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霞
“三制鼎立”,培養小學生公民意識
俞正霞
以培養學生班級主人翁意識為主線,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成為培養未來社會公民的主陣地,使學生成為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人。在班級里實行值日班長制、就餐自助制、板報團隊制,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生活、組織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全面培養小學生的公民意識。
主人翁意識;公民意識;權利;義務
培養合格公民,是現代學校的重大使命。小學階段是孩子公民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有公民意識的小學生應該具備以下三個特征:了解自己在班集體中的權利和義務,行使權利并履行義務,有班級主人翁意識。所以,在班級公共生活中,我們要把班級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生活的主人,成為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人。科學合理的班級制度是孩子公民意識形成的助推器。
培養公民意識,也就是要讓孩子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在班級管理中,筆者有意淡化一班之長的角色,強調值日班長的職責。值日班長人人參與、按學號輪流當職。在值日的過程中,孩子們熟悉了班級的管理機制,明確權利并履行義務。
1.種下一顆“平等”的種子。
今天我當班,自然要做出表率。值日班長一天的工作包括:早早到校,提醒值日生打掃衛生,督促同學晨讀;晨會課上,讀《中華成語故事》中的一則,讀完后答“記者”問(兩位學生提問值日班長回答);指導學生認真做眼保健操、廣播體操;放學后留下來寫班級日記,對一天的值日情況做記錄和總結。這一天,“我”如太陽,眾星環繞,萬人矚目,不論之前的我調皮還是懶惰,今天“我”是全班的表率。
值日班長,在我班不是優秀學生的專利權,而是一個所有學生鍛煉自我、走向優秀的平臺。班主任將每一個學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不按成績排高低,不以表現論優劣,突出一個大寫的“人”,生而平等的人,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 “平等”的種子,這就是在培養公民意識。
2.孕育一顆“公正”的心靈。
在這一天,值日班長必須為全班同學讀一篇成語故事(這是班主任指定的一本書),并接受同學的提問和評分。要想不出丑或得到高分,事前必須好好準備。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也是好面子的,誰不想讀好它來展示自己的風采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幾乎所有參與學生的朗讀水平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步了一大截。
除了對自身的高要求外,還得努力對他人做到公平公正。值日班長做得更多的是對學生紀律的管理。今天我當班,大權在握,就可以“徇私舞弊”“公報私仇”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這樣做,肯定會有同學揭發;再說,你若這樣做,他也這樣做,最終受傷的還是自己。所以,每一位值日班長都要把管理權使用好,這不僅是對自己的尊重,更是對他人權利價值的尊重。請每個人把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當回事,這就是在培養公民意識。
3.培養一腔“主人”的熱情。
今天我當家,一人(班主任)之下,萬人之上。事兒多著呢,地上有紙屑,我來;桌椅不整齊了,我排;垃圾桶滿了,我倒;上課鈴響了,還有人在室外,我喊;某某同學做了一件好事,我來記。哦,這值日班長當得可真辛苦呢。可就是這樣的一天體驗下來,班級主人的意識才會逐漸增強,并能體諒到他人的辛苦,從而達到尊重他人的目的。以一腔主人的熱情,對待一天的值日工作,這就是在培養公民意識。
小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個體,對自我還沒有明晰的認識,不知天高地厚,難辨是非清濁。培養公民意識,就要使他們先學會做人,做到能和別人同舟共濟、和睦相處,還要學會做事,學會勞動,為班級多做貢獻。
1.變“專人打”到“自己打”,從被動走向主動。
班級就餐,之前是由班主任指定專人打飯打菜。在他們眼里,只有老師規定的“政策”:飯一勺、葷菜素菜各一勺,缺少的是對他人的關注。某同學胃口大,某同學食量小,某同學今天早飯沒怎么吃,某同學今天身體不舒服,他們是不清楚的,也不關心。孩子們也只有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已經打好的飯菜。
針對這一情況,班級里開始實施 “就餐自助制”。分兩路縱隊雙向并行,飯菜自取,多少自定。當然,也要跟孩子設定底線:每樣菜都得打,保證營養的全面;遇到喜歡吃的先不能多打,心中要有他人,等全體同學都打過而自己也全部吃完才可以去添。
從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到主動地作為和決策,在吃飯這件小事上,訓練學生逐步走向理智、對自己和他人負責,體驗到“我是自己的主宰”,這就是在培養公民意識。
2.從“剩飯菜”到“光盤”,由浪費走向自控。
既然是飯菜自取,那么“光盤”就應該是理所當然的。相比較專人打飯時學生盤中食物所剩過多的狀況,如今每次就餐后孩子們的餐盤都是干干凈凈的,這就是學生自主帶來的美好改變。盤中有剩飯,教師教育不能浪費,孩子的初心也不想浪費,可她(他)實在吃不下,學生無奈,教師埋怨,師生都陷入一種不良情緒中難以自拔。飯菜自取后,局面立馬改觀,學生看到了自己意志決定的有效行為,增強了自我意識,提高了自我控制的能力,感受到我是自己的主人的力量。這就是在培養公民意識。
3.既“定人”又“定序”,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將餐前的一些事務性工作,如推餐車進教室,拿餐盤勺子,把湯碗和調羹送到柜子上,打湯等這些事指定專人負責,體現出“我為人人”的服務精神。最先吃過飯的三個學生,負責把餐具箱、兩個菜桶拿到走廊上,做好準備,方便后吃完的同學放餐具。這種“定序”不“定人”的做法,又讓學生感受到“人人為我”服務的氛圍。學生在就餐過程中學習做人做事,學習對自己負責、與別人和睦相處。
班級是我家,美化靠大家。學生就是班級的主人,應當為班級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板報不僅是班級環境布置的一部分,更是班級文化的窗口。做為班主任,應該讓它成為錘煉團隊的基地、展示自我的舞臺、放飛心靈的草原,從而培養學生當家做主的公民意識。一般學校會安排一學期出四期黑板報,一月一期;而班級里都是固定請幾位字畫功底好的學生,其他學生在旁觀的同時,這讓大部分學生產生了事不關己的心態。我打破常規,立足學生,面向全體,做了以下改變。
1.自由組團
每人每學期必須參加一次板報活動,6-7人為一小組,自由組合。板報改為半個月更新一次,一學期保證出8次。這樣保證班級里的每個人、每小組都能參與。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2.抱團行動
成立小組后,指定一人負責,再小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做到人人參與其中,或查資料、或排版、或擦洗黑板、或畫線、或抄寫、或畫畫等。除了學校規定的主題外,其他主題由教師與學生齊商量。比如在教過《裝滿昆蟲的口袋》課文后,指導學生看 《昆蟲記》一書,然后要求他們出一期“昆蟲的世界”板報;再如中秋節快到了,學生自主商量出了一期 “中秋月兒圓”板報。在人人參與、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如果說“值日班長制”是從學生的學習、組織生活出發,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那么,“就餐自助制”“板報團隊制”則分別從學生的交往生活、文化生活出發來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G417
A
1005-6009(2016)42-0011-02
俞正霞,江蘇省句容市崇明小學(江蘇鎮江,212400)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