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寧
情緒調控術
——高中心理輔導活動課教學設計
吳寧
高中生;情緒調控;教學設計
高中階段的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身心發展的巨大變化也帶來情緒體驗上的變化,顯現出一定的年齡特點:情緒爆發的頻率降低,但是情緒的體驗時間延長,有的情緒會持續很長時間。同時,情緒的種類不同、強度不一,不同人的情緒體驗也是不同的。如果不能較好地處理情緒,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都將帶來很大的影響。
情緒的認識和調節是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需要培養學生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行為習慣,給學生以初步的實踐經歷,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從而激發學生自覺調節情緒的意識。為此本教學設計通過設置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會從觀念上去調節、應對不良情緒。
1.知識與技能目標:在體驗和感受的基礎上,對情緒的種類、定義、作用有直接的認識,了解并掌握理性情緒調節法的原理和技巧。
2.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在討論和學習調節情緒方法的同時,提高情緒調控的能力,增強應對壓力的信心。
教學重點:情緒的兩面性,理性情緒調節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具體操作方法。
教學難點:熟練運用理性情緒調節法來應對不良情緒。
教學方法:學生表演、合作探究、小組總結等。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程內容
教師向學生分享自己此刻的情緒,讓學生表達自己現在的心情。引入課程的三個部分:體驗情緒、認識情緒、調控情緒。
(設計意圖: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建立課堂氛圍。)
二、主題活動
(一)體驗情緒:我來表演你來猜
教師課前準備一些寫有情緒詞語的卡片,邀請幾位同學抽取卡片,并通過身體動作、表情等,把情緒表演出來,其他學生猜是什么情緒。
師:在這個游戲的過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情緒?
生1:我覺得挺好玩的,兩位同學的表演讓我覺得心情很好。
生2:有的挺簡單的,有的還蠻難猜的。有時候就光顧著笑了,很開心。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表演形式,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帶著積極和快樂的心情參與到課堂當中來,并且對情緒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二)認識情緒:情緒的種類和作用
1.教師對情緒的定義和種類進行簡單解釋。
2.通過美國的生理學家約瑟夫·布雷迪的猴子實驗、艾爾瑪的情緒實驗,讓學生在預想實驗結果的情況下,認識情緒的作用。
實驗一:猴子實驗
美國生理學家約瑟夫·布雷迪用電擊猴子的方法做實驗。籠子里關了兩只猴子,一只四肢被捆住,一只可以自由活動,每隔20秒鐘給籠子通電一次,使兩只猴子接受一次電擊。籠子里有一只壓桿,只要猴子在第20秒鐘時壓它一次,就可以免遭電擊。為了避免電擊,那只自由活動的猴子老是提心吊膽地惦記著20秒鐘快到時去壓一下桿,因此情緒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后來得了胃潰瘍;而另一只猴子因四肢被捆住,動彈不得,只好躺在那里聽天由命,沒有沉重的心理負擔,所以安然無恙。
這個實驗說明情緒影響到身體的健康,這樣的實驗雖然不能用人來做,但現代科學已證明,人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主要受情緒制約。
實驗二:艾爾瑪情緒實驗
美國生理學家艾爾瑪把人在不同情緒狀態(悲痛、悔恨、生氣、心平氣和等)下呼出的“汽水”(人呼出的氣體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分別進行技術性收集采樣。然后,將這些混合物依次放入實驗基樣中,冷卻液化。結果表明:人們在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汽水”,呈無雜色,清澈透明;悲痛時呈白色;悔恨時呈乳白色,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呈紫色。接著,艾爾瑪教授把生氣時呼出的混合物注射在實驗用小白鼠的體內,幾分鐘之后,小白鼠就死了。
通過以上的對比實驗,艾爾瑪教授分析得出結論:1.人生氣時會耗費大量人體精力(生物能量)。2.生氣時的人體生理反應十分劇烈,體內各種生物分泌物比其他任何情緒下所產生的分泌物都復雜、多樣,且更具有一定程度的生物毒性。
2.學生分小組討論情緒的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學生分享在生活當中受到情緒影響的經歷。
生:前幾天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就變得很煩躁,在學校上課有時候會走神,回到家中看哪都覺得不順眼,而且因為不良情緒影響到了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我覺得不良的情緒會帶來很多消極的影響。
(設計意圖: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課堂的學習當中,并且用講述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度。)
(三)調控情緒:了解、學習理性情緒療法
1.教師介紹理性情緒調節法。
2.故事欣賞:通過狀元趕考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對于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影響情緒的關鍵就在于看法和觀念,這就是理性情緒療法的主要內容。
3.情景分析:通過典型案例深入講解我們的觀念如何影響情緒。
案例:與一位同班同學面對面走過,你和對方打招呼,對方卻不理會,這個時候你會有什么樣的情緒產生呢?和情緒相伴隨的是什么樣的想法?
生1:我會覺得很生氣,為什么我跟他打招呼,他不理我呢?也會覺得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事情。
生2:我會覺得沒關系啊,內心比較平靜吧,我覺得有可能對方沒有聽到啊。
師:有時候,我們所產生的情緒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于事情的看法。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4.學生分享自己調控情緒的方法,并了解理性情緒療法的核心過程。
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習如何分辨不合理的信念,如何重建合理信念,掌握理性情緒療法的調控過程;面對情景,進行現場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來自生活當中的真實情景,學習理性情緒調節的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強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教師要對理性情緒調控方法的內涵和過程有較為清晰的表述和講解,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總結歸納
1.教師就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小結,概括理性情緒調節的過程,并對學生調控情緒提出期待。
2.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使用。
(設計意圖:再次強調本節課的重難點,加深學生的印象。)
1.本節課的內容設計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高中生可以進行辯證思維,可以通過多角度去看問題,這也是理性情緒調節方法的基本特點——需要轉變觀念和信念。
2.在課程的方法選擇上,多次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鼓勵學生分享、表達、總結,鼓勵合作,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
3.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選取日常接觸到的學生案例,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更有說服力和效果。插入故事、實驗等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G441
B
1005-6009(2016)51-0056-02
吳寧,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泰州,225300)心理健康教師,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