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明
解讀
全面轉變學生評價方式
秦惠明
時代的快速發展,要求在班級管理中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作為教師,應力求做到評價的主體全面化、形式多樣化、過程全程化、結果激勵化,達到全面轉變學生評價方式;要調動一切能動因素,給予學生客觀、全面、合理的評價,最大可能地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評價;評價方式;轉變
評價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但不管對學生的哪方面進行評價,也無論采用哪種形式的評價,班主任教師都要注意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在以往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形式單一、片面武斷,嚴重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落伍于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具有多種智能,每個人的各種智能發展是不盡相同的,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所以評價時也應該實現多元化,綜合各方面去對學生進行評價。在素質教育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們必須要確立新的教育評價理念。因而,要改變以往單純由教師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分等排隊的做法,要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時機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轉變,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評價的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以往的教育中,評價的主體往往是教師,而學生則常常是被評價的對象,學生既沒有對評價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的資格,也沒有對評價結果提出申訴或辯解的權利,他們唯一可做的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和服從。而教師只管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評定,很少顧及學生的感受,也很少考慮評價可能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心理壓力。這樣的評價不僅不會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會使他們陷入完全被動的狀態,這顯然是與素質教育的宗旨相違背的。而事實上,只要教師適當地加以指導和引導,學生是有評價自我與評價他人的能力的,而且學生自我評價及學生間產生的互相評價遠比教師評價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在我們班級的“助人為樂之星”“好學上進之星”等星級學生的評比中,任何一位學生都可以提出評比的建議,然后經過全班同學討論通過即可。評比過程中,全班同學都是評委,教師只要先教給學生評價的相對標準、方法,再做宏觀指揮和具體指導即可。這實際上把對學生的評價交給了全體學生和老師,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評價的客觀性。
讓學生甚至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反思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并對教師的狀況提出各自的看法,也是實現評價主體全面化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在學生評價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但不再充當裁判員的角色,而是充當學生評價的伙伴和激勵者。這樣,在多元化主體的參與下,把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使教育評價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發展過程。
過去,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基本上是單一的、片面的、靜態的,這種評價不能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全貌,所以這種評價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抑制學生個性的發展。例如,以往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的成績,班主任給學生寫的評語中也大多是“該生學習勤奮,樂于助人,本學期成績有較大的進步”等字眼,這種單一的評價往往給學生帶去一定的誤導,讓學生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現在,我國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一些年頭,教育界對學生評價方式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多種評價理論與方式。我們可以讓自評、班評、家評和師評相結合,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參與;可以借助學生周記、師生談話、教師觀察、杰出表現記錄、測驗考試、集體評議、家校聯系記錄冊;通過語言、文字甚至神態等方式,實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學生個體間是存在著差異的,通過多樣的評價方式,才能讓每個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優勢和劣勢,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增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協作。另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有助于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的形成,也關系到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助于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不僅能有力地控制教師的教學,為教學指明正確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能激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現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追求結果,更應當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應當追求過程與結果的統一。有了好的過程,才可能會有好的結果。
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班主任要善于拓寬評價的內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他人合作交往能力、觀察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學生的行為表現、學習態度、課堂表現、課外作業、與他人交往態度、學習興趣以及自身對現在和未來的期望等等,均可以成為評價的內容。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要經歷一個過程。學生評價要注重收集并保存記錄學生發展狀況的資料,對這些資料的呈現和分析能夠形成對學生發展變化的認識。例如,可以建立“學生發展檔案袋”,里面不僅包括學業成績、學生作品以及在校獎懲情況等,還可以放入學生課堂表現記錄情況、課后家庭作業完成情況,課下與同學的相處狀況等。“學生發展檔案袋”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的見證。通過“學生發展檔案袋”,能全程跟進、評價一個學生,同時也能使評價更全面、更客觀。當然在收集資料的時候,要提倡“小循環,快反饋”的方式,即“一個事件一次評價”,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反饋。
我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除了要做到評價主體全面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過程全程化,還要做到評價結果激勵化。例如在班級墻壁顯眼的地方設立“新星閃爍”欄目,對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任何一種有意義的行為或者任何一次小小的進步,都予以記錄,然后定期進行小結,可以評選“一周之星”“一月之星”“學期之星”“學年之星”等。也可以一學期結束后,結合學生獲得的星星數量,分成五個檔次:星星數量最多的一檔為“五星級學生”,其余依次為“四星級學生”“三星級學生”“二星級學生”和“一星級學生”。這給每位學生都創造了平等的機會,即使是那些學習基礎差,或者行為表現差的學生,只要有進步了,也能得到星星,也能成為班級一顆閃耀的新星。這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可想而知。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一定要客觀。缺乏真實性、被過分夸大的評價,盡管好聽,卻難以有好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學生只有在被人尊重、被人信任的氛圍中,才能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更積極地投入新的學習。例如,在班主任評語“你好學上進,課堂上總能看到你專注的眼神。相信你今后如果能多和同學們交流,和小伙伴們一起完成板報任務,你一定會體驗到不一樣的快樂”中,教師明確地肯定了學生的優點,同時也暗指了學生的不足,這對學生的后續發展有較大的激勵作用。激勵性評價既要能體現對“正確”的評價,也要包含對“錯誤”的善意指正,這樣才能有益于學生的成長。
總之,教育評價可以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可以準確地反映教育的實際狀態,推動教育改革的進行,有利于教學和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利于促進教育管理的科學化。為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使每位學生都能從教育評價中得到激勵,我們每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都應樹立全新的教育評價理念,充分調動一切能動因素,全面轉變學生評價方式,給予學生一個客觀、全面、合理的評價,最大可能地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
G41
A
1005-6009(2016)42-0046-02
秦惠明,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鎖金分校(南京,210000)德育處主任,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