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劬頡
·洪劬頡專欄:教育寫作的智慧·
教師專業發展的“八一路徑”
洪劬頡
教師專業發展是尋求教育改革發展的突破口。只有教師觀念的改變,才有教育行為、教育策略的改變,也才有教育改革的實現。但是只是一味地強化教師觀念的轉變,從價值論擠推教師行為改變,似乎收效甚微。本文以教育寫作為突破口,提出教師專業發展的“八一路徑”,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教師成長;專業發展;教育寫作
自1999年8月起,我就跟很多教師提出“八一路徑”。十多年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跟老師們強調這教師專業發展的“八一路徑”,很多老師反饋“八一路徑”使“自己找到了方向,明確了路徑,收獲很大,發展很好”。今不揣谫陋,求教于大方之家。
“八一路徑”是指:每年發表一篇文章,每學期寫作一篇文章,每年讀一本書,每年讀一本學科期刊,每學期設計一次創意活動,每學期開設一次公開課,每年跟一位名家聊一次天,每年跟一位特殊學生聊一次天。
這“八個一”是每一個教師都可以獨立完成的,最終指向是“每年發表一篇文章”。為了這個目標,每學期就要寫作一篇文章,一年就會有兩篇文章,有了文章才能發表。而每學期要寫出一篇文章出來,就需要做到其他的“六個一”。每年讀一本書籍,能夠聯系自身的教育實際進行思考。每年讀一本學科期刊,了解學科關注的重點、熱點和焦點,哪怕只是了解一下發表的文章要寫成什么樣子也好。每學期設計一次創意活動,既可以是課堂教學中的創意活動,也可以是校園生活中的學科活動。有意識地設計一次創意活動,讓學生樂在其中,成為學生最美的校園記憶,這個活動本身就是一次有創意的教育寫作。每學期上一節公開課,只要有人聽的課就是公開課,既然有人來聽課,對于課的教學設計以及執教過程就會有區別于平常課的地方,就會有同行的好評和建議,這有助于自己的教學反思。而一次公開課起碼可以寫成五六篇文章。而每年跟一位名家聊一次天,則是近距離地跟名家名師接觸,或求教,或請指點文章。跟名師名家的聊天,可以促進自己的專業更快地成長。每年跟一位特殊學生聊一次天,每一個孩子都是特殊的,也就是說,一年中跟一個學生深入地聊一次天,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豐富自己的教育經歷。
可以說,這“八個一”并不難,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低要求。
我之所以要把“每年發表一篇文章”提高到如此重要的高度上來,是因為我一直堅信“教育寫作是指向自我實現的專業成長”。無數名師的成長史告訴我們一個基本事實:名師是“寫”出來的!
教育寫作是將自己的教育經歷、故事、感悟物化為文字,重在每年發表一篇。這里的發表基本上還是指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不少教師跟我抱怨:教師為什么要寫文章,要發表文章,要不是職稱什么的,一輩子都不會寫文章,一輩子都不會發表文章。網絡上也不乏所謂專家倡言要取消評職稱和評職稱時取消或降低論文寫作方面的要求。我對此不以為然,更不以為意,反倒認為:在不可能取消職稱評定的前提下,要鼓勵教師發表論文。學校在教師論文發表上要建立激勵機制和孵化機制。
做教師的境界在于成就學生,成就學校,做最好的自己。而每年發表一篇文章,則是實現這種境界的必經之路。(1)促進教師發展是教育寫作的直接目的。教育寫作不僅僅是促進教師的教,也是促進教師的學。(2)學校是教育寫作的基地,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教育主題活動的開展、集體備課的研修等都是教育寫作的重要主題。(3)學校要搭建平臺、建立激勵機制來幫助教師開展教育寫作,如組織教師筆會、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教育寫作培訓、延聘名師指導、開展校級的教育寫作評比、搭建“智慧論壇”展示教師教育寫作成果等。(4)學校是教育寫作的重要時空。不要一味地將教育寫作變為校園以外的事情,在校園中所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及時記錄下來,能在學校完成的事情絕不帶到校園外完成。
要每年發表一篇文章,就需要有文章,文章是寫出來的,不是空想出來的,所以每學期要寫作一篇文章。有一種說法,叫“文如其人”,寫出來的文章就好像這個人一樣,我們反過來理解,寫文章時,也要像做人一樣,寫文章跟做人的道理是一樣的。
1.做一個有心人,立足于問題
文章不能為了發表而寫作,而應該立足于日常教育的情境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研究的問題一定要從課堂中“熬”出來。會寫文章與會上課是一樣的。寫文章不能東抄一段,西抄一段,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識見、自己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哪怕只是零星的想法,也要是自己個性的、獨特的。
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但是,發現問題是最難的。研究真問題,首先要關注我們在教育中切切實實的問題,找準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所在,切中肯綮,從而解決問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也是決定研究水平、研究層次的關鍵。
2.做一個實心人,立足于實踐
寫作即研究。寫作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所有的研究的呈現方式幾乎都是寫作。所以,在寫作時,要立足于研究的實踐,做一個實心人。當然,有一種研究是理論研究,從理論到理論,但對于大多數中小學教師來說,我們的研究、寫作不能只是從理論到理論或者是從理論到實踐,而應該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研究。立足于實踐的研究,才能使我們的思考在明確的教育方向中尋找到更好的教育策略和方案。
研究真問題,就需要開展真研究;開展真研究,首先需要沉下心來,務實求真,埋頭苦干。研究不能完全理想化,但更不能完全現實化。匍匐在大地上而抬頭看不見星空,將會比抬頭看星空而被磕絆摔跤更可怕,要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能去尋求那種包醫百病的良方,而是要切口小一點,尋找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子。要像老中醫開藥方一樣,那么多的藥材,針對這個病,針對那個病,開出恰當而合適的方子。那么多穴位,但要治病,這個病得針這幾個穴位,那個病要針那幾個穴位。
3.做一個真心人,立足于建設
現在有一種現象很不好,動輒批判、動輒挑刺,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閃光點、貢獻、業績、成就,因為“建設重于批判”。
研究真問題,開展真研究,需要找到真方法。真正的教育科學研究是要注重方法的。就方法來說,現在是兩派之爭,也就是定性與定量的問題。其實,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無本質的好壞優劣之分,我從事近二十年的教育科學研究,兩種方法也經常使用,關鍵取決于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現在還有一種比較時髦的科研方法,叫“質的研究”,不做定性和定量分析,而是對問題作質性的研究。所謂質的研究,就是 “法無定法”,它并不一定要規定用定量研究,或者定性研究,而是方法為我所用;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須要去關注實際問題,要遵循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也就是“道有常道”。提出真辦法,重點要強調真辦法的針對性要強,操作性要強,可控性要強,同時還要可復制。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最佳方法。尋找最佳方法,為取得真實效服務。取得真實效,重點要得到學生的歡迎、同行的好評,可供學習和借鑒。
說到底,寫文章要說人話。要寫自己相信的,要寫別人能信服的話。要別人信服,首先要自己相信,既有道理上的相信,也有實踐上的相信;不能寫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否則,就是假話、大話、空話。當然,能尋找到自己的句子,“智慧地表達自己的智慧”,則是自己的教育寫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了。
G451
B
1005-6009(2016)41-0052-02
洪劬頡,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00)科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