么解決方案呢?”
第一組和第五組:學習不適應——高中科目增多,難度大,老師的授課方式發生了變化;覺得自己很松懈。
第二組和第六組:生活不適應——開始了寄宿生活,宿舍晚上有人說話,有人打呼嚕;要自己整理內務、洗衣服。
第三組和第七組:人際交往不適應——感覺身邊的同學很高冷,難以接近;不知道如何處理與異性同學的關系。
第四組和第八組:心理不適應——初中的時候是班上的前幾名,進入高中第一次考試是班上的倒數幾名;初中的時候是班級、校園的明星人物,現在變成了普通的學生,心理不平衡。
各組組長介紹完本組的解決方案,教師給予反饋,并適當給予一些方法指導。
2.觀看視頻(高一記者部錄制),視頻內容為高年級學生分享自己從剛進校到適應學校的心路歷程。
(設計意圖:每位學生都有解決自身問題的潛力,在心理課堂上,要盡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同時也增加學生彼此之間的熟悉度和課堂參與度。最后,通過榜樣示范,鞏固這一環節學生自己發現的解決方案。)
(五)告別過去,展望未來
1.每位學生匿名在紙上寫下初中時獲得的榮譽,如果組內彼此信任,也可以寫出中考成績、初中時一些令自己感到自豪或無法釋懷的事情等。寫好后放進小組內寫有“過去”字樣的信封里。然后每個成員從中抽出一張,在小組內閱讀,其他人不做任何評價。最后由小組代表把“過去”的信封投進“歷史列車”的紙盒中,最后由教師把紙盒處理掉。
2.請學生分享內心的感受。
教師總結:如果說初中是花季,那么高中就是雨季。生活不是間斷的,而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你怎樣過一天,你就怎樣過一年;你怎樣過一年,你就怎樣過一生。過去即使再燦爛也已經成為過去,過去再重要,也沒有你的現在重要。把握當下,才能創造想要的未來。
(設計意圖:很多學生進入高中這個新的環境,很容易會將現在和過去做比較,因而產生不適應感。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儀式性的方式,為自己的過去畫上句號,提醒學生活在當下。)
整節課緊緊圍繞幫助學生正確面對適應、學會適應的教學目標,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做到了人人參與,群體共享體驗。學生通過自我覺察、體驗感悟、合作探究以及封存過去、展望未來等活動,宣泄了開學以來或多或少的緊張不安的情緒。課后通過班級心理委員記錄的班級心理氣象表,了解到本班多數學生能夠積極地學習、生活,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基本達成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當然,通過一堂課不可能完全解決學生的適應問題,課堂上只能聚焦普遍問題。所以在課堂之外,發放了關于入學適應的心理成長導報;根據各班心理委員的反饋,對個別學生進行及時疏導,學生適應問題較少反復。
G441
A
1005-6009(2016)51-0028-02
張琳琳,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南通,226300)教師,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