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劍瓏
(冷水江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湖南 冷水江 417500)
?
冷水江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實踐
蔡劍瓏
(冷水江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湖南 冷水江 417500)
“促進公平是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湖南冷水江市主動實踐國家教育均衡發展戰略,在全面調研分析該市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現狀的基礎上,從投入不足、城鄉教師隊伍不均衡、城鄉學校課程實施不均衡三個方面指出了造成教育不均衡的原因,提出了“加大投入、改善待遇,城鄉統籌提高隊伍素質,城鄉統籌配置和培養師資等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策略和建議。
冷水江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促進公平是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1]《綱要》針對我國當前教育發展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存在差距的基本現實,提出均衡發展策略,解決人民期盼有“好學上”的現實需求,從而促進社會公平,為實現人力資源強國打下基礎。
我市積極落實國家發展戰略,認真調查分析教育現狀,有步驟地推進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教育投入逐年增長,學校標準化建設范圍不斷擴大,教師隊伍建設有效實施,辦學質量逐步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各方面與目標的差距較大,建設和發展難度不小。
1.1基礎設施不均衡
我市11所城區學校除了2所薄弱學校外,大班額現象突出,就是因為嚴重缺少校舍。廣大的農村學校,雖然合格學校還有多數學校尤其是村級小學設施依然陳舊或稀缺,有些學校的學生課桌都很破舊。不管城區學校還是農村學校,教學設施缺乏,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圖書、沒有儀器、沒有電腦。
1.2教師隊伍不均衡
通過對冷水江市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現狀的調研發現,城鄉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很不均衡的現象[2]。1)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城鄉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存在不合理。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崗教師總數為2 875名,其中50歲以上教師457人,40歲以上1 368人,30~40歲560人,30歲以下490人,年齡老化現象嚴重。全市男女教師比例為1∶4.9,其中城區男女教師比例為3∶7,農村0.8∶1,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城鄉義務教育教師學歷和專業技術職稱結構不合理。城鄉學校本科學歷教師比例為9∶1,城鄉學校中學高級教師為2.29∶1,城鄉學校師范院校畢業教師比例為11∶1,城鄉學校民轉公和以工代教教師比例為1∶9。城鄉初中教師專業對口教師比例為23∶1。2)教育教學思想和能力差距大。在聽課評課過程中發現,能運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能切實轉變課堂教學新方式,建立了新型的師生平等關系,并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新手段的教師,城區明顯優于農村。3)專業提升的途徑不均等。因受制于學校經費、培訓地點、學校送培意識等因素,城區學校教師參加教育教學競賽、教育教學研討活動、教學觀摩及各級各類專業培訓的幾率都比農村教師多。大多農村教師局限于校級教研活動及本市舉辦的教學競賽、培訓班和研討會。4)工作生活條件差。據調查,冷水江市農村學校的住校教師只有26%,非住校教師高達74%(其中住在城區的教師占39%)。因為學校沒有住房和休息室提供給教師,教師只能兩點一線,學校家里兩頭黑。既耗費了精力,又增加了上班成本,當然也增加了管理難度。農村學校辦公桌椅陳舊,基本不配備電腦,條件差。很多農村學校還沒有規范配備食堂,有些學校教師只能在課余單個或幾個人合伙做飯菜,生活條件差。農村學校大多沒有為教師添置娛樂設施、健身器械,教師業余時間單調乏味。5)課程觀念有差異,課程實施不到位,造成了教育教學水平發展的差距。筆者調研了22所義務教育學校,其中城區學校10所,農村學校12所。比較而言,60%的城區學校基本按省頒課程計劃開課,并且開發了校本課程,50%的學校實施了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特色課程,如紅日實驗小學為學生提供了48門選修課程。而廣大的農村學校,除了2所小學嘗試按省頒課程計劃開課以外,其他的基本沒有落實省頒課程。開發并實施了校本課程的僅有5所學校,有2所學校實施了選修課程。

1.3教育質量不均衡
顯而易見,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了教育質量的不均衡。相比較,農村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落后于城區學校的學生,農村學生學業成績整體上也落后于城區,農村學校孩子的思維力、表達力、自信心弱于城區孩子,農村孩子在體育、藝術素養方面也遜色于城里孩子。此外,城區學校之間、農村學校之間教育質量也存在差距。
2.1教育投入不足
一方面是歷史的原因,由于過去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預算不足,落實不到位,欠賬太多,使我市辦學條件嚴重落后。另一方面,盡管我市逐年增大了教育經費投入的比例,總量雖大,但分到90多所學校就是杯水車薪,加上新一中、灣田學校、群豐學校的新建投入大,致使需要改造和建設的城鄉學校就只能排隊等候了。
2.2教師隊伍不均衡
原因有四。1)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現實依然存在,導致城鄉教師隊伍工作和生活環境、經濟和社會地位存在差距,農村教師穩定性受到挑戰。在進城無望的情況下,為改變現狀,很多鄉村教師尋找門路,調離教師崗位,或通過參加公務員、研究生考試脫離農村。2)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促使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從而出現城區學校生源爆滿現象。這樣一來,就亟待補充教師。因各種原因,多年來市里沒有從高校引進師資。即使不得已從高校選了幾個人,也留不住。因為大學生不愿來到偏遠的小城任教。于是,只好從農村選調,導致農村優秀教師流走,造成了農村教師數量和質量的每況愈下。3)教育信息、教學交流方面城鄉存在差異。因地緣優勢,城區教師往往能準確及時了解來自上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教育信息、教改動態,參與各種學術會議、教研活動的機會也多于農村學校。教師接受新思想快,適應教學改革的能力強,成長快。同時,城市學校相對集中,互通信息快捷,便于校際交流。這些因素的先天不足,制約了農村教師的發展。4)城鄉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理念存在差異。辦什么樣的學校,做什么樣的教育,育什么樣的人才,有些農村學校認識模糊,致使學校辦學目標不明確,思路不清晰,規劃不長遠。
2.3課程落實不均衡
原因有主客觀兩方面。1)主觀方面。一是學校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二是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不明確,如常把語數英等基礎課程當做國家課程,把其他的當做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是校長或教務主任按個人意志安排課程。他們按照以往的經驗和意志,將課程分為主科與副科,分為考試科目與非考試科目,導致隨意增刪課程、增減學科課時的現象出現。有些學校生命與健康、科技活動等課程就不開設,品德、科學等課程被挪作他用,音體美等課為統考科目讓路。四是學校管理不到位,導致學校課程實施不到位。有些學校領導巡課,只不過是看有沒有人上課而已,至于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展的課程評價就談不上了。五是違背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健康,大打時間仗。升學考試,隨意增加課時,不顧學生死活,加班加點,早起晚睡。2)客觀方面。一是學校的教學設備設施無法滿足某些課程的教學要求。比如,有些學校由于要滿足招生要求,曾經有的功能室都改成了教室,致使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教學無法開展;有些學校有實驗室,但實驗室的設備少,不能滿足一個班所有學生的學習要求。二是學校師資無法滿足某些課程的教學要求。
實現教育均衡發展,要堅持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的意見》,總體規劃,統籌城鄉,把合理、科學配置資源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任務[3]。
3.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
一方面,不斷加大學校標準化(合格學校)建設力度,加快建設的步伐,確保校舍夠用,設施齊全,質量一流。另一方面,逐步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實行農村教師津貼傾斜制度和評先評優、任職晉級優待傾斜制度,做到待遇引人、待遇留人。
3.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教師隊伍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尤其重要,建設策略如下。1)社會招考、定向培養教師和引進高校教師,保數量。2010年、2011年我市分別面向社會公開招考農村小學教師30名、50名;2010年至2013年共招聘農村特崗教師406名。同時啟動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建立教師隊伍后備人才培養機制。從2009年至今已連續實施6年,共計實施培養計劃257人。通過湖南一師、長沙師范、婁底幼兒師范學校等專門的教師培養學校為農村學校定向培養教師。所有招聘與培養的教師都配置到農村學校,特別是偏遠農村學校。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農村教師隊伍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到2016年6月止,農村學校30歲以下的教師占農村在崗教師的比例由16%提高到了40%,專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占農村在崗教師比例由本研究前的89%提高到97%。確保了農村學校教師量的需要,基本上保證了農村學校師生配置(小學為1∶23,初中1∶18,村小每班2.5名教師,初中每班4.5名教師)需求及農村學校課程開設需要。從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上看,農村學校“爺爺奶奶教小學”的畸形教育現象一去不復返了。2)城區學校教師(行政干部)去農村學校任教,做引領。為了充分利用我市城區學校的優秀人力資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市教育局確定了城區學校校長、副校長以及教師去農村學校任職,農村校長、教師到城區學校任職的交流制度。按照“分期分批、先城區后農村、先正職后副職、和諧穩妥”的原則,每三年一輪回,選拔思想好、師藝高、能力強的校長和教師去農村任職,從工作量、工作時間、待遇等方面做出了規定。作為湖南省校長教師交流的試點縣市,今年,我市選派了6名城區校長、副校長和42名城鄉教師進行了交流任職。3)主題建設年教育活動,強專業。主題建設年活動提質就是針對某類教師或某一專項,以一年為期,構建系統的培養活動,有重點、有針對性地促進校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市把2011年定為“校長隊伍建設年”,開展校長業務培訓,不斷提升校長的領導力、執行力和創新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強、工作實、管理精的校長隊伍;把2012年定為“教師隊伍建設年”,以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為目標,通過自主學習、專家引領、校本研訓、教學競賽、技能展示等手段,著力塑造一支師德高、師藝精、專業強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把2013年定為“校園文化建設年”,全力打造“雅致校園”“書香校園”“快樂校園”,促進全市各中小學不斷形成先進的辦學理念、明確的辦學目標、鮮明的辦學特色;把2014年定為“課堂教學改革年”,意在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探索新課堂教學改革的能力;把2015年定為“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年”, 營造濃厚的育人氛圍,充分發揮了學校德育主陣地作用,促進了良好師德師風的形成。4)城鄉學校教育教學聯盟交流,優扶弱。城鄉學校教育教學聯盟交流,就是管理水平高、師資力量強、教育質量好的部分城區學校與部分農村學校聯盟,組成聯盟體,開展教育教學交流活動。5)區域內教師鄉(鎮)管校用,改管理。“鄉管校用”就是鄉鎮內部分師資由鄉鎮中心學校本部統一管理,合理安排到下轄各學校任教的一種區域內教師配置策略。6)鄉鎮區域內聯合教研,聚智慧。鄉鎮區域內聯合教研,就是鄉鎮內各學校在鄉鎮中心學校的組織下,按一定學段或一定學科,聯合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的教研方式。7)全面推進課程與教學改革,轉變觀念。課程落實是衡量一所學校發展水平的基本要素之一,落實課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我市狠抓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課程落實,并在此基礎上,全面實行課堂教學改革。從2012年開始,我市就全面開展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經歷學習、試點、城鄉全面推進三個階段,打造了一批課改示范校,轉變了教師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課程觀,探索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方式的課堂教學模式。8)特崗教師專項培養,提素質。近幾年來,我市農村學校引進新教師553名(包括向社會招考130名和農村特崗教師406名)。特崗教師已成為我市農村教師隊伍的主體,而這些教師大部分并非都是師范院校畢業的學生,有些甚至是學機械、學商務、學經濟管理的,他們的教育教學基礎知識很薄弱,教育教學技能幾乎一片空白,而由于農村學校緊缺教師,他們進入教師隊伍后,沒經過幾天的培訓,就走上了教學崗位。他們中有許多是不勝任中小學教學的。基于此,對他們進行培訓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案例啟示”“讀書沙龍”“專題研討”“名師講座”等方法,為他們搭建成長平臺。
3.3實行教師縣域內統一管理模式
實現城鄉統籌教育均衡發展,關鍵是師資配置的均衡,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有必要在縣域內建立教師統一管理、統一配置、強制實行的機制,讓教師由單位人變為系統人。要按學校需要設崗,科學配置。可以競爭上崗,實施崗位管理。建立校長、教師定期交流任職制度,強制合理流動。
3.4大力定向培養本土教師
“特崗計劃”雖然緩解了教師隊伍數量的不足,但其中師范生屈指可數,質量顯然不高,這其實是一種頭痛醫頭的短視行為,怎能解決教師隊伍的不均衡問題呢?加上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的單槍匹馬,背井離鄉,水土不服,很難穩定下來。試想一個來自北京的孩子要想在本地農村扎根,是不現實的。還有的特崗教師本來是把這一崗位當作權宜之計,當做跳板,一有機會就逃之夭夭。這給教育帶來不穩定。據統計,我市從2010年開始,連續4年共引進特崗教師406人,其中外地 127 人,目前已調離或辭職58人,流失現象嚴重。本地的孩子就不同,對家鄉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就會強多了。因此,拉開師范教育大門,定向培養本土教師,建設一支穩定的高素質隊伍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1] 顧明遠,石中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 李傳健,劉杰峰. 城鄉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與解決策略——以湖南省冷水江市為例[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0):13-1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Z].國發[2012]48號.
(責任校對莫秀珍)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0.001
20160913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XJK013BZXX007)
蔡劍瓏(1974-),女,湖南新化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小學教育研究。
G622.0
A
1674-5884(2016)10-0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