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碧瓊
摘 要:通過對國際化這一概念的了解,如何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國際人才隊伍,進一步提升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是一個指的深思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國際化管理和國際化的人才關系做出了探討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人才培養;國際化;培養模式;國際關系
早在1789年,偉大的英國哲學家杰里米·邊沁就在《立法原理和道義的概念》中提出了“國際關系”,隨后這一概念被使用的相當廣泛。在100多年以后,“國際關系”講座在威爾士大學開辦,標志著國際關系正式成為一門學科。另外,1916年世界上出門了第一本關于“國際關系”的書籍,即格蘭特的《國際關系研究導論》一書。
一、國際關系的研究與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變化
隨著人類聞名的不斷發展,世界逐漸被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國際關系”一詞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多。國際關系的發展在19世界就不得不提到英國,而在20世界四年代以后就是美國的天下了,國際關系首先是國家態度,然后是國家利益與目標。隨著國際間各大國交往的不斷深入,我國與國際社會程度的加深,勢必會對高層次的知識與理論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現在社會的發展而言,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新興大國,必然會要求在世界格局、或地區戰爭中尋求更多的話語權。中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并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二的經濟大國,若在國際關系上說話不負責任,那便會使中國容易受到他國冷嘲熱諷,有失大國尊嚴。由此可見,創建思想上的獨立與解放,才能做好正確的處理國際間的關系。
冷戰結束后,國際關系在現實領域開始出現新的變革,在國家關系知識領域也會出現一場新的變革。冷戰的結束是在蘇聯解體,然而當時的國際關系理論并沒有意識到會這么快結束。國際關系理論預測的失敗表明構建主義思維、演進主義思維和行為主義思維存在一定缺陷。在冷戰結束后,國際關系開始對傳統的理論做出反思,開始對學科發展歷史重新定義。自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為世界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如何提出與世界和諧發展能夠反映中國核心價值的國際關系理論,為打破西方在學術理論的話語權局面,這些問題已經著實的擺在中國國際關系界面前。
我國已經為我國在國際關系中提出了一些新的創新理論,比如新合作觀、新安全觀等體制的構建以及國際體制的完善與發展。同時,與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相關的社會命題研究,例如:天下大通、和而不同體系等概念,為中國學者捕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開了思緒。
二、國際化管理的概念、要求與特點
企業的國際化是指我國企業為謀求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外國先進的管理技術提高自己的經營效益,把本企業的銷售管理環節擴展到外國的過程。具體包括生產國際化、生產國際化、服務國際化等方面。國際化的管理要求企業要有遠見,符合國際發展的趨勢,才能在世界范圍內占有一席之地。
1.國際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管理國際化作為一個新的管理趨勢,它對目前的管理提示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有對管理著能在的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對工作計劃方面的要求,對工作組織領導的要求和對工作控制的要求等。對管理者的要求建議有以下幾點:
(1)管理者并非一定出自于管理學位出身,但對其他崗位的職能,也必須都要有簡單的了不可只懂自己熟悉的管理方式和行為理念。
(2)在目標取向方面,能在各個目標之間保持一種較為均衡的立場。
(3)由于環境及愈加復雜,需要借助管理學專家和科技人員,要能夠和專家溝通協調。
(4)管理者所具備的能力和技巧,能夠轉移應用于不同的單位上。
國際化的管理使計劃工作變得困難,國際化的背景下企業需要把自身的優勢和弱勢在國際環境中權衡利弊,制定出合理的計劃,排除不理想的成分。
2.國際化管理的特征
管理的國際化在組織形式上主要有產品分部、職能分布、地區分布、混合分布的全球結構形式。
三、構建國際關系人才的培養
探索構建國際化關系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是培養熟知理論,通曉國際政策有國際戰略眼光與國際關系人才。
建立一個擁有國際化管理模式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唯有在對現有國際關系學科屬性、中國特色充分認知的出基礎上,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國際關系理論的充分認知,也需要借助于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的整合,只有對這些科學理論運用聯系的理論深入研究,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國際化人才。
本體論是方法論和認識論的基礎,在現代的專業化課堂教學中,加強國際關系本體論的研究。它是決定構建國際化的重點。有無政府是區別于國內政治和和社會科學的只要標志,對此而言,研究國際關系的是指就是探索“無政府狀態”的構成模式。它需要回答“無政府狀態”的實體形式是什么問題,就中國的現實處境而言,必須要在本體論上取得突破,才能構建起中國學派。然而,這并不代表認識論和方法論不重要,而是說本體論作為內核的作用,沒有本體論,等于理論沒有了“骨架”,只是單單停留在方法和途徑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培養出學生獨特的中國問題意識,在對我國人民的立場、視角、氣度、和嘗試方法上結合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優秀成果構建出與我國自身發展相適應的基本理論。
其次,教師對國際關系教學課程中,強調科學的方法論的同時,重視人文注意思想。我國國際關系研究陳樂民曾經說過:“國際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它關聯著文學、歷史史學、哲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本文對盲目推崇行為主義記性了一定的反駁。
說到底,大國關系是國際關系研究的主體。人類行為與思維關系是及其復雜與多變的,若脫離了國際關系學科的特點,只顧研究問題本身。將使國際關系的研究出現脫離人的關系單純追求客觀理論。要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就要加強國際關系人文層面上的分析。在現有的理論中的利益、制度和權力都有著變量。這對這樣面研究的學者有了一定啟發,他們另辟蹊徑從歷史學的角度,致力于研究一些說服力更強的理論?,F在的“構建主義”就是這種背景下發展而來的。
四、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主要途徑
1.正確處理人才本土化與人才國際化的關系
人才國際化重在讓本國人才走向國外,也是企業步入國際市場的重要內容;人才本土化重在使用本國人才,是跨國公司的成功經驗所在。從國際化的角度來看,我國企業正處于國際化的初步階段,向外排出的人才遠多于本地化的人才數量,主要是人才國際化為主,這樣更有利于使我國人才走向國際化。大部分企業進入市場的國家地區環境較為復雜,利用其所在國家人力資源,推動本土化人也是發展的需要。通過對近些年來的數據進行分析,一些企業實行人才本土化,使該企業國際業務變多,側面推動了企業走向國際化的步伐。隨著國際化經驗的逐漸成熟,人才本土化將是必然趨勢。
2.正確處理人才培養與人才流失
伴隨著市場國家化的不斷加強,市場競爭殘酷,人才爭奪也是愈演愈烈,人才的流失也是各大企業繞不開的問題。事實證明,各大企業的人才流失,也和培養的本土化人才不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相當部分的國際化人才正是由于沒有得到重視,其職業生涯沒有很好的發展,被迫另謀高就。人才流動是正常的,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才的流動也是大勢所趨,但這并沒有影響到企業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企業有著完整的人才培養措施,使得人才的隊伍得以維持,特別是核心人才這一塊。
五、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國際關系的不斷發展變化,我國企業要不斷的改進,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潮流,國際化的管理與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是我國企業必須把握好的兩個重點內容,為了減少企業的人才流失造成的損失,對儲備人才的培養也是一項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參考文獻:
[1]王根順,路麗娜.我國研究型大學課程國際化建設的實踐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06).
[2]胡一竑,朱道立,張建同,陳克東.中外科研合作網絡對比研究[J].管理學報,2009(10).
[3]朱韻潔.“六五”至“十五”規劃期間我國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測度[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4]韋家朝.斯坦福大學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點及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02).
[5]趙振臻.淺析21世紀以來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施特點[J].開封院學報,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