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蔣保華
·對話·
蘭幽香風遠——對話王蘭
■本刊記者蔣保華
記者:王老師,您好!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們的采訪。看到您這樣的精氣神兒,我想到了兩個詞語:“童心未泯”與“青春萬歲”。在您看來,這樣的氣質或心態,對您的教育生涯有怎樣的影響?
王蘭: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童心未泯”與“青春萬歲”這樣的心態也就是我一生中最主要的精神吧。它影響的不只是我的教育生涯,還是我的全部生活。這兩個詞語您提得也比較到位。為什么呢?因為我是一名小學教師,面對的對象是兒童啊……一切的教育活動都必須從兒童出發,自然也就要“童心未泯”“青春萬歲”了。只有懷著這樣的心態,才能真正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真正發現兒童的真、善、美。
記者:您作為我省首批特級教師,一直以來是小學語文教育界的翹楚,是大家心目中公認的“好老師”。雖然時代在不斷地變化,價值觀也逐漸發生改變,但對于“好老師”的評價,還是有個基本的判定或恒定的標準。請問您眼中的“好老師”是怎樣的?
王蘭:“好老師”的標準,第一是要認同教師這項事業。既然選擇了做老師,就要做一個好老師。讓學生喜歡,把學生越教越聰明。這樣工作才有意義,才有價值。第二是要認清教育的本質,育人,工作的中心就是要育人。愛學生,愛學校,在工作中去認識人,去理解人,去培養人。第三是要教育的技術和藝術。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掌握,但是今天這個時代,新的教學手段也要及時學習。換句話說,這叫“與時俱進”。
記者:您經常說“熱愛學生之心,是好教師的前提因素”。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下有些老師以“愛”的名義,或是顯性或是隱性地傷害著孩子。您認為對學生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而又合理的?
王蘭:教育是充滿情感、充滿愛的事業。沒有情感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好老師,對學生要充滿愛,主動地與學生建立起情感的橋梁。要弄清楚的問題是,情感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于兒童來說,尤其如此。在情感的交流中,兒童更容易接受教師,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
記者:有人認為,教育是個良心工程,應該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教師呢,也應該是個 “知識分子”,要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遺憾的是,當下似乎缺乏一種教育文化的自信與教育價值的堅守。而在您的從教生涯中,曾經參加過諸如“整體和諧發展”“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等實驗,這些植根于本土的反思性實踐,對您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怎樣的作用?
王蘭:我的從教生涯中所做的嘗試和探索,一切都是從現實出發。教育,它不是閉門造車的事業。時代在變,社會在變,相應地,教育自然而然也會發生變化。教育內容會變化,教育對象會變化,教育方法也會變化。在這種變化中,一方面要能順應時代的潮流,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清楚自己該做什么,能做什么。我是個語文老師,我該做的就是想方設法教好學生,怎么教,那就要去嘗試,去探索了。在嘗試和探索中得來的經驗,也就會形成教育思想了。
記者:您平時是個非常嚴謹的人,但您的課卻上得很“活”,有藝術魅力,每次上起課來,眼睛、眉毛都在說話。您自己也說,一直在尋找一種方法,能讓學生學得活潑,學得輕松愉快。為此,您在全國最早開發了手繪幻燈片,自制錄音、錄像、電腦動畫等。在您看來,理想的課堂是怎樣的?
王蘭:我的課是語文課,我的學生是小學生啊,所以不得不生動活潑了。小學剛入學時的語文課主要是漢語拼音教學,應該說是比較枯燥的。小學生好動啊,枯燥了他們就坐不住聽不進了。于是我邊教邊學,自創了一套教學具,學會了手繪幻燈片,后來還學會了自制錄音、錄像、電腦動畫,這樣做還是為了活躍課堂,讓學生的注意力回到學習上來。理想的課堂是什么樣呢?應當充滿智慧。這個智慧既包括老師的智慧,更包括學生的智慧。教育教育,就是老師要去喚醒學生的智慧啊!理想的課堂,還應當充滿真善美。
記者:這樣的課堂,其實需要用一生來修煉。特別是新入職的教師,他們從“懵懂”走向“開悟”,既需要時間,也需要節點。我想您也不例外。請問,您的“節點”是什么?如果想把這樣的時間盡可能縮短,您認為有哪些捷徑可走?
王蘭:60多年前,那會兒我初上講臺,一課書一口氣就講完了,講完了,但是鈴還沒響,沒到下課時間……那種“掛黑板”的尷尬至今記憶猶新。那一次經歷就是我的第一個“節點”吧。從那以后,上好課,教好學生,便成了我的畢生追求。從這一個“節點”到教學業務能力成熟,我也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啊。其實,一個人要獲得成功,沒有捷徑可走。但是,向前輩學習,向同行學習,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關鍵還是要多讀書,多聽課,多磨課,多思考,踏踏實實工作,比別人更能吃苦,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記者:曾經有幾年,您承擔一年級的教學任務。在每接一個新班前,您都要利用暑假,走訪班上所有孩子的家庭,詳細了解孩子們情況,連家里人講什么方言,孩子們在家里和哪些人接觸,有什么愛好,家里有什么課外讀物,會認會寫哪些字等都一一問到。王老師,在20世紀90年代您就提出“智慧型教師”,那么像您這樣精耕細作的田野式實踐,是否是一種“智慧”,它對教師專業成長起到怎樣的作用?
王蘭:現在家校聯系很暢通,但“家訪”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一種途徑。盡管現在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家長對“家訪”的態度也比較復雜,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對一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家訪,這樣才能感受到孩子家庭教育的環境。“家訪”是我們老師的日常工作,辛苦是辛苦。但是對于一個有追求的老師來說,它不是辛苦,而是工作或者說生活的本身。老師只有對孩子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愛好特長開展教學。
記者:您認為語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的言語智慧,又要注重學生的精神發育。但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現在的孩子往往有兩套話語系統:一套是在同學面前說著“自己的話”,恣意表達自己的個性風采和真實想法;一套是在課堂上說著“大人的話”,刻意迎合老師的要求,說著大話、空話、套話、成人的話。像這樣缺乏“精神觀照”的“殘疾教學”在當下還有很多,您認為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在哪里?
王蘭:說真話,做真我。要鼓勵孩子做成這樣的人,老師首先要以身示范,其次要營造寬容、自由的環境,再次真話當中可能有不好的話,充滿惡意的話,那么要引導學生“擇善而行”,學會做出正確的判斷。哪怕孩子說了觀點錯誤的真話,教師也要給予糾正和引導。我們不要忘了,教師永遠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
記者:您曾在一篇文章中對師范生提出希望,希望他們能夠“總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小學教育實際的教育學專著”。但是,據我所知,您盡管幾十年來手頭積累的教學資料足以寫出多本專著,但你卻把全部精力用于搞教學、帶徒弟、搞教改。這是您的一種理性的選擇呢,還是成為您的一種遺憾呢?您對當下有些名師用力于寫作而荒廢課堂的現象怎么看?
王蘭:教師的生命,永遠在課堂上,要將興奮點放在研究學生、研究教法上。教研就是教學研究,而不是科學研究。這個詞,我們可以分開來看,教和研。教育學專著,那是研了。我的身份就是一個老師,就是教啊。所以選擇了教,那就教好。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教完了,帶徒弟、搞教改,這是進一步的探索。對于我個人來說,沒什么遺憾。帶徒弟、搞教改,更能在一線影響其他的老師們,教好更多的學生。但是我說的希望師范生能夠“總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小學教育實際的教育學專著”,也是真心的。他們年輕有時間,把好的經驗總結出來,以書的形式呈現,這樣能夠帶動更多人一起來做這個事。至于當下有些名師全心寫作荒廢課堂,這個那就本末倒置了。居其位,謀其政。課堂才是主場。為什么要全心寫作呢?這個背后也是有社會原因的。
記者:這樣的選擇,實際上也映照了您的教育信仰:“教育是個事業,而不是個職業,要有敬業精神。老師不僅是照亮別人,還是完善自我,升華自我。在給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幸福。”王老師,看著您“幸福的樣子”,我心生感慨:在當下的教育生活里,教師更多的卻是呈現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給學生的印象也往往是“迂腐、呆板、沒有意思、不好玩”,對這樣的教師群體,您有怎樣的建議?
王蘭:教師是個職業,更是個事業。現在教師面臨太多干擾,承受的東西也很多。對教師個人而言,我們要投入理想、熱情,乃至整個生命,要視課堂為生命,要視課堂為生命活動的場所。事實上當你真正開始認同這項事業的時候,也沒那么苦,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學生,去看學校,你會發現,教育仍然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事業。做好本職,然后才是平衡好工作和生活。
記者:聽了您的中肯建議,我明白了,教育其實就是一種“相互成全”,教師成全學生,學生成全教師,教師成全學校,學校成全教師,大家在有溫度的學校教育中,過有故事的教育生活。王老師,您1951年來到長江路小學工作,至今已經66個年頭了。在這些年里,學生和學校給您帶來了什么?
王蘭:學生成就了我,學校成就了我。沒有他們,沒有我的這一生。教育,是我熱愛的事業。它也給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這種回報是看不見的,是沒法衡量的。而且不止影響著我,還影響著我身邊的一大群人……
·評論·
宋紅斌(南京市長江路小學校長,江蘇省首批特級教師,王蘭語文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南京市長江路小學王蘭老師的母語教學藝術,有人說是完美主義,什么是完美主義?對教學,王老師認為: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的效果要像《禮記·樂記》中所說的“其聲和以柔”。上課就要像音樂中的“聲和”,這就是教學藝術的完美。對指導中青年教師,王蘭老師認為,自己和年輕教師要“和而不同”,這在王蘭老師的第一個弟子——語文特級教師劉軍老師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王蘭老師60年的教學實踐、指導實踐,是經驗,也是感悟,正如楊振寧教授60余年的物理學習,這是一個從經驗走向文化,從單一學科走向哲學門徑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又恰恰對應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
吳曉茅(南京市教育局局長):
作為老一輩教育家,本可以在退休之后頤養天年,可王蘭老師始終無私地為青年教師成長甘當鋪路石。在長江路小學,王蘭工作室絕非點綴,這里是全市所有名師工作室的示范窗口。王蘭老師作為一個真正的教育專家,不僅讓我們看到其自身的高度,更讓我們看到了她指導的一群教師的成長。師徒五代的優秀團隊,傳承的不僅僅是語文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在傳遞著大愛、傳遞著信念。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在教育事業上,她是南京廣大教育工作者“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的杰出典范。
李亮(江蘇省小語會秘書長):
王蘭老師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基礎教育專家。60年來,她懷著對學生和教育事業的摯愛,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革實驗,開拓創造,與時俱進,成就卓著,在全國享有崇高聲譽。她是語文教育的豐碑,是課程改革中德藝雙馨的常青樹。
袁浩(江蘇省小語會名譽理事長):
王蘭老師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她始終佇立在教育改革時代的潮頭,佇立在推進素質教育的前沿,是我們的楷模和驕傲。她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藝術涌動著時代的氣息,勃發著課程改革的生機,是我們江蘇以至全國小語教育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