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生
摘 要: 任何歷史課程,都不能回避對歷史客觀的描述。本文認為,將史料引入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使歷史教學轉化成對歷史事實客觀認識的過程,是一種使學生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從而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真實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探究如何有效運用歷史材料進行構建課堂,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 歷史材料 歷史意味 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合理運用歷史資料,將其作為探究歷史問題的依據,就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辯證觀點。這在許多發達國家的歷史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運用,但是我國史料教學的探究式學習模式在教學中并未受到有效重視,也未得到具體實踐。
一、歷史史料教學研究
(一)史料教學的核心概念
史料是什么?史料就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是人類發展進程中遺留的痕跡,是研究歷史和編寫歷史傳記時所選用的資料,是一種歷史信息。史料主要可以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個大類。歷史資料是歷史教學必須依賴的資源,是作為學生了解過去,建立歷史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要素。史料教學的核心就是將歷史資料運用到課堂中,可以使課堂更具歷史意味,能夠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學會從歷史角度思考問題,發揮學生自我的分析、判斷、整理的能力,能夠將主觀意識滲透到歷史認識的客體當中,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
(二)現狀分析
歷史資料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但是教師在選用史料中難免出現問題,總結出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史料引用過多或者過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認為史料越多越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但是教師沒有考慮到,史料并不是歷史知識本身,它的存在是為了豐富知識的理解,過多的史料可能引發學生的厭煩心理,引起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一部分教師走向史料運用過少或者沒有的極端,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講述書本現有知識,完全走應試教育的路子,忽視了學生能動性培養,未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歷史。
第二,教學設計沒有質量。如何判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把握呢?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解答相關問題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史料提供新的歷史情景,提出具有歷史思維能力的問題,而目前相當多的老師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或教學手段的陳舊無法設置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回答,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第三,史料內容固定。一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的教學史料都是由教師選擇的,這樣使教學陷入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問題,造成所學知識僅限于應對考試,不能滿足學生求知欲望,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中如何選擇史料并運用
歷史教育意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觀念、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史料在教學中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必須恰如其分地加以利用。
(一)精心選擇史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史料不等于歷史本身,它是重構歷史的重要基礎,是當時歷史的記載對當時歷史的一種主觀反應的產物。首先,既然是主觀的東西難免出現真偽難定、以偏概全的現象,所以教師在選擇時就要用心,需要對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甄別,能夠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后再應用到教學中。其次,史料數量是多如繁星的,在教學中需要選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滿足教學目的的材料。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習“鴉片戰爭”這一知識點時分析“圓明園劫后遺址”圖片或者在學習“三公九卿”這一知識點的同時加入“秦朝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機構”結構圖,這些圖片資料都能形象深刻地反映當時的歷史,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轉變教學方式。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拋棄傳統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教學方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因此,轉變教學方式,發展探究式的教學是目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流。這就要求通過課堂提供歷史資料,尤其是“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特色的歷史資料,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探究式學習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如何提問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顯得很重要。例如:在學生學習高中歷史必修三“孫中山的民主追求”這一課時,在解釋“三民主義”時,針對“民權主義”這一知識點,為了加深學生對“民權主義”的理解,提供“孫中山在《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民權主義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將來民族革命實行以后,現在的惡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掃而盡,卻是還有那惡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設置如下幾個問題,層層深入引發學生思考:①惡劣政治的根本指什么?②民權主義要實現的目標是什么?③民權主義為什么是三民主義的核心?有何局限性?
(三)改進史料教學,使之為教學服務。
史料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學會探究歷史的方法。所以挖掘史料背后所隱藏的歷史信息,也是學習的基本技能和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我找尋的模式自主就某些歷史問題進行相關史料的搜尋。例如在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的第七課中“古羅馬的政治與法律”的知識點,可以加入魯道夫·馮·耶林(十九世紀西方偉大的法學家)在《羅馬法精神》這一著作中的言論作為理解史料。羅馬帝國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亡,宗教隨著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
古語有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研究歷史就是為了了解過去,了解過去是為了解釋現在出現的問題,只有解釋現在出現的問題才能推測未來的發展趨勢。歷史教育的核心不是為了引導人們明白過去發生過什么,而是為了引導人們如何更好地向前看。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史料的應用,構建充滿歷史意味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明富.基于史料構筑歷史課堂的智慧與價值認知——以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3《兩彈一星》的教學設計片段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版),2014(08).
[2]張紹春.中國現代教育史料的類型、特點與作用[J].海峽教育研究,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