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里 郭越
摘 要:資源稀缺性引發了海域利用上的矛盾沖突,傳統水產養殖空間縮小,水域環境受到污染的潛在威脅,已成為大連海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依靠科技進步,轉變傳統的養殖方式,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海水養殖的標準化、設施化、裝備化、信息化和生態化建設,實現資源節約集約式開發利用,彰顯科學的經營管理理念,是大連海水養殖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大連;海水養殖業;現狀;對策
大連三面環海,其特有的海域區位和自然條件使得大連海水養殖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出產的海產品味美質優,國內外享譽盛名。大連海水養殖業發展歷史久遠,海水養殖業已成為區域支柱產業之一。
一、大連海水養殖業發展現狀
1.產業基礎殷實。2015年海水養殖面積超過50萬公頃,水產品總產量近150萬噸,主要產量集中在莊河市、長海縣、普蘭店、金州新區、旅順口區、瓦房店和高新園區,海水養殖業產值245億元。大連海水養殖主要方式為淺海筏式養殖、網箱養殖、海水底播增殖、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等方式。2015年海水池塘養殖2.8萬公頃,普通網箱養殖21萬平方米,深水網箱養殖49.3萬立方水體,浮筏養殖8.7萬公頃,底播30.5萬公頃,工廠化養殖16.5萬立方水體。近年來漁業增殖放流力度不斷增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兩蝦(中國對蝦、日本對蝦)為主,魚、蟹、貝為輔的增殖放流新格局。
2.產業體系完善。大連海水養殖形成了養殖模式多元化、養殖品種多樣化的養殖體系。扇貝、裙帶菜、貽貝、海參、海膽、河豚等養殖技術國內領先,蝦夷扇貝、裙帶菜生產規模和產量均占全國95%以上。具有國家級鮑魚、刺參、裙帶菜、蝦夷扇貝等10余個原良種基地。水產養殖產業化程度較高,科技帶動型、苗種帶動型、市場帶動性龍頭企業20多個。8大現代化漁業園區啟動運轉,加工產量占大連總量60%以上,其中3個榮獲國家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近年來通過對傳統增養殖生產進行升級改造,積極優化產業結構,探索新的增長點,促進了海上觀光、休閑垂釣、潛水采捕、特色餐飲等多功能與一體的休憩漁業的發展。
3.牧場建設先行。2014年,大連市政府出臺《大連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大連市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大連市海洋牧場建設進一步快速發展,編制了《大連市現代海洋牧場建設規劃(2014-2020)》,啟動了長海縣海洋牧場建設重點示范工程。截止2014年全市累計安排海洋牧場項目134個,通過市發改委、市財政累計安排資金1.2億元。發展海洋牧場及相關產業園區規模40萬畝,吸引社會投資30多億元。至2014年全市已形成1l0處人工魚礁,投入建礁資金l2.7億元,投放各種魚礁930萬m3,改造海底27萬畝。特別是以獐子島為代表的大型漁業龍頭企業,近年來通過投放人工藻礁進行藻場建設,在優化海洋生態環境,養護漁業資源的同時,為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4.科技貢獻率高。目前,大連建立了100多個漁業標準化示范工程和科技示范園,30多家生產企業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研發基地。科研成果倍增,200多項科研項目,118項獲市級以上成果獎,5年增長30%。130多個企業執行了國家質量標準,4個產品榮獲國家馳名商標,位于國內副省級城市之首,30個產品獲省市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近5年,科技貢獻率增加6個百分點。
二、大連海水養殖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養殖空間萎縮。隨著大連全域城市化的推進,工業、旅游、港口及海岸工程快速發展,傳統海水養殖空間受到擠壓,圍堤填海使養殖面積縮小,養殖功能逐漸喪失,“大連灣”、“大孤山”、“凌水”等重點漁區的海水養殖業基本退出,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
2.環境整治壓力加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有增無減,部分水域灘涂養殖容量過大,造成養殖內、外環境污染,水產種質資源遭受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約束與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需要長期治理。
3.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傳統養殖區的基礎設施老化,多數港池、育苗場仍需進一步改造。產業投入不足,外拓能力受限。從業者的文化層次較低,生產、經營方式傳統,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水產中介服務及產業化組織功能尚未充分發揮,服務水平較低,帶動輻射能力不強。產業整體素質有待提升。
4.產業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傳統養殖區的基礎設施老化,60%以上育苗場、蝦(參)池、浮筏仍處于20世紀90年代水平。產業投入不足,外拓能力受限,80%生產領域仍停留在淺海負20米水域,50-80米可養水域多是空白區。從業者的文化層次較低,近10萬的養殖漁民,初中以下文化的占80%以上。生產、經營方式傳統,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水產中介服務及產業化組織功能尚未充分發揮,服務水平較低,帶動輻射能力不強。
5.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當前,世界向多極化、經濟向全球化深入發展,海洋及生物、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從“十二五”開始,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將不斷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水產品消費結構和需求正在逐步調整,需要積極應對。
三、大連海水養殖業發展對策建議
1.創新管理手段。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創新,大力推進“一站式”等便民服務模式,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切實把發展現代養殖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編制區市縣現代養殖區發展規劃,實現有效銜接、規劃協同。在落實優勢特色養殖區規劃基礎上,明晰產業與功能發展目錄,提出保護、鼓勵、限制、禁止發展的產業與功能類別,借助差異化資源價格和產業準入機制進行引導和調控。建立統籌大連現代養殖業項目招商引資協作信息的共享平臺,為投資者提供準確全面的信息,引導產業與功能的合理布局。
2.加快結構調整。依托科研院所,圍繞傳統產業升級、優勢產業集群、新興產業拓展等,加強科研針對性,對制約生產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為加快大連養殖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突出深水養殖、魚礁投放、裝備設備等技術研發,著力破解海參、扇貝、裙帶菜等優勢產業種苗退化難題。應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配套相應的優良苗種繁育基地,保證生產需求。出臺漁業垂釣區、創意園、文化陣地等新興產業的生產、開發及運行的地方標準和規范,推進新興產業健康運行。利用好現代化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構建養殖業信息網絡,促進信息資源共享,推進養殖業現代化進程。
3.改善環境條件。擴大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資源修復產業規模,建立陸岸保障、苗種培育、生產管理、規范采捕等產業化體系,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擴大海域生產秩序及環境質量監控范圍,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確保優勢資源可持續利用;發揮貝類、藻類聚碳、固碳的自然功能,合理規劃,擴大放養規模,開發碳匯漁業新領域;建設市級病害防治、水質環境監測、水產品質檢中心的同時,結合無公害養殖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相關區市縣、重點單位和企業的病害防治、水質環境監測及水產品質檢站點的建設;建立養殖業生態服務價值評價和環境災害預警系統,定期對大連養殖業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對生產水域環境質量變化趨向進行分析報告,助推都市養殖業健康發展。
4.轉變經營方式,為大連海水養殖業發展提供社會保障。依托合作社開展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提高合作社內養殖戶的收益,使合作社形成更加強大的吸引力。為合作社提供政策性保險,建立國家、合作社以及養殖戶三方的保險投入機制,形成合力共同抵御自然災害及市場風險,使加入合作社的養殖戶維持持續生產的能力。對合作社融資提供專項扶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增加對合作社的無抵押、低抵押貸款。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借鑒現代企業的管理方法,對合作社進行規范化管理。
5.促進產權流轉,為大連海水養殖業發展提供機制保障。科學構建海域使用權流轉平臺,著力培育海域使用權流轉市場。建立科學的海域定價機制,制訂海域使用相關規劃。制定和完善海域使用權流轉的監督管理制度,保證海域使用權流轉市場健康發展。本著優化配置資源的原則,海域使用權人可依法有償轉讓、出租、抵押海域使用權。明確各養殖海域的占有權、經營權、支配權、抵押權、收益權,以法律形式對海域轉讓條件、轉讓程序、轉讓價格、違約責任、利益調節等重要問題進行規范。
參考文獻:
[1]崔玉閣,張耀光.大連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7(03):92-94.
[2]徐連章,段媛媛.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路經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08(04):16.
[3]張瀟.基于SWOT分析的遼寧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26(01):76-78.
[4]包特立根白乙,鄭吉輝.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之管見[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4):13.
[5]陳雨生,房瑞景,喬娟.中國海水養殖業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6):72-76.
[6]雷霽霖.中國海水養殖大產業架構的戰略思考[J].中國水產科學,2010,17(3):600-608.
作者簡介:趙萬里(1974- ),男,祖籍吉林榆樹,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