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觀點一:老師的評價是一種希望
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的評價,可能為學生帶來希望的指引。一所鄉村小學一名10歲的小女孩,根本不懂什么是理想,對于未來做什么也是一片迷茫。那個時候一位代課老師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說:“我看就這小女孩有出息,能夠考上大學。”當時小女孩的家里很窮,經常因為交不起4塊錢的學費被同學看不起,說實話小女孩很自卑。雖然在學校挺勤奮的,但小女孩覺得那位老師平時并不喜歡自己,但就他那天的一句話讓小女孩頓時覺得自己充滿了成功的可能,對考上大學充滿了希望。從那之后,就覺得自己是很優秀的。教師的那一句話,讓小女孩充滿了自信。現在小女孩工作了,而且還和那位教師在一起共事。女孩經常說:“您當初的一句話讓我覺得很有信心。”他則說:“你看我的預測很準吧。”這是一位教師提供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真實的案例。在這里我們能看到老師的評價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哪怕只是一句不經意的話語,可能不一定能實現,但對學生來說卻是一種希望。
觀點二:評價是讓學生認識自己
愛因斯坦的老師最初對他的評價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不對嗎?難道要講“你就是天才”,這樣的評價做到真實可信了嗎?其實關于評價,通俗點來說,就是表揚和肯定的問題。換一個角度看老師的評價,其實教師就是在肯定愛因斯坦,“你反應遲鈍”,他確實反應遲鈍,這讓他認識到自己反應遲鈍。他的優點是什么呢?有幻想力——“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是他的天賦。再比如“資質平庸”,是用來評價達爾文的。資質平庸的孩子應該做什么呢?堅持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所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客觀的,沒有錯的。老師的這些評價,讓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缺優點。正確認識了自己的不足,努力才有目標和方向。
觀點三:“差評”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對于有些學生來說,留給他們印象最深的評價有時卻是最差的一次評價,這樣的評價對他們的人生成長卻起到了促進作用。正如一位主持人回憶道,他的化學老師認為他學化學是不行的,于是他就拼命地學語文,結果可想而知。如果他的化學老師用另一種方式評價他,或者說鼓勵他,“學好化學對你來說是不難的,只要你多用一點心!”這樣的話,可能就有一位優秀的化學老師出現,但卻失去了一位優秀的主持人。這個主持人就是樂嘉。有些評價當時看上去是一個負面的評價,從長遠來看,它可能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引導,讓學生懂得揚長避短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觀點一:評價要多元化
傳統的班級管理中,教師是權威、是領導者,學生則是被管理者。學生始終是被評價,是一個被管理者的角色。他們對于評價結果大多處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動狀態,對評價本身也是處于教師要怎么評就怎么接受的消極狀態。實踐證明,任何評價如果沒有被評價者的積極參與,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發展性評價提倡多元化主體,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等等,也可以把小組互評與對小組每個人的評價結合起來,把學校評價、社會評價和家長評價結合起來。這種評價不再是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單向刺激反應,而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動的過程。學生在評價時進行對照和比較,既看到優點也看到不足,激發學生內在的潛能,提高自我調控能力,主動發展,起到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作用。
觀點二:評價語言不能隨意
語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分享的案例中我們已經看到,教師恰當的評價語言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更可能使學生受益終身;相反,教師一句不恰當的評價話語可令學生郁悶寡言,甚至憤懣終生。因此,教師的評價語言就需要關注語言的教育性、啟發性、形象性、鼓勵性和靈活性,同時還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例如,一次課堂作業中,有一個平時學習不錯的同學,幾乎到最后才把作業交上來,他的班主任隨口就說了一句 “你總算做完了”,沒想到這句話卻極大地傷到了學生的自尊心。后來通過家長,這個班主任才認識到這句話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所以教師的教學語言,尤其是評價用語,可以靈活,但切莫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