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紅
叩開教研之門點亮生命之光
沈莉紅
教師的成長從來不是朝夕之事。固然專業功底是基礎,但是僅有專業功底是遠遠不夠的。若要成長為一名在教學工作中游刃有余的匠師,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去提升。這種提升,不單純是教學教研能力的提升,更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生命境界的提升。
思想品德;教研;教育生命
備課、上課、批作業、編講義、做題目,多年以來的工作都在這樣的事務中度過。如此這般忙碌,回頭張望,卻并未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記;再向前張望,這條教育人生之路,還有那么多年,就這樣走下去,卻已一眼望到盡頭,灰蒙蒙的,缺少激情、色彩和成就的裝點,心中不免遺憾和倦怠??桑蛷哪且淮伍_始,我的教育生命開始有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盡管并未彩霞滿天,但已讓我看到了希望。
時間還得追溯到6年前,2010年的暑假,因為學校人事變動,我的崗位從以前的政教處轉到了教務處,主要負責學校的教研工作。教研,這是一項讓很多教師頭疼的事情。我也是如此,初到這個崗位,心中毫無底氣,因為我以前很少涉足教育科研領域,這方面拿不出一點值得驕傲的東西,哪怕一篇文章、一個課題……這樣怎能引領全校教師開展教研工作呢?要做好這個領頭羊,首先必須自己是教研能手,這樣說話做事才有底氣,才能勝任這個崗位。于是,我開始逼著自己拿起筆,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又無奈腦子里空空如也,到底是無從下筆。那時我讀得太少,思考得太少,這樣擠牙膏似的寫作過程,自然萬分痛苦。就算東拼西湊勉強把文章寫成,那樣的文章也讓我自己厭惡,我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重要性。
為了開闊眼界,拓展思路,我開始深度閱讀。我自費訂閱了《中學政治教學參考》和《思想政治課教學》兩本雜志。這兩本雜志是我們中學政治學科領域含金量最高的雜志。它們匯聚了前沿理念、經典課例、試題研究、教育時話等多方面內容,可以說,在這兩本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是很多政治教師的夢想。我邊閱讀邊圈劃,邊思考邊記錄,對教育理念和課堂教學漸漸也有了自己的見解。參加觀課活動時,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坐在教室后面任務式地聽上一節課,我開始關注師生間的互動情況、情感交流,開始留心教師的板書設計、課件容量、情境創設、問題驅動、即時評價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等。聽課筆記上不再只是干癟的課堂教學環節,更多的是記錄這節課的亮點、不足以及具體的改進措施。我開始研究自己、同行和學生,研究自己對某一教學環節的處理,研究自己與學生間的交流對話,研究不同處理方法去處理同樣的教學內容,研究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把這些研究和思考經常性地記錄下來,我對教育教學也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深度。
第一篇令自己滿意的文章誕生在4年前。2011年11月,參加完海門市第六屆“弘謇杯”優課評比活動后,我把在這次活動中課堂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以文字的形式呈現了出來,緊扣課堂教學的熱門話題“情境教學”,通過進一步研讀課程標準、查閱相關文章,思考這堂課為什么這么設計,如此設計帶來怎樣的效果,最終寫下了《巧設教學情境,撥動學生心靈》的文章。初稿完成時,我知道有很多不足,擱在案頭,隔幾天修改一下,一字一句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前前后后經歷了4次修改,一個月后向北師大《思想政治課教學》雜志社投出了這篇文章。等待的過程很漫長,怕不錄用,內心很煎熬。2012年3月,我收到了雜志社的用稿通知,稿費通知單來了,樣刊寄來了??粗约旱奈淖衷谶@樣一份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教學類雜志上變成鉛字,飄出墨香,我不禁歡呼雀躍。我開始明白,閉門造車是寫不出好文章的,只有把自己的實踐與教育教學理論相結合,這樣的文章才有價值,才有可讀性。
這篇文章的發表激活了我的信心,對于教學研究,我不再像以前那樣畏懼。每上好一節公開課,我都會嘗試寫作,每次寫作我都會選取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比如上好八年級下冊“抵制不良誘惑”研究課后,我針對磨課過程中的幾番修改原因,圍繞“思想品德課的長效”話題進行了寫作。后來,以《長效: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追求》為題發表在2012年9月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雜志上,一年中能在同一份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文章是極不容易的。2014年寒假,我把平時積累的“抵制不良誘惑”“學會休閑”“競爭?合作?”等課例拿出來進行深度研究,圍繞“情智課堂”的話題展開寫作,以《點燃情智,品味幸?!窞轭}發表在2014年5月的《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雜志上。后來,我又陸續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雜志上發表了《融入·改變·參與·提升》《教學亦可“任性”而為》等文章。我不僅積極寫作投稿,還主動參與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級各類教學論文評比活動,如江蘇省“行知杯”教育教學論文評比、江蘇省“教海探航”論文評比、南通市教師專業成長論文評比等。這些活動是上級主管部門為我們提升專業成長水平、展示自我搭建的平臺,只有主動用好這些平臺,努力改變自己,才能超越自己,獲得成長。
在我們海門初中思品教師圈子里,我的文章多次獲獎,多次見諸報刊,因此贏得了許多同行的羨慕贊賞。這讓我飄飄欲仙。記得2014年下半年,我連續寫了三篇教育隨筆,每寫好一篇就投給 《當代教育家》雜志社,文章投出后沒幾天后,我就急于想知道自己的文章是否被錄用。我通過QQ咨詢編輯部老師,沒想到對方的回復是:“沈老師,從你文章的字里行間可看出你是一位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好老師,但是,寫作的目的是什么?你研究過我們這本雜志嗎?”編輯老師的話如醍醐灌頂,把我澆醒,寫作到底是為了什么?難道只是為了發表,讓自己成名,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嗎?為評職稱而寫作、為發表而寫作、為得獎而寫作,那是一種功利之心、浮躁之氣。從此,我沉下心來,細心觀察,靜心思考,潛心研究,文章投出后又進行下階段的學習和研究,對于石沉大海的文章并不氣餒,拿出來結合實踐進行再次研究反思:或許與雜志的風格不對,或許文章深度不夠,或許觀點沒有新意。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我懂得了寫作不僅是為了推廣自己的經驗和成果,更重要的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在對話中梳理教學理念,總結教學經驗,吸取教學教訓,糾正教學觀念與行為,使自己以更好的姿態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一個教師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是你的課堂?還是你所寫的文章?我認為是我們所執教的課堂,課堂里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才是我們應該敬畏的。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總有不完美的地方,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思考、改進、追求,才能打造理想課堂。而這個過程就是科研的過程。脫離教學的科研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脫離科研的教學只能陷入日復一日的機械重復勞動中。通過科研促進教學,通過教學推動科研,這是使課堂教學藝術走向精湛的必要途徑。
教研的過程,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個研究型教師,研究自己的課堂,研究自己的教學行為,研究自己的同行,研究學生的課堂反應、作業情況和暴露的錯誤,在研究中敏銳地捕捉教育信息,發現自己的不足,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是轉變理念、提升專業素養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細心、恒心、耐心……而這正是當下我們所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
教研的過程,讓我懂得了真正的教科研離不開讀、做、寫三件事情,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讀是吸收,做是核心,寫是表達。在閱讀和教學過程中,總會有所共鳴,有所聯想,我們要把這些所思所想所悟及時記錄下來。這些內容整合起來稍加修改就是一篇不錯的文章了。再用寫作中所形成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率日趨提高。這樣走下來,我發現,教研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教研的過程,讓我領悟到教研之門并未緊閉,它只是虛掩著,只要我們化“被動發展”為“主動參與”,只要我們把逛淘寶、看肥皂劇和閑聊的時間用來閱讀、觀察、積累、思考,只要我們用寧靜而堅毅的心做筆,用亮劍的勇氣和積極的心態雕琢自我,我們定會叩開這扇門。門里,是一片繁花似錦,一片彩霞滿天,你會聞到靈魂的香氣!
歲月如歌,且行且思,今天回顧自己走過的教科研之路,只是想告訴自己,教師只有真心叩開教研之門,精心打造“工匠精神”,我們才會和所教的學科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學科才會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站在那里,我就是我所教的學科,我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我們在低頭做事的時候,還要抬頭看看天,看看遠處的山,展望自己以后的職業步伐怎樣才能走得更加堅定、充實。
我深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活中,只要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一路探索,以工匠精神叩開教研之門,我們的教育生命就會呈現不一樣的風采!
G451
B
1005-6009(2016)41-0074-02
沈莉紅,江蘇省海門市城北初級中學(江蘇海門,226100)教務處副主任,海門市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德育兼職研修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