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斌
“機器換人”:總有一些機會屬于職業教育
王壽斌
機器換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日前,浙江省農業廳印發《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推進行動計劃(2016—2018年)》,明確提出,該省將實施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示范工程,通過三年努力,創建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10個、示范鄉鎮(園區)100個、示范基地300個;到2018年,智慧農機建設深入推進,全省新增各類農機裝備30萬臺(套),農業各產業、產業各環節機械化、設施化水平邁上新臺階。而早在兩年之前,該省就已發布《浙江省經信委關于2014年加快推進“機器換人”工作的意見》(浙經信投資〔2014〕78號),全面落實“555機器換人”推進計劃,深入推進“機器換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全省產業國際競爭力。計劃當年完成技改投資5000億元,工業技改投資和設備工器具購置費用占工業投資比重分別超過60%和40%,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10%以上。
將“機器換人”由工業產業推廣到農業領域,浙江省可以說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浙江省的“機器換人”推進步伐堪稱全國的一個縮影。
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機器換人”已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首選路徑,也是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多次提到“機器換人”。據相關媒體報道,“機器換人”現象在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制造業發達省份已經比較突出,各地工業機器人扶持政策也紛紛出爐。近日,廣東省正式宣布將在2015年至2017年,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計劃,并挑選龍頭企業開展“智能工廠培育建設試點”,準備在3年內投入9430億元用于工業技術改造。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來推動“機器換人”在制造業領域實現常態化,已不是計劃方案,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廣東省機器人保有量達4.14萬臺,占全國18.8%、全球2.49%。其中,2015年新增機器人1.82萬臺,占全國25%、全球6.9%,廣東已然成為“機器換人”大省。
隨著“機器換人”時代的到來,各種臆測也隨之興起。其中,比較樂觀的觀點主要有:“大規模‘機器換人’蓄勢待發,產業結構性矛盾有望突破”;“‘機器換人’使效率提升10倍,還不用發工資”;“‘機器換人’有望破解‘用工荒’難題”。而比較悲觀的觀點則認為,“‘機器換人’浪潮將會帶來就業危機”;“‘機器換人’看起來很美,真正實現尚需跨越N道障礙”。也有一些比較中立的觀點認為,“‘機器換人’是‘雙刃劍’,失業大潮與就業激增將會雙雙來襲”。
綜覽各方觀點,擔心“機器換人”會影響就業,直至影響職業教育的聲音所占比例相對較大,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作為一種大眾認知,其思維邏輯非常簡單,即“機器換人”普遍了,企業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工人,就業將會越來越難。而且,“機器換人”的結果是企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提升,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同步提高,以培養流水線工人為主要使命的職業教育亦將步入困境。
此番推論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但是,作為一種科學縝密的判斷,我們則需要以發展的眼光,前瞻、全面、客觀地分析“機器換人”給我國職業教育所帶來的趨勢性變化。“機器換人”越來越普及,它究竟會對職業教育產生什么影響,職業教育能否從這一劃時代的社會變革中找到新的機會,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機器換人”將會給職業教育減分,還是能夠正面促進職業教育轉型升級,最終要看我國“機器換人”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從目前各地政府公開的信息,以及各類媒體對已經逐步實施“機器換人”計劃的企業的追蹤調查來看,眼下政府層面推行“機器換人”主要是基于打造智能制造強國的長遠戰略考慮,而企業熱衷“機器換人”,則更多的是迫于“用工荒”的壓力,旨在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期望在一定的年限內通過縮減用工數量來收回用于“機器換人”的超前投入,同時也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此外,亦有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瞄準了以“機器換人”來保證產品質量,一些多年經營尚算成功的低端制造企業,期望通過“機器換人”實現轉型升級,徹底擺脫對人口紅利的長期過度依賴。
從上述分析來看,我國的“機器換人”目前正處于起步發展的特殊階段,既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挑戰,又提供了機遇,廣大職教人只要能夠認清形勢,把準脈搏,時時都能找到機遇,處處都能遇見“商機”。
首先,針對機器換人的現實需求,精準育人。隨著時代的發展,機器人的設計制造將逐步走向高端水準,機器人的品種將越來越多,產量也越來越高,企業“機器換人”將成為常態,技能簡單、重復單調的操作,肯定會逐漸被機器人所替代。這一形勢反饋到育人環節,服務于機器人的專門人才的需求必將量質齊升。它將倒逼職業院校重視創新辦學理念,提升育人標準,實施教學改革和教法創新,提高師生科研能力,精準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引導國家在戰略層面更加重視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積極做好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工作,對部分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必要時可以延長學制,完善5年本科教育,甚或上升至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
其次,針對機器不能完成的任務,錯位育人。撩開機器人的神秘面紗,目前,我國“機器換人”大多處于“機器省人”狀態,而并不能真正取代所有勞動力。一方面,機器真要代替人來工作,其實現難度仍然比較大。僅以一個機械手對工件的“抓取移送”為例,就必須要在立體三維坐標內精準實現前后、左右、上下6個方向的轉動和3個維度的來回平行移動,每增加一個動作功能的實現,機器人的成本都會成倍提升。另一方面,在企業的真實生產環境中,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順利實現“機器換人”,或在短期內根本無法實現。尤其是釀造等傳統制造業,注定不可能實現全自動化,即便有些環節能夠運用“機器換人”,也不會一步登天,只能是不斷積累生產自動化的相關經驗,逐漸提高自動化的程度。據此,職業院校在加強“精準育人”的同時不能忽視“錯位育人”,及時調整專業設置,重視培養那些機器人暫時不能完成的工作的從業者。
再次,針對培訓需求大增的實際,應時育人。“機器換人”的直接后果是許多員工因“崗位不夠”“不再需要”而被裁員,也有部分專業技術工人因為不再有施展身手的機會而被淘汰。對于企業來講,裁剪普通員工或許并不可惜,而技術工人卻往往被視為珍寶,不會輕易讓其由于工資下降等問題而自動請辭。因為他們技術功底好、綜合素質高,曾經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力量,所以很多企業在不得不進行“機器換人”的同時,大都會創造條件為這些人員提供轉崗培訓,讓其逐步適應機器生產的發展方向。再者,“機器換人”的日益普及,需要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員加入到面向機器人使用、維修、保養的培訓大軍中來。前所未有的培訓需求,為職業院校帶來了“應時育人”的大好機遇。
最后,面向新時代的淘汰規則,也倒逼職業院校加強素養教育。眾所周知,“機器換人”的結果必然是一部分員工會被裁員,失去飯碗。而誰應該被淘汰,誰最先被淘汰,卻不是抽簽隨機決定,而是有章可循的。站在企業管理和運營的角度,必然是那些平時工作懈怠、不思進取的員工最先被淘汰。這樣的形勢下,職業院校要讓自己的畢業生能夠順利找到工作,讓已經擁有工作崗位的畢業生不被淘汰,就必須高度重視加強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這是職業院校由片面重視技能教育,向素養教育與技能教育并重的重要轉型。
總之,“機器換人”勢不可擋,它對職業教育來講挑戰和機遇并存。善于在“危”中尋“機”,是職業院校應變能力和“野戰”能力的重要體現。只有面對現實,通盤考慮,精準分析,積極尋找和搶抓機遇,職業院校才能通過培植新的增長點而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
G717
C
1005-6009(2016)39-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