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峰
自媒體時代語文“個性言說”的實踐方略
王樹峰
新技術、新媒體不斷變革,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語文“言說”的地位有待提升。以“互聯網+語文言說”為融合策略,借力自媒體平臺,讓“說”與經典閱讀、口語交際、誦讀表演、習作、綜合性學習相互融合,構建新的語文教學生態,成就學生的“個性言說”。
自媒體時代;個性言說;課程實踐
信息化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以微博、微信、QQ、論壇、個人電臺、直播平臺等為代表的自媒體技術迅猛發展。可以看到很多這種基于新技術、新媒體背景下的“語言生活的巨大變化”:
——用耳朵閱讀。“喜馬拉雅聽書”“蜻蜓FM”等網絡音頻平臺勃然興起,聽讀時代來臨。金庸、鄭淵潔等著名作家紛紛授權將其所有文學作品制作成有聲讀物。很多人已經改變了原有的閱讀習慣,改為“聽”這樣一種更為新穎的“悅”讀方式。聽和讀原本相對獨立,現在可以實現無縫同步。
——能說就能寫。大數據時代使得智能語音技術得以迅猛發展,學生說出來的話可以借助云平臺瞬間處理轉化為文字,打通了說話和書寫的“鴻溝”。在人機對話的過程中,力求簡明化口語化,也成為未來世界語言發展的重要趨勢。口語和書面語在一定范圍內將面臨“統整”。
——我說故我在。“自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不斷更迭使得人們對語文各項能力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基于文字和圖片信息的社交表達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網絡直播平臺更是給了“說”以展示契機。一個人就是一個“電臺”,一個人就是一個“電視臺”,且聽(觀)眾數以萬計。“能說會道”已然成為“90后”“00后”新生代們的社交新技能。
這些變化對語文學習的生態產生了深刻影響,也提醒著教育工作者對語文教學 “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重新審思。
當下語文教學在處理這四者關系時依然厚此薄彼,即只關注語文的“眼睛”和“手掌”是否機能敏銳,卻不關注“耳朵”和“嘴巴”是否發育良好。表現為:口語交際在課堂上的生存空間仍然極少,未能在課內外有效延展口語交際的教學效用,對于海量的網絡語音資源和平臺未能有效利用。
在移動互聯深刻滲入生活的當下,在信息技術深刻改變教育生態的時候,聽和讀、說和寫的界限被打通,技術層面上對聽說讀寫的整合度要求提高,語文課程實施者有必要重新審視 “言說”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作為國家戰略——“互聯網+”,其本質是用互聯網思維、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升級。作為小學一線的語文教師,也許很難從行業發展的宏觀面去審視“互聯網+教育”的大命題,但可以從語言生活中去發現,從語文教學中去進行“微創新”,嘗試屬于我們自己的“互聯網+語文言說”微課程,進行新媒體時代下“個性言語”的實踐。
基于新媒體的創新發展,“互聯網+語文言說”著力于言說能力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這種融合必須借力于當下蓬勃發展的新媒體平臺,具體可細分如下三類:
第一,社群交往類平臺。如QQ(群)、微信(群)、BBS(論壇)等。此類平臺進入容易,用戶廣泛,互動即時,缺點是數據流煩冗,不易保存,不支持檢索。第二,主播直播類平臺。如“喜馬拉雅”“為你誦讀”“映客”“斗魚”等直播分享平臺。此類平臺進入相對較難,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但作品受眾較為廣泛。第三,信息傳播類平臺。如微信公眾平臺等。主流的信息傳播平臺,能有效實現點對面的覆蓋性傳播,且可涵蓋圖文、音視頻等,信息呈現方式較為綜合。上述三類信息傳播平臺其受眾面由窄到廣,選擇時應根據各自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層級化的使用。
筆者所在學校為“教育部信息化試點學校”。在進行相關試點實驗的工作中,組建教研團隊進行了“基于信息技術下的語文生命創新言說實踐研究”,逐步探索出如下“互聯網+語文言說”的實踐策略:
(一)尋找專業讀書人——“說”與經典閱讀的融合
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有很多,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可以創生疊加出更優的策略——聽讀與閱讀的融合。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曹文軒的《草房子》時,在“喜馬拉雅”電臺搜索到了與原著高度匹配的網絡音頻資源 《草房子》,該讀書主播音色優美,配樂精當,制作精良。閱讀指導時,聽讀與閱讀同步進行,能夠極大地提高初級閱讀者的興趣,克服其閱讀上的障礙。對于不能深入閱讀的學生,亦能使其放慢閱讀節奏,沉浸到情境中。對于本身有一定閱讀基礎的學生,也可通過重點聽讀賞析,幫助其豐滿人物形象,深刻領悟小說主題。
聽讀與閱讀統整后的進階形式就是創造屬于自己的讀書作品。筆者所在班級已經有二十幾位同學在“喜馬拉雅”電臺上發表了整本書的誦讀音頻。他們的作品大都是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如:《星球大戰》《笨狼的故事》……雖然作品還略顯稚嫩,但錄制整本書音頻的經歷無疑會成為其人生的重要財富和“無形資產”。
(二)我的地盤我做主——“說”與口語交際的融合
網上社群是學生進行學習展示的新型平臺,可以將課堂上未能完成的口語交際任務實現“轉移”。筆者在教學蘇教版三上《第八次》時,設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布魯斯王子思想認識上的變化,并想象布魯斯王子是如何演講號召群眾的。課上,僅作個別指導,課后,要求學生在班級QQ群中錄制語音進行展示。這個特別的作業讓學生興奮不已,個別學生還反復揣摩語氣,斟酌字句,展示很精彩。可在QQ群中展示、交流、互動的口語交際類型還有:倡議、建議、評說、介紹等。
(三)人人都做小主播——“說”與誦讀表演的融合
自媒體技術讓個人的“主播夢”得以實現。學生可以誦一首優美的小詩,講一個精彩的故事,讀一段雋永的美文,配上富有意境的音樂,制作成精良的誦讀作品在社交平臺進行發布和展示。為了促進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筆者學校還申請了微信公眾賬號 “蕊春讀吧”,為學生的經典誦讀開辟了網上展示空間。“蕊春讀吧”擁有師生、家長等用戶群體數千人,開辟有“蕊春娃娃講故事”“蕊春娃娃愛誦讀”“華老師為您讀詩”等欄目,定期推送經典誦讀的節目,一個個誦讀小明星在平臺的推介下誕生,受到了學生的擁躉。個別微信公眾平臺的作品經過大量的轉載轉發實現了上萬次的點擊量,對誦讀的作者——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個超越物質的“強激勵”。
(四)我口說我心——“說”與習作的融合
在蘇教版教材中,日記起步學年段是三年級。而對于有初步表達能力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已經有記錄下自己一天見聞的意愿。但讓其過早地動筆“寫”日記,又可能會打消其積極性,形成畏難情緒。而“說”日記這一形式恰好能彌補這期間的空白,形成有效的過渡銜接。在低段年級可以讓學生回顧一天中所經歷的事情,挑一個“最快樂”“最有趣”“最感動”“最難過”的事講述出來,發表在喜馬拉雅的個人電臺里。學生小組合作,結對收聽并相互點評。“說”的形式降低了日記的難度,又能提升學生的定向表達意識。另一種“言說”方式是讀習作,適合于中高年級學生習作修改之后,以聲音形式進行的“發表”。學生反復練讀之后,還可以利用語音輸入軟件完成文字錄入,免去了手工輸入的煩惱。這既能考驗學生的朗讀水平,又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五)“個性言說”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融合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新課標建議組織學生“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美丑”。
1.新聞評論,表達觀點。
筆者在班級中選定了部分新聞收集員,定期搜集適合兒童的新聞素材。在每周末的QQ群里組織討論。話題如“二孩政策放開,你同意父母再生一個小孩嗎?”“出游時應該給老師打傘嗎?”議題新鮮,切合時事,往往能引起學生的廣泛討論,每一次的討論在最后環節邀請一名家長做 “專家點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概括提升的作用。
2.應時應景,網上聯歡。
春節,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要求利用語音或視頻在QQ群中拜年。規定時間段和內容,要求自創和模仿結合。學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個個說得都很好。基于公眾平臺的展示言說,對學生個體而言是一個挑戰和歷練。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也可以充分利用,“網上詩歌朗誦”“說笑話”等形式,學生喜聞樂見,個性化言說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3.公益短劇,說出心聲。
讓語文的“言說”創造出公益價值,是對語文“言說”最大的肯定。筆者學校的紅領巾電臺曾組織了公益廣告大賽,以廣播短劇或語音小品的形式來進行公益宣傳,內容圍繞學校的“光盤行動”“你好行動”“彎腰行動”等德育主題展開。這樣的活動看上去雖小,但包括前期的文案策劃、聲音素材搜集、播音員排練、音頻編輯軟件的使用,對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很高,能極大提升其語言素養和言說能力。
1.用“我”的聲音說話:學生個性得以彰顯。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從心理學的角度,將兒童分為 “聽覺型”“視覺型”“感覺型”等不同的學習類型。在語文過度強調讀寫的重要性時,答案趨同或唯一,學生的個性被逐漸“抹平”。但在語文“說”的維度里,色彩變得豐富,價值變得多元。通過分析學生“說”的日記作品,能感受到感情色彩特別明顯,喜怒哀樂洋溢于不同的語調中,令人感受到這才是兒童的語言,這才是兒童的個性。相比較于寫成字的學生日記,多了一分天真,少了老成,多了自由,少了束縛。
2.讓童年的聲音“增值”:兒童自我的生成。
面對互聯網新技術、新理念、新生活方式的沖擊,很多成人都顯得無所適從,但是兒童卻興致盎然。在“互聯網+語文言說”的實踐中,學生的每一個語音作品,都會有小組、團隊成員的互動點評。同伴的評價促進了學生審美觀、價值觀的形成,形成了兒童文化生長的土壤。在大數據時代,每一種聲音,每一個評論都是一個數據,在云空間里積淀,伴隨著學生的終身。在不久的未來,溯源一個人的發展軌跡,童年時的“說”的聲音將會在電臺、微信、QQ空間中被喚醒激活,成為記錄和評價一個人的重要依據。
3.做聲音的“創客”:創新教育的有效路徑。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如今,創客和創客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話題。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創客教育的參與面依然很小,發展狀況也不甚理想。但如果把思路打開,創造出音頻作品的人又何嘗不是創客呢?“說”的日記習作、“讀”的故事名著,這些凝結著汗水與努力的作品將是未來產品創新和產業革新的雛形,誰又能說沒有積極的意義呢?
人類歷史上教育的重大進步往往和科技發展密切相關。新媒體時代下的語文“個性言說”,為學生打開了語文言說的“敞亮之境”。
G623.2
A
1005-6009(2016)44-0021-03
王樹峰,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江蘇南通,226300),一級教師,南通市通州區語文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