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評:“笑著流汗”—試教水平五《耐久跑》體會
王明峰老師的水平五《耐久跑》這節課,讓筆者深深體會到,原來“學生最怕上,教師最怕教”的耐久跑還可以這樣上,給筆者很大的啟發和感觸。在拿到教學設計的第一時間,通讀幾遍后感慨萬千—新穎、獨特、知識量大,王老師以定向越野跑為依托,改變形式使其變為課堂練習主體,說明王老師在“備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能夠從多角度客觀地分析,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行為特點”讓“跑”貫穿始終,并且在學生“跑”的前、中、后期對學生的身體負荷進行跟蹤,對于一線教師來說,難能可貴。下面談談本人試課后的幾點體會,分享給大家:
1.教學設計、組織巧妙、到位。本課試教,嚴格按照王老師的教案執行,效果頗佳,尤其從教學流程的推進方面,感覺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就是個“引路人”,學生會很自覺地跟隨著事先設計好的內容向著教學目標完成的可行性方向發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只是在學生稍微“迷失”時,適時“點撥”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課前、課中、課后的引導測脈搏,教師只做1次學生就很容易上手,學以致用;“尋寶”的巧妙設計,把“寶物”分散到操場的邊緣,既保證了學生的奔跑距離,又強調了安全、實效,學生很容易領悟,能夠看到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笑著流汗”,看著他們為了自己的“寶物”奔跑著、交流著、追逐著,也是一種享受;“賞寶”的教學安排很有特色,在學生跑累的情況下,進行適時休息,用“賞寶”來分享,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懂得更多的知識,并能夠在大腦中建立科學運動的表象,這是課的亮點所在,學生在分享中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最終形成概念性整合;課的最后設計折返跑,可以說是“分層教學”,亮點突出,讓學生有自己的選擇并且挑戰自我,學生參與度高,強度也很大。
2.負荷適中。從開始部分的脈搏測試—準備部分的開口螺旋跑、徒手操、輔助練習—基本部分的“尋寶”、“賞寶”、折返跑—結束部分的放松,試教過程中任意選擇2名男生和2名女生進行跟蹤測試,表現結果如下(以20s為單位時測試):男生平均—開始72次/分鐘、“尋寶”前95 次/分鐘、尋寶后138次/分鐘(試教者加測:折返跑前108次/分鐘、折返跑后150次/分鐘、課結束后90次/分鐘);女生平均—開始75次/分鐘、“尋寶”前98次/分鐘、尋寶后130次/分鐘(試教者加測:折返跑前115次/分鐘、折返跑后136次/分鐘、課結束后94 次/分鐘)。經以上數據可以得出:男生平均心率約109次/分鐘,最大心率150次/分鐘;女生平均心率約108次/分鐘,最大心率136 次/分鐘。課后觀察所有學生的面部表情和狀態,除了流汗和面部較紅之外,其他狀況良好,說明本課耐久跑的負荷適中,值得推薦,適合高中階段教學。
3.學生情況。整節課學生基本都在動態中完成教師所要求的內容,學生在流著汗、跑著、笑著、探討著……看他們的表現,可以體會到,這樣的“耐久跑課”給他們帶來了快樂。上好課后,筆者找了幾名學生進行了談話。教師:“同學們,這節課累不累?”學生:“累,看看這汗流的,哈哈,不過很快樂,好久沒這么快樂地跑了!”教師:“各位談談體會吧,如,如果耐久跑單純地跑800m或1000m等,你們覺得和這樣的跑有什么區別?”學生:“可別那樣跑,跑完會很難受的,還不如讓我去死”;“這樣上耐久跑真好,讓我得到了鍛煉,也拉進了同學間的友誼,平常和我不怎么說話的同學今天都對我笑了。”“以后就這樣上跑的課吧,再多點花樣就更好了,這樣跑,我愿意,累也值得。”“老師,感謝你能這樣來上跑的課,原來鍛煉也不是很辛苦嘛”……從學生的言語中,我感覺到了他們的熱情,他們的向往,他們想要的是什么,很感謝王老師給了筆者試教這節課的機會。
1.教學中教師的組織應該更加明確,如,在規定時間內要完成多少張卡片、16個標志筒下面應該放相應的紙張,分成4大組就應該明確出,1個標志筒下面放4張卡片(我是在王老師的場地器材準備中摸索的)。
2.測試脈搏應該是讓學生和教師清楚測量目的和效果,要有始有終,既然是1節課,在折返跑前和折返跑后以及整節課結束后也應該進行測試,這樣才能更好地計算出學生的平均心率,才能更加明確負荷的側重點。
3.本節課是高一(水平五)的課時,現在全國各校在課時時間的安排上可能有出入,如,我們學校是40分鐘1節課,但王老師給出的課是45分鐘1節課,所以,在完成基本部分的“量”的問題上會有所不同,按教學設計,只能在“尋寶”中進行時間上的調整。
4.本課練習密度是學生全員參與其中,王老師給出的教學密度是50%,而筆者實際測出的密度在65%以上。
《中國學校體育》優秀通訊員、QQ群管理員孟凡東(浙江省平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