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學紅
“互聯網+”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新特點及角色轉變
齊學紅
以往人們對互聯網的關注,更多地停留在互聯網給學生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少考慮互聯網科技給學校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帶來的變化與影響。在互聯網時代與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我們要重新審視班主任工作的新特點以及班主任角色的新變化;面對復雜性視閾下的班主任工作,我們呼喚集體智慧與實踐智慧。
個體取向;群體取向;集體智慧;實踐智慧
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當代社會最深刻的一場革命。虛擬空間成為現實空間的一部分,網絡生存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網上閱讀、網上學習、網上購物、網上交往等,深受年青一代喜愛。一個人足不出戶,不僅可以知道天下事,而且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互聯網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對學校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這種變化,它都已成為社會的現實和教育的現實。互聯網時代給學校教育帶來了許多新特點,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變得不復存在,學校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都發生了變化,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正在型塑著新時期班主任教師的角色內涵。
教師職業曾被譽為 “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也曾經是許多人最理想的職業之一,而如今正逐漸演變成一個高危職業。孩子越來越難教,家長要求越來越多元,社會關注度日益增強。教師的言行舉止不僅受到學校的實時監控,而且成為學生、家長、社會、媒體關注的焦點。其中,媒體對于學校的過度關注和負面報道,更是構成一種媒體暴力,在很大程度上干預或左右著學校的發展。這些新變化勢必在班主任工作中得到具體體現,進而表現為互聯網時代班主任工作的新特點。
互聯網時代,班主任面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與當下性,班主任面對的問題不是自身的問題,而是普遍的社會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面對這些問題,班主任教師和研究者應實現自身研究立場的轉變,實現從被動到主動,從局外人到局內人的角色轉變,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要求。
1.監控手段的即時性。
學校教育的時間和空間變得立體而多元,教育教學不僅發生在學校的物理空間內,而且通過互聯網與外部世界發生即時性的聯系。在教學領域,人們普遍視之為引發學校變革的一場技術革命,但對學校教育環境和教師工作環境究竟帶來怎樣的影響,人們的思考顯然不夠深入。互聯網一方面使得信息獲取變得便捷有利,另一方面也把教師工作置于一種由技術構建的全方位監控之下。曾幾何時,人們對于公共場合是否應該安裝攝像頭展開討論,如今大家對于攝像頭已經見怪不怪了;教室不再是教師的私人空間,教學工作也不再具有任何的私密性,教師的言行舉止時刻處于監控之下,甚至有的學校還把教室監控設備安裝在校長辦公室里,校長無須進教室聽課,便可對教師進行實時監督;家長和學生也可以通過微信或QQ隨意將學校或班級里發生的事不加判斷地上傳到網絡上。如在教室門前一學生因跑得太急跪倒在地,教師正欲上前扶起,被家長用手機拍照并上傳至網絡,遭致不明真相的網民的一片罵聲,認為是該教師逼學生下跪,而最終學校迫于壓力也將責任歸于班主任老師。福柯曾把學校比作全景式的監獄,這對于今日之學校和教師而言并不為過。
2.教育環境的復雜性。
學校教育環境變得日趨復雜,與教學領域不斷建構或強調教學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相比,學校教育環境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卻日益緊密,學校教育的獨立性越來越受到質疑和挑戰。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已不復存在,學校教育變得日益世俗化,學校教育必要的烏托邦正逐漸被打破。教育教學應更加多元開放的理想追求,與學校教育不斷受到各種社會力量的裹挾的現實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落差;學校教育本身變成一個矛盾體,班主任則處于學校教育的理想與社會外部現實的夾縫中間。一些班主任老師將此矛盾形象地比喻為:班主任一頭挑著學校的希望,一頭挑著學生和家長的要求,關鍵是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具體而言,班主任工作面對的不僅是一個班級的幾十個學生,同時還有這些孩子的家長,以及家長背后的不同社會力量;班主任自身同樣處于由自己的同事、業務主管、學校領導以及家庭成員等各種關系構成的復雜社會關系網絡中,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除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關系,還有網絡空間中的交往性關系。這就要求班主任成為一個多面手,而不僅僅是管好一個班、上好一門課這樣簡單。
3.家庭影響的多面性。
對于今天的學校教育和班主任而言,家庭的影響無疑具有多面性。班主任既要面對像流動兒童、留守兒童這樣的家庭教育缺失的群體,又要面對來自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組合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既要面對推卸所有責任的家長,又要面對非常強勢、過度干預學校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全職太太、高知家長。家長與老師不再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而是成為了對立面。家長維權意識的普遍增強,孩子和家庭的復雜性,這對于自身就是獨生子女一代的年輕教師而言,無疑是難上加難。怎樣與各種不同類型的家長打交道,無疑成為班主任的一門必修課。
為了應對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班主任的角色需要發生如下轉變:
1.對于教育對象而言,從個體取向向群體取向轉變。
在以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中,大多是將注意力放在班級里的個別學生或特殊學生身上,如將學生劃分為“優秀生、中等生和差生”,并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雖然也強調班集體建設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從班主任的角色定位角度加以審視;忽視了學生是作為班級的初級社會群體出現的,而且學生群體本身也構成一種教育力量。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班級首先是學生社會化的場所,學生作為一個初級群體,在這里可以習得社會規范,學會人際溝通與交往,社會性學習勝過知識技能的學習。而中國當下的班級更多的是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而不是一個社會化場所。尤其是對于獨生子女一代而言,家庭教育中親子交往普遍缺失,伴隨著學校教育向家庭的不斷拓植,導致家庭成為學校教育的必要延伸,繁重的學業負擔和各種輔導班占據了孩子的大部分時間。家庭教育中親子交往的缺失,導致了學校教育尤其是班級生活中的交往性活動具有一定的補償性和替代性。如師生之間的交往代替了親子交往,同伴交往代替了傳統家庭中兄弟姐妹間的交往。因此,對于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而言,班級首先是一個生活共同體、交往共同體,其次才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同時,班級作為一個社會化場所,其目標應該是培養現代公民的重要場所,為此,班主任應實現自身角色定位的轉變,從僅僅關注學生個體轉向關注學生群體,包括班級的非正式群體,以及當下頗受關注的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現象,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生活學習環境與氛圍,充分發揮班級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
2.對于教育主體而言,從單兵獨斗到多元互動的轉變。
互聯網時代教育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班級教育工作僅憑班主任的一己之力,是難以勝任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育責任的。從學校內部來看,無論是班主任自身還是教育主管部門,乃至所有任課教師,都要樹立全員育人的責任意識,通過制度創新,使得所有教師參與到班級教育教學活動中來;打破學科教學與班主任工作的人為分割,實現教書與育人工作的有機結合,共同為學生發展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從學校外部而言,要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發揮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班主任不再是“老黃牛”式的角色,應實現從單兵獨斗到多元互動的角色轉變,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協調員的角色,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3.對于教育內容而言,從經驗管理到專業指導的轉變。
對于今天的班主任而言,僅憑經驗管理已無法應對當下復雜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問題。無論是學生問題的復雜性,還是教育問題的復雜性,都需要班主任加以重新認識和思考。如當下中國家庭結構的多樣性,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及生理、心理先天缺陷兒童等人群的客觀存在,都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的支持,包括必要的教育政策與法律法規知識,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甚至可能會給孩子、家庭、學校,甚至是班主任自身帶來一定的困境與煩惱。心理治療師、教練、心靈導師等關鍵詞開始頻頻出現在班主任對自我角色的描述中,說明班主任自身的專業意識開始增強。為此,需要通過多樣化的研修與培訓,不斷提升班主任工作的專業意識與專業水平。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勝任班主任工作,才能培養出更加全面發展的學生個體。
立體、開放、多元的互聯網時代需要改變班主任的局限性思維,將班主任工作置于復雜性視閾下加以重新審視。為此,班主任教師要樹立一種全局性思維,一個問題即所有問題,增強自身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意識。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問題診斷的全面性。
在班級日常教育和管理中,班主任教師需要面對隨時發生的各種問題,因時間、空間的有限性,班主任教師往往無暇追根問底,而是急于尋求當下及時性地解決問題。遇到問題,班主任教師慣常的思維方式首先是你告訴我怎么做,而不是先搞清楚是什么或為什么。他們通常認為,“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不是班主任教師需要思考的,而是專家學者應該思考的。這樣一種僅僅尋求當下解決的思維方式,無疑是把自己定位為技術工人的角色,而不是專家型教師。如面對班上一位經常擾亂課堂教學秩序的智障兒童,班主任教師的思維方式是,有什么樣的方式可以盡快解決問題,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不是尋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擾亂課堂秩序的問題時有發生。
2.教育結果的開放性。
班主任教師在面對學生問題及解決策略時,往往容易追求結果的唯一性。殊不知,每一個當下的問題解決的背后都可能潛藏著新的問題,正所謂暗流涌動。為此,班主任教師需立足當下,放眼未來,將特定的學生問題放在人的一生發展的長時段加以考量,如面對中小學生的異性交往問題,不應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而應把它看作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生經歷,應客觀地加以面對,適當地加以引導。
3.教師團隊建設的重要性。
每位班主任教師面對的教育問題總是具有極大的相似性,而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和途徑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包括所走的彎路也大致相同。因此,如何縮短班主任工作的適應期,加強班主任的團隊建設,形成班主任的集體智慧和實踐智慧,需要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加強深入研究與探索。
總之,互聯網時代給學校教育帶來了許多新變化,班主任面臨的教育問題也層出不窮,而且復雜程度不斷提高,這就需要班主任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做自覺的學習者,而不僅僅停留在經驗層面的管理,也不能滿足于完成學校規定的各項任務,班級管理不出事。班主任在尋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應對各種教育問題的同時,自身的實踐智慧才能得以提升,進而獲得專業成長帶來的職業幸福。
G41
A
1005-6009(2016)42-0024-03
齊學紅,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班主任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