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霜 楊瑞風 劉洋 張秋雨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食堂向集中機械操作模式轉變是必然趨勢。中央廚房作為新的餐飲集中生產模式,日益受到餐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鑒于餐飲行業在高校中央廚房方面的專項研究不足,本課題密切關注中央廚房在高校建設的現實問題,以成都理工大學為研究對象,采用實地考察法與專業訪談法,對高校食堂在管理方面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結合中央廚房在其他餐飲領域的應用,構建了高校中央廚房建設的三個階段。研究結論豐富了中央廚房的相關研究成果,可為指導中央廚房在其他餐飲領域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引言
近年來,高校食堂學生就餐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高校食堂的衛生條件、食品價格、菜品質量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隨著高校的進一步擴大招生、物價的不斷上漲、用人成本的不斷增加,高校食堂的管理面臨著更大的考驗。在國外,中央廚房已經形成較好的運行模式,且主要服務于學生午餐和社會零售店。與之相比,我國國內的中央廚房建設則起步較晚,相關理論研究處于初始階段。國內中央廚房的數量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信息技術化不完善、生產與配送技術落后、運營管理能力差等問題。
二、高校食堂管理與中央廚房
(一)高校食堂管理主要問題
目前,就食堂管理層而言,高校學生食堂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人力資源成本高
以成都理工大學為例:學校目前建成且投入使用的食堂一共有6,4個學生食堂,2個教職工(包括一個回民食堂)食堂,每個學生食堂的工作人員約50人,一般工作人員平均月工資為1400元,廚師平均月工資為5000元以上。就目前的勞動報酬變動情況來看,人工費將進一步增加,加之個人福利政策的不斷完善,將會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完善員工的保障機制。
2、員工流動性大,不利于管理
食堂員工大部分屬于基層操作人員,由于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工作性質等問題,員工的流失率較高,人員不穩定,團隊長期處于變化過程中,員工對工作的不熟悉,技術的不熟練,導致食堂餐飲產品的品質不能得到保障,給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二)中央廚房概覽
在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今天,如何用現有技術水平來解決傳統的餐飲加工制作問題,確保食堂高效、安全運作,是解決類似于高校這樣高密度人群集中就餐的重要途徑,而中央廚房建設的引入正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1、中央廚房概念解讀
關于中央廚房的解讀有很多種,其中郭順堂和李賀認為,“中央廚房”的概念是從國外引入的,其主要作用是為連鎖餐飲企業提供成品或半成品。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制定的《中央廚房許可審查規范》中的定義,中央廚房是指由餐飲連鎖企業建立的,具有獨立場所及設施設備,集中完成食品成品或半成品加工制作,并直接配送給餐飲服務單位的單位。餐飲企業或者為企業自身的發展自建中央廚房,或者委托一些其他大型餐飲企業的加工基地生產部分產品。
筆者認為,從餐飲行業角度出發,中央廚房是指采用大的操作間,采購、選菜、切菜、調料等各個環節均有專人負責,半成品和調好的調料一起,用統一的運輸方式,趕在指定時間內運到分處。中央廚房具有干凈衛生、成本低、損耗小、標準化、科學化、創新性、方便快捷等特點。
三、成都理工大學中央廚房建設
高校作為人流集中用餐的代表,在同一個地方,相對集中的時間段提供大量餐飲產品,與中央廚房的運作模式切合。就目前國內中央廚房的發展現狀而言,中央廚房走進高校的模式還未形成,其相關技術和運作建設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借鑒中央廚房生產模式在快餐領域的應用經驗,結合高校食堂的具體情況,中央廚房在高校的建設大致可分以下三步來實現:
(一)主食生產線的引進
對食堂而言,每天消耗量最大的就是米飯和面食,且每天需要的量相對固定。米飯生產線的建成,將由中央廚房集中加工米飯,集中配送到各個食堂,既能節約人力資源成本,又能實現安全控制,保障產品的質量,目前西南財經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都已經建成了米飯生產線。
(二)規則蔬菜第一道加工生產線的建成,肉制品粗加工及簡單成品生產線的建成
在已有米飯生產線上,建設規則蔬菜生產線和各類肉制品粗加工生產線,如土豆、白菜、胡蘿卜等的加工,豬肉的切片、切丁、切絲等。簡單成品的加工線,如涼菜、燉菜的加工。
(三)餐具集中處理及各類食品生產線的建成
逐步實現高校食堂的機械化操作流程,從計劃餐飲經營過度到自助餐飲經營的模式,以中央廚房為依托,實現食品從加工、生產到銷售整個流程的綠色操作,保證產品的品質和安全。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
旅游縱覽·行業版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