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兵
后工業化時代重塑大國工匠精神
陳躍兵
后工業化時代;大國工匠精神;內涵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基于我國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及時提出的精細化管理、精品制造理念,也是針對中國正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時間點、產業正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分界點和當前中國制造業嚴重缺失工匠精神的問題點,提出的培育大國工匠精神的新要求和新任務。
工匠精神是工匠的思想、價值觀念、理性思考、創新、智慧和博大胸懷的代表,是工匠生命力的源泉,是工匠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對工匠的生存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導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關于傳統工匠精神的內涵,眾說紛紜,驗證了傳統工匠精神的多種多樣和博大精深。我們比較傾向這樣的表達:傳統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做專、做精、做實、做新”的作風,是匠人嚴謹、專注、敬業的品質和意志。
工匠精神并非一成不變。后工業化時代下的大國工匠精神與傳統工匠精神既與時俱進又一脈相承。后工業化時代的大國工匠精神,既要體現以精益求精為核心,以德藝兼求、獨具匠心、盡善盡美、精雕細琢等為特質的傳統工匠精神,又要涵括現時代涌現出來的如“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大國工匠精神,以及由我國勞模、標兵等的氣質和特點固化凝聚而成的紅色工匠精神,還要包括德國機械師、瑞士鐘表師和意大利皮匠師等表現出來的全人類工匠精神。我國后工業化時代的工匠精神既不是傳統工匠精神的簡單重復,也不是照搬照抄外國工匠精神,而是人類工匠精神發展史更高階段的綜合,是人類工匠精神造化的新高度。江蘇省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孫興洋認為:“大國工匠是‘工匠精神’的具體化身,代表著制造強國技術技能人才的最高水平。”我們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以傳統工匠精神為基礎,以全人類工匠精神為視域,從我國后工業化時代的實際出發,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胸懷,逐步塑造滲透中國道路、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三大要素的大國工匠精神,賦予傳統工匠精神以時代靈魂。
首先,走中國道路。“德式”工匠精神的特點是慢功細活、“鉆牛角尖”、創新,但與英美相比,“德式”創新能力相對不足。每個國家的工匠精神都有其特點,都值得我國學習,而作為大國的中國工匠精神也應有其特點。我們認為,要以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為核心,既立足當代又繼承傳統,既立足本國又學習外國,堅持走繼承、借鑒和創新相結合的道路,不斷推進中國工匠精神的創新,努力塑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大國工匠精神。
其次,弘揚中國精神。偉大時代呼喚并產生偉大精神,偉大精神誕生并推動偉大事業。可以說,一個沒有共同精神力量支撐的制造業是不可能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共同精神力量支撐的工匠階層也是不可能生存和發展的。后工業化時代下的工匠精神是現時代的偉大精神,應將其提升為國家精神加以弘揚。弘揚中國工匠精神,除了要弘揚傳統工匠精神,還要弘揚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改革創新、合作共贏等現代中國工匠精神理念。
最后,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工匠數以億計,是后工業化時代中國制造業的主力軍。中國工匠不僅特指動手操作、具體制造的技術工人、技師、工程師等制造業群體,而且泛指干部、科學家、企業家、各個行業的管理者等所有中國人。現時代,大國工匠身上的高素質、高技能和高技術凝聚而成的品質和意志,是中國精神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后工業化時代下的工匠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是時代的需要,是驅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力量源泉。
近年來,中國游客在海外搶購一些小家電、化妝品等,明示中國制造業出現了短板,暗示了中國缺少工匠精神。中國制造的品種、品質、品牌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而這種差距的關鍵正是中國正在追尋的大國工匠精神。
大國工匠精神是時代的呼喚。中國已邁入后工業化社會,消費者的精神家園呈現出多彩化,倒逼制造業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的個性化設計。而現代化流水線生產表現為產品的單一性,不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多樣性的需求。個性化定制需要柔性化生產,柔性化生產按照嚴苛的技術標準和挑剔的審美標準,不計勞作成本地追求每件產品的盡善盡美,通過這個過程賦予每件產品以生命,憑借工匠們的精湛技藝來實現生產目標,而這正是現代化流水線生產無法達到的境地。
大國工匠精神是生命力的體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需要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不斷創新,也需要千千萬萬能工巧匠的親手打造。工匠精神是制造業生命之樹長青的源泉之一,瑞士手表業的旺盛生命力在于工匠精神,德國制造業經久不衰在于工匠精神,日本、荷蘭、法國等發達國家“百年老店”的秘訣都在于傳承著匠人精神,總之,大國制造、制造強國的生命力在于工匠精神。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工匠精神,中華民族的青春常駐、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更需要工匠精神。
大國工匠精神是浮躁心態的克星。現代社會各行各業片面追求經濟指標,忙于投資,追求銷量,缺少理性,缺少倫理,呈現浮躁跡象。浮躁多半源于壓力太大、頭緒太多,或選擇太多、節奏太快。減少浮躁要正本清源,放平心態,不要盲目攀比、唯利是圖。工匠勤于慢工細活,工匠精神導向認真、踏實、睿智、創新,工匠精神特質如獨具匠心、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等都是沉穩型特質。這類精神和特質是診治人們浮躁心態的良藥,是遏制社會心浮氣躁盛行態勢的重要力量。
不同企業、不同工匠有不同的工匠精神,塑造大國工匠精神,要立足于根本,著眼于長遠。后工業化時代塑造工匠精神,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關鍵點。
選好領頭人。歷史表明,不論塑造什么類型的精神,領頭人的精神至關緊要,甚至起決定作用。領頭人如同“領頭羊”“領頭雁”,是團隊的靈魂人物和神經中樞,決定其隊員的前進方向,其精神輻射力不可估量。現時,中國制造業的大多數領頭人少了點工匠精神,多了點利潤追求,而日本企業大多數領頭人包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等都是富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這啟示我們:必須選擇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大師、師傅等充當我國制造業的“領頭羊”“領頭雁”。
提供制度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國制造業要想塑造工匠精神,僅靠宣傳顯然不夠。著眼長遠,須從制度和機制入手,用科學的管理范式注入強勁的精神動力,唯有如此,工匠們才能釋放更大的活力。中國古代是通過藝徒制度使學徒在實踐中不遺余力地磨煉技藝,循序漸進鑄成工匠精神,德國是通過雙元制鑄就學徒工匠精神。當前,我國正在試行現代學徒制,這種制度已使學徒初步釋放出工匠精神的光芒。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入職宣誓制度、職業資格晉升制度等職業制度都是培養大國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制度。
注重工匠文化。工匠文化是制造業的根基、靈魂,是制造業發展和延續的血脈。建設工匠文化,能引導工匠們保持精益求精、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良好的工匠文化能同化員工,融合員工,規范員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中國先進文化,代表了后工業化時代下中國工匠精神文化的發展方向,能為大國工匠精神提供沃土。建設工匠文化景觀,舉辦工匠文化活動,樹立工藝大師、杰出工匠技師等文化典型等值得關注,須從現在做起。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職業大學)
G710
C
1005-6009(2016)39-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