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英 陳 莉
一線傳真
課堂轉型:從“教”走向“學”——2016年江蘇省職業學校課堂教學大賽綜述
夏英1陳莉2
首屆江蘇省職業學校課堂教學大賽的成功舉辦,強化了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及教學大綱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效落實,引領了全省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方向。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要從“教”走向“學”,需要實現三大轉變:從“教學設計”走向“學習設計”,從“教學分析”走向“學習分析”,從“教書匠”走向“學習者”。
課堂教學大賽;職校教師;教學質量;課堂革命
首屆江蘇省職業學校課堂教學大賽圓滿落下帷幕,來自全省近200所職業學校的364位教師參與了15個組別的教學比拼。通過現場備課、借班上課、同課異構等方式,教師們集中展示了教學智慧,優質課堂層出不窮。
本次大賽的舉辦有其深刻背景。為了貫徹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和《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意見的通知》(蘇政辦發〔2012〕194號)要求,全面推進《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中的職業教育質量提升重點工程,省教育廳統合資源,在今年將職業學校的信息化教學大賽、課堂教學大賽、微課大賽統整為“教學大賽”,旨在將其打造成與技能大賽并駕齊驅、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特色項目。課堂教學大賽是教學大賽中的第二個項目,也是教學大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在“十二五”期間省教科院組織的全省職業學校“五課”教研和“兩課”評比活動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充分體現了“以賽促研、以賽促教、關注學生、回歸課堂”的宗旨。大賽不僅僅是參賽選手比拼教學技能的展示臺,是“以生為本,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中學、做中教”等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競技場,同時也是職教研究人員捕捉課堂問題、選取研究視角、跟進研究的好時機。大賽是國家和省有關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及教學大綱在教學實踐中有效落實的載體;對于引導全省職業學校聚焦課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教學狀態、課堂的生態建設,切實提升全省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推進江蘇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具有切實的意義。
為確保公開、公平、公正,本次大賽程序透明。資格審查一絲不茍,參賽作品提交要求具體,評分指標確定科學;初賽在線匿名評審且留存紙質評分表備查;決賽參賽內容及賽題的選定、抽簽的規則、封閉的備課環境、初賽決賽評委的錯位安排、學生評教的環節設計、評分表的及時收取與匯總、大賽成績的即時發布與點評、決賽資料的完整封存,等等,全程監控,嚴格規范。本次大賽15個賽點學校還分別展示了所承辦賽項相關專業或課程的教學成果,立足學校,面向大市,采取公開課展示、成果宣講、實物展覽、學生活動等方式全方位呈現,有效促進了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與轉化。
封閉式備課、并不熟悉的教學環境、完全陌生的學生、隨機抽取的課題、僅24小時的準備時間,在極具挑戰性的教學環境下,每個選手都經歷了一種近乎嚴苛的考驗。大賽發揮了激勵導向功能,引導廣大教師立足課堂教學,研究課程標準,推動教學創新;引領全省職業學校基于基層教研,依據和堅持課程標準,打牢研究根基;引領了全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強化了全省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意識,為努力構建教學成果培育、教學名師培養、教研氛圍營造“三位一體”的良性互動機制奠定了基礎。同時,大賽也凸顯出參賽教師的共性問題,是對職業學校常態教學的一次大檢閱。
展望未來,我們需要立足職業教育教學特質,進一步探索增強教學生命力、提高教師研究力的實現途徑,實現課堂教學的三大轉變:
一是從“教學設計”走向“學習設計”。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將更加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就要求職業學校的教師要有重新審視教學問題的視角,要從一個新的角度去認識教與學的機制,探索教學的規律,課堂教學要從“教學設計”走向“學習設計”。學習設計的本質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習者的經驗世界及其主體性,強調學習者對知識意義的建構。[1]從“教學設計”走向“學習設計”,要求教師在整體把握“學習設計”框架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發揮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和搭建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并能將所學知識再應用到新的現實情境中;教師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教師運用“基于問題學習”教學方式,引導、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從而在問題的解決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著重考慮創設主動、自由的交流與協商學習情境,并通過成果的展示,有針對性地制訂下一步教學計劃,最終激發學生學習潛能,達成學習目標。[2]
二是從“教學分析”走向“學習分析”。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帶來了改善學習體驗方面的潛能,讓新時期職業教育教學面臨重大變革,加快了職業教育課堂教學從“教學分析”走向“學習分析”的步伐。學習分析是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教師們能夠掌握測量、收集、分析和報告關于學習者及其學習情景的數據等學習分析技術,更好地了解和優化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情境,為學生量身定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奠定基礎。如掌握學習者知識建模的構建,為學生推送恰當的學習內容;掌握學生學習情緒建模,更好地了解無聊、沮喪、興奮等不同情感狀態對學習積極性和學習進展的影響;掌握學生學習行為特征抽取以便解悟不同學習行為范式和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進行學習活動跟蹤以更好地指導學生適時調整學習計劃和學習進展;構建學習者建模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進行教學資源和教學策略優化以便完善在線課程,探索出能夠有效促進學習的教學實踐類型。[3]從“教學分析”走向“學習分析”,呼應了現代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為凸顯“做學教”合一的現代職教教學開拓了更為廣闊的途徑。
三是從“教書匠”走向“學習者”。課堂教學從“教學設計”走向“學習設計”,從“教學分析”走向“學習分析”,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質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從“教書匠”走向“學習者”。陶行知認為,教師不僅要有知識和教學技能,而且要能夠把知識轉化為技能,能夠運用技能去探索、發現新知識。教師應具有發現教育的奧妙新理的勇氣和精神。[4]這明確了教師要做學習型教師、科研型教師,要努力追求成為教育家。職業教育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變革而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轉變,以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為個體發展服務。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構成因素,推動著教育教學活動的運行。作為傳授知識、技能,引領學生成長的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才能真正挑起變革課堂教學的重擔。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實現課堂教學的大變革中,自己需要隨時隨地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發展是全程階段的發展,必須成為自覺的學習者,必須注重自我設計和自我完善,才能跟上時代潮流,完成時代與社會賦予的使命。
[1]吳軍其,劉玉梅.學習設計:一種新型的教學設計理念[J].電化教育研究,2009(12):80.
[2]豐玉芳.建構主義學習設計六要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6):33-36.
[3]吳青,羅儒國.學習分析:從源起到實踐與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2):71-77.
[4]張佳莉,張正江.陶行知論教書匠[J].生活教育,2012(10):21.
G712
A
1005-6009(2016)39-0020-02
1.夏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36)公共基礎課教研室負責人,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2.陳莉,南京中華中等專業學校(南京,210012)教學科研處主任,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