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教感受:創設真情境 追求真實效
1.重實踐、重合作、重反思。本次課充分體現了指導思想中的3個對話,對話所體現的就是實踐,通過跨越障礙的活動實現文化性實踐,通過合作實現社會性實踐,通過自我選擇一定難度的障礙實現反思性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2.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梯度性強。教學自始至終緊緊圍繞著跨越障礙進行,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首先在準備部分的“找伙伴”游戲中,找好了整節課的合作伙伴,各種造型又為本次課的練習作好了輔墊。其次再通過跨越一定高度與寬度的障礙,使學生明白跨與跳的區別,最后通過障礙跑拉力,使已學的動作在實踐中得到運用。
1.學習的實效性。本節課的練習密度為45%左右,但學生真正跨越障礙41次,模仿跨越14次,為什么跨越的次數不多呢?主要是由以下方面決定的,首先看似練習密度不低,但準備部分占了一半,基本部分的練習密度只有20.8%;其次,學生練習的時間雖接近19.5%(見下頁表),但沒有進行主要技術的學習,而是在持棒做障礙。
如果將棒改為小體操墊,通過橫放(寬度)、豎放(高度),將持棒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習,那本次課跨越障礙的次數將明顯增加,學生練習的時間將達到25min左右,練習密度達到60%左右。
課堂教學各部分時間統計表
2.合作的真效性。《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但合作不是簡單的2名學生或者多名學生一起練習,毛振明認為:“合作學習是2名學生以上的人群有意識地、善心善意地、為了能幫助對方而形成的交互學習行為,這種合作學習的本意不是索取、不是被要求、不是無奈,而是一種發自善意地互相幫助。”合作也有許多層次,我們培養的是“給予別人方便和力量的合作”,以及“只要有人需要幫助,我就會伸出援手”的合作態度、精神與習慣。為此,我們需要尋找具有深度的合作真情境,真正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自發的給予他人幫助的行為習慣,使合作成為一種常態。
3.組織的簡便性。本次課實施后最大的感覺就是組織比較繁瑣,學生對棒的高低、寬度、穩定性比較難把握,執教教師要不斷地提醒和糾正學生持棒時出現的問題,還有許多學生不明確如何持棒,尤其是在最后一個游戲中。課中往往出現教師花很多時間講解練習方法,學生練習的時間卻沒有得到保證的現象。如果將棒改為小的體操墊將使組織更便捷,安全隱患也大大降低。
4.安全的有效性。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只看到一句“注意安全,交替練習”的提醒,顯得比較單調與空洞。
本次課的練習過程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如,當學生在練習跨越時,輔助學生隨意地調整棒的高度(課中就有學生出現),就會出現安全隱患。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注明安全的具體措施,如:拿棒的學生不能隨意提高或降低棒的高度,不能隨意擴大棒的寬度,不能隨意移動棒的位置等,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安全,又保護了教師自己的切身利益。
以上只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實施后的一些不成熟的觀點,有許多地方還沒有真正理解王老師的設計意圖,有不當之處多多包涵。
“學體”名師團隊專家庫成員 曹強(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