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娟
依托直觀,促進學生理解算理*
郭海娟
直觀;算理理解;計算教學;形象思維;直觀能力
自新課標頒布以來,“幾何直觀”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在計算教學中,“用直觀作支撐,變枯燥為好玩”成了很多教師的追求。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追求直觀而直觀,花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來準備,或完全放手讓學生操作,導致對課堂節奏把握不準,最后草草收場;或不舍放手,讓學生被動地觀察演示過程,導致學生學習如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一些教師或有意忽略教材編排中有助于學生理解算理的直觀成分,或無意挖掘計算內容中的直觀因素,而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對算法的記憶與技能的訓練上,使得課堂缺乏靈動性和啟發性。由于數學的計算方法是抽象的、理性的,學生的思維展開是直觀的、感性的,計算教學需要從直觀入手。直觀具有生動性、具體性和直接性等特點。進行計算教學時,可以借助恰當的直觀模型,為學生提供主動思考的機會,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算法形成的過程,獲得對算理的深刻理解。
小學生具有直觀的先天稟賦,這是在教學中開展幾何直觀活動的基礎。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找尋適合的直觀因子推動其思維的展開。如教學蘇教版一下 《兩位數減一位數的口算(退位)》時,可借助小棒的拆分與移動(如圖1),幫助學生形成“個位不夠減應向十位借一個十”的直觀意象。教學蘇教版三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折紙(如圖2)或畫圖(如圖3)的方法理解“分子相加、分母不變”的道理。而在教學蘇教版五下《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可以直接通過畫圖(如圖4)來詮釋“先通分再計算”的原因。

(圖1)

(圖2)

(圖3)

(圖4)
教學還應順應兒童認知發展由外部動作到內部思維的規律,帶領學生從直觀逐漸走向抽象。教學“30-8”時,可先呈現生活原型——3箱蘋果(1箱裝10個),為學生提供容易接受的實際背景。接著放手讓學生親身經歷拆開一箱蘋果拿走8個的過程,這便于學生理解算理并在腦中形成直觀的意象,最后交流算法,板書計算分解式,學生理解抽象的算法便水到渠成了。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使得抽象的算理仿佛能“看見”,學生對算法的理解也在形象中逐步得到內化。
直觀只是教學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緊扣教學的核心問題,在直觀的基礎上伺機追問、分析思考和完善提煉,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直觀稟賦轉化為后天的直觀能力。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口算(退位)》時,可以圍繞“個位不夠減,怎么辦?”這一核心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帶著問題一邊思考一邊操作,集體交流時回顧操作過程,追問:為什么要拆開一捆小棒?拆開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學生明白直觀操作中的每一步都可以用橫式表達出來。“在以往的教學中你遇到過哪些類似的情況?”這一問題能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獲得更深刻的理解。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可以圍繞“為什么不能直接將分子相加減?”這一核心問題,在探討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后追問:為什么要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在以往的學習中哪兒還有單位相同才能相加的規定?溝通整數加法、小數加法及分數加法之間的聯系,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算理。
抽象的算法形成之后應及時隱退直觀的思維階梯,但又不能一下子脫離直觀完全抽象。學生的思維需要有個緩沖的時間,教師應體貼地幫學生找準思維的著陸點,讓學生的學習因為有支撐而更加循序漸進。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口算(退位)》時,學生形成算法后,教師可以教給他們在被減數的十位上點個退位點的方法,提醒他們十位上被借走了“1”,這又跟后面將要學習的豎式計算緊密聯系起來了。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讓學生試練集體交流時,可帶領學生借助圖形(如圖5)感受計算的過程,加深他們對算理的理解。

(圖5)
直觀能打開思維之門,開啟智慧之旅。如果計算教學能給予學生更多直觀地抽象的時間和機會,學生的創造潛能將會被充分激發,計算教學將更加生動、好玩。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
G623.5
A
1005-6009(2016)44-0069-02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本原性問題驅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a/2013/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