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勝
摘 要: 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是要讓老師充分引導學生,給學生指出學習方向,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本文結合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通過對目標導入、問題導學、能力導練三方面分析,提出創建“三導”生物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理念和方法。
關鍵詞: “三導” 生物課堂教學 有效性
目前新課改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并推廣開來。該理念代表著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提倡新型課堂教學方法,鼓勵老師對學生進行點撥和引導,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F階段,高中生對生物學習的熱情仍顯不足,這就要求生物教師創建“三導”生物課堂,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目標導入
目標導入的關鍵在于導入課題,展示目標。對課堂教學而言,所要研究的課題和教學目標就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也是課堂教育需要達到的預計效果。教學目標是老師教學活動的核心,也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導向。要判定教學活動是否具備較強的針對性,是否獲得了良好的成效,就要以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為重要標準。所以,要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科學合理地導入課題和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導入要著重突出其多元性、統一性和準確性,而針對教學目標的描述,要依據其層次性、全面性及高效性。
比如,講到高中生物人教版中《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這一節,老師可以給學生制定課題和學習目標:1.生物膜為什么會具備流動性這一特征?請舉出相關例子,并簡單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含義。2.簡要分析并探討生物學家塑造生物模型的全部流程,并大膽作出假設,充分發揮空間想象力,繪制出細胞膜的立體空間構造。3.建立生物構造和與其功效相對應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正確看待生物科學的價值,并充分體會科技實踐方法的發展對于推動科技向前邁進的影響和作用。
當教學目標確立之后,老師要對學生加以引導,對生物課堂教學進行系統的科學調整,保證生物教學目標能夠優質高效地實現。老師進行課堂教學科學合理調控的首要表現,就是老師對學生知識掌握過程的指導、推進和評估。這一環節尤其要注意強化以下能力:自我調節能力,指的是老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的設計與構思,以及教學活動期間的調控、整理與評價,還有教學活動結束后的檢查、歸納與總結等。細節調控能力,是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和積極性,調動學生情緒,讓學生全情投入課堂學習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靈活性掌握能力,高中課堂教學充滿彈性,經常出現動態變化和意料之外的發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尤為注意這一點,要采用一部分靈活應變技能,以實現生物課堂的高效教學目標。
二、問題導學
(一)設置問題,布置討論。新課改所提倡的學習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生物教學中,問題導學的根本方法是,問題要具有激勵性、規劃性、層次性、導向性、啟迪性、廣泛性及靈活性等。例如,高中生物人教版中《血糖平衡的調節》,講到這一內容時,老師可以向學生發出引導型提問:1.生物體細胞內部所含的糖類都有哪些來源?2.這些糖類在細胞里多數會轉化成何種物質?3.多余的糖類儲存在什么位置,并能經由哪種渠道轉化為糖原?4.在動物體細胞中,糖類都有哪些去向?通過思考上述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解答,大部分學生都能基本理解糖類的代謝經過。
除了合理設置問題以外,老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過程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小組交流合作的優勢。老師要給予學生適當指導,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最后找出答案。例如,講到高中生物人教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這一節時,老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分析教材中的問題探討,然后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自由討論,通過交流和分析發現并解決問題。老師還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并設計相關實驗,在實驗過程中仍采取小組合作討論方法,讓學生在交流和實踐中找出問題答案。
(二)展示點評,精講點撥。在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和實驗后,老師還要總結并點評學生的實踐結果,對其展開進一步精確講解和點撥。這一步驟有助于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例如,高中生物人教版中“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這一實驗課題,學生需要通過提取口腔上皮細胞制片,對其進行水解、沖洗、染色、觀察等研究,最后掌握DNA與RNA在細胞中分布的規律。老師可以在實驗完成后,展示學生的實驗成果,并對其進行點評,以一些優秀學生的實驗成果為范本,向同學們展開精確講解,使學生能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能力導練
能力導練的關鍵在于布置練習,檢測鞏固。高效教學不只局限于課堂中,還可以延伸到課下。課堂教學目標基本實現后,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練習,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和知識掌握程度,鞏固自己所學課堂知識。例如,在講解高中生物人教版中《組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章節時,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給學生布置一些相關問題和練習作業,如:“保證生物體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是( )
A.K、Fe、Mn、Zn、Cu、B
B.Fe、Mn、Zn、Cu、B、Mo
C.Ca、Fe、Mn、Zn、Cu、Mo
D.Mg、Fe、Mn、Zn、B、Mo”
A項中的K、C項中的Ca及D項中的Mg均屬于大量元素。因此,學生通過所學教材知識就能選出,正確答案為B。再比如,高中生物人教版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這一實驗,老師可以在實驗結束后,給學生布置練習:“在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檢測實驗中,最佳的一組實驗材料是( )1甘蔗莖 2油菜子3花生種子 4梨 5甜菜的塊根 6豆漿 A.426 B.526 C.436 D.126”學生只要掌握了教材內容,就很容易找出C為正確答案。這種課后練習方法可以把學生的課余時間利用起來,讓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復習和再思考,從而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成效。
總之,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生物課堂教學要講究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要注重開發創新型教學手段,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明確學習目標。創建目標導入、問題導學、能力導練的“三導”生物課堂,能提高教學有效性,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技能,推動生物教學模式不斷革新并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平.談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3:142.
[2]崔彩明.提高新課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0,16:100-101.
[3]朱德敏.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J].生物技術世界,2013,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