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宇鵬,吉峰
(中國礦業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
參與式教學對教師角色壓力的影響及對策探討
牟宇鵬,吉峰
(中國礦業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參與式教學會導致教師的角色模糊和角色沖突性感知,降低教師教學的愉悅感,進而降低課堂授課效果。降低學生參與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壓力可以采取以下兩條路徑:一方面,教師需要強化與學生的互動,降低自身的角色沖突感知;另一方面,教師自身要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的效能感。
學生參與教學;角色壓力;自我效能感;互動性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 第五條明確提出:“創新教育教學方法要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倡導參與式教學,鼓勵本科課堂交互式學習。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視。隨著本科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主體性地位的不斷提高,學生參與教學互動也越來越多地被高校教師引入教學環節。另一方面,企業對人才獨立性、創造性要求的不斷提高,也需要高校教師充分挖掘大學生創造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1],因此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形式也逐漸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參與是一種合作性行為,高校教學中的學生參與教學主要指學生選擇教學活動中的部分內容,與教師共同完成教學活動的過程[2]。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過程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學生上課的參與感和內心愉悅感,最終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然而作為教學活動的另一重要主體,隨著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和方式越來越多,教師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學生參與教學對教師的影響卻并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例如,學生參與教學對教師知識面的要求越來越廣,教師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教師面臨的角色模糊與角色沖突也越來越大。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界限越來越模糊,這種界限的模糊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加重教師群體角色壓力的重要來源,角色壓力的存在也會進而降低教師教學工作的愉悅感[3]。如何降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教師群體的角色壓力,是現行學生參與教學體系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角色理論引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由來已久,但是對參與式教學的研究多從學生視角及教學效果視角探討,作為參與式教學重要組織者,教師群體卻缺乏應有的關注[4]。
一般角色理論認為,在社會關系體系中,任何個體不只是扮演一種角色,往往要同時扮演多種角色,這多種角色的整體就構成角色集,這是由社會地位的特點和社會生活的多元性決定的。與此同時,由于一個人同時充當幾種角色,每種角色又都有一定的行為規范,都要求承擔者必須履行相應的職責,這就可能使個體顧此失彼,在時間和精力上會感到緊張,造成角色模糊。當這些角色在特定的條件下互不相容時,個體就會出現角色沖突,造成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為上的不適應、不協調的狀態,在高校教師群體中則主要表現為角色模糊和角色沖突。
隨著教學形式的不斷豐富,學生主體地位的不斷明確,學生參與教學也將成為傳統封閉式講授方式的有效補充。現行學生參與教學的模式下,教師除了需要完成傳統課堂中的知識傳授外,還需要扮演團隊成員、統籌協調者、活動組織者、點評者等多項角色。例如,中國礦業大學的本科教學體系包括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實踐課程、教學實習課程、專業認知課程、畢業實踐課程等課程群,教師除了需要將課程知識有效地講授給學生外,在教學實踐、實習課程中,教師往往會參與到學生團隊中,成為學生團隊的一員,這會對部分教師形成較強的多角色扮演能力要求。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教師將研究生、博士階段的學術研討式教學手段引入本科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索和問題解決能力,深受學生的好評,這同樣也會對教師產生較強的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造成教師的角色壓力。
作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另一重要的群體,教師需要完成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向互動溝通者、團隊成員、活動協調者等多角色的轉變。對教師而言,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多角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教師的角色壓力。教師除了需要完成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知識傳授外,還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參與學生的活動、協調學生團隊的矛盾、監督學生團隊的活動執行情況等等,這不僅僅會模糊教師對自身角色的意識,還會加大教師對教師角色的認知沖突。
為了直接調查高校教師對學生參與教學這一教學形式的認知,本研究的調研對象選擇高校直接參與教學過程的一線教師。通過向湖北、湖南、江蘇、北京四個地區10所高校的教師發放問卷,共發放300份,剔除問項未填完整及一些明顯填寫錯誤的問卷,共回收257份,有效問卷率達85.67%。通過上述數據分析發現,采用參與式教學方式的教師中有73.2%確實會感受到產生角色壓力,進而影響了教師授課的教學效果。
面臨角色壓力的教師會逐漸形成教學倦怠感,進而降低教師授課的愉悅感,調查數據顯示二者相關系數達到0.65(p<0.01)。面臨高角色壓力的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傾向于拉大與學生的距離,以此來降低教師的角色沖突。在此過程中,教師對授課過程的享受程度會逐漸降低。其次,教師面臨的高角色壓力也會對教師的自身知識、技能形成較大的挑戰,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多角色扮演過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面臨高強度的職業壓力。高強度的職業壓力也會逐漸形成教師的職業倦怠感,降低教師對工作的興趣和享受程度。
大量關于角色壓力的研究也發現,角色壓力往往與拙劣的工作表現、對組織承擔較少的義務、高比例的工作事故以及辭職等諸如此類的角色行為相關。另外,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感知到較大的角色壓力,會形成較強的職業倦怠感,對教學效果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因此,可以預期,如果學生參與教學對教師形成角色壓力會促使教學進入惡性循環。
學生參與教學互動過程為提升學生的能力和學生教學效果帶來了顯著的幫助,然而如何解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給教師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但是角色壓力并非不可調節。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指出,緩解角色壓力可從兩個方面著手:在群體層面,可通過調整群體結構和設立協調機構,即強調角色沖突源之間的溝通;在個人方面,則可通過提高個體的角色認知水平,即提高個體心理上的認知能力來降低角色壓力的程度和可能性。因此,教師可以從角色壓力的形成來源試圖探討緩解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給教師形成的角色模糊和角色沖突:增強教師與學生互動程度和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3.1 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
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是實現現有課程體系從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式教學轉變的重要途徑,同時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也是實現教學從傳統講授式向探索式、討論式教學過程轉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更容易完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能力的過程。
增強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是解決教師角色壓力的有效途徑。首先,增強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動性會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進而降低教師對自身角色的模糊性感知;其次,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能有效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針對學生的需求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提升教學資源和精力投入的產出效果,這也會強化教師對自身角色的認知;最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會幫助教師建立正面的教學效果預期,有效促進教學活動進入良性循環。
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應僅限于課堂上基于問題探討的互動,還包括課堂之外、實習實踐中就課程相關的問題進行交流。這種雙向的溝通互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師對傳統課程中講授角色的認知,降低教師對于多角色扮演的模糊性意識。另外,增強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還能降低學生對傳統授課模式的心理抵觸情緒,進而降低教師授課過程中的角色沖突感。2015年9~11月,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首次在大三學生《市場調查研究》中采用小班授課,運用研究生指導中已經成熟的研討交互式學習模式,學生研究性思維得到很大鍛煉,取得超出預期的學習效果。2016年,該專業出國深造4人,報送國內985知名高校9人,比往屆同比提高近50%。
3.2 提升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完成某項任務或者工作所具備能力的認識。一般而言,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對完成一項任務可能性的感知越強。因此,具有高效能感對駕馭參與式教學的教師而言是一項重要的專業素養。與傳統意義上的個人特質不一樣,自我效能感可以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被改變。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其他的手段或者刺激來改變。
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會顯著改變學生參與教學對教師形成的角色壓力。首先,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師往往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興趣來處理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因為內心的高自我效能感會促使教師愿意接受更多的挑戰,從這些挑戰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能力和信心。其次,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師往往也具有較強的壓力控制能力,擅長在較強壓力下保證具體任務的完成,這也會顯著改善參與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多角色扮演下的壓力感知。
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包括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教師對自身授課技能的心理建設不斷增強。近年來,教育部對本科教育教學評估體系逐漸完善,高校對本科教學質量也不斷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規劃。然而,現行高校的職稱晉升機制和科研導向政策下,高校對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建設卻并未產生預期的效果,部分科研績效凸顯的教師在本科課堂講授中屢屢受挫。因此,如何加強教師自我效能感,減少新形勢下教師的角色壓力仍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需要探討的問題。中國礦業大學近年來一直在加大對一線授課教師的培訓力度,從教學技能到科研技巧,從國內提升到國外拔高,鼓勵一線青年教師創新授課模式,加強學生參與課程教學。2013年起,中國礦業大學出臺一系列保障本科教學的政策,包括青年教師啟航計劃、青年教師教學導師制、職稱評定過程中加大教學考量的比重,對于緩解高校科研一邊倒現狀有一定的作用,對于完善教師群體角色認知也有較好的促進意義。
[1] 王均平.基于用人單位需求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從業能力的選擇與設計[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2] 劉獻君.大學課程建設的發展趨勢[J].高等教育研究,2014(2):62-69.
[3] Ke F, Kwak D. Online Learning across Ethnicity and Age: A Study on Learning Interaction Participation, Perception,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61):43-51.
[4] O'Connor K J. Class Participation: Promoting in-Class Student Engagement[J]. Education, 2013, 133(3): 340-344.
(責任校對 王小飛)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32
20160629
中國礦業大學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資助項目(2014QN28)
牟宇鵬(1986- ),男,湖北荊州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管理心理學研究。
G434
A
1674-5884(2016)11-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