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

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中央啟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這將帶來產業結構、就業崗位的深刻調整,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類型、規模、規格等提出新要求,職業教育必須積極應對。職業教育不能只辦成學歷教育,要廣泛開展適合當地產業發展的職業培訓。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建議。他覺得職業教育要樹立大職業教育觀,為諸如退伍軍人、職業農民、去產能轉移勞動力等各類人群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能。這種大職業教育特征是非連貫性的教育,體現為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反復教育。
中國是一個很精致的國家,我們現在提“工匠精神”,實際是要回歸到精致文化的本來面目,回歸到它的文化本體。生產,不應該把生產者個人的創造性、審美、情趣、技藝以及對產品的理解淹沒在工業化、機械化之中。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連輯認為,當下用技術代替藝術、用機器代替手工、用共性代替個性、用數量代替質量的問題十分突出,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求產品的設計、創意、文化內涵,以及產品的人性、溫度和活著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