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毅 李翠霞 孫玉婷
?
供需雙側協同、共生和互促
——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王剛毅李翠霞孫玉婷
用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發展、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大力氣補齊農村這塊“短板”、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原動力是《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五大亮點,其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2015 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被首次提到后,再次被寫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只在《意見》中出現了一次,但這一重要思路和設計卻貫穿《意見》全文。全面、系統并實事求是地厘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問題,是破解現階段“三農”難題的出發點,合理、高效并因地制宜地解決這些問題是改革的歸宿。
系統剖析《意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三個重要目標:第一、產品驅動,糧食、油料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質量提高,效益提升;第二、產業驅動,一二三產融合,農業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緊密契合;第三、主體驅動,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和主體地位,政府搭舞臺,唱戲的是農民和各類經營主體。緊扣三大目標的路徑選擇,要求構建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三農”難題已經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必須完成和破解的歷史任務和現實難題。要破解這些難題,必須樹立農業工作的短板意識,從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之所以高度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于中國目前存在的“結構性短缺和過剩并存”情況,即“多的還是多,沒有的還是沒有”的問題。以糧食生產為例,東北地區玉米結構性過剩、大豆又結構性短缺;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國內達標率極低,中筋小麥又供大于求;中晚秈稻供給面過剩仍占主導,持續增產不增收;糧食無效供給嚴重,“十二連增”的成績單與糧食進口量屢創歷史新高的事實并存。國內農產品供給在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上難以為消費主體提供有效供給,原有的農業生產方式還頻頻觸及自然資源承載力的底線。
農業調控政策的實施和優化,需要在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解決“中觀缺失,宏微觀失效”的問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在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解決結構失衡的問題;改善透支生態環境的農業生產方式,打造可持續的產能,需要在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優化農產品供給數量、品種品質與消費市場的契合度,需要在供給側實施結構性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符合現代化農業本質要求。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工作流程是定位戰略目標、改變發展理念、調整工作思路和梳理改革路徑,在推動農業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產量導向”向“量、質、效并重”轉變,由“超墾過牧”向“種養適宜”轉變,由“泛化肥濫農藥”向“生態綠色”轉變,從供給側突破,實現供需雙側協同、互促、共生。提升農產品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動態適應性及適應靈活性,即為供需雙側協同;提升國內農產品與市場產品需求的契合度,即為供需雙側互促;改善農業生產方式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即為供需雙側共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突破瓶頸,主要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關鍵點在“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去庫存。減少無效供給,壓縮非優勢產區農產品產能,有序消解現有庫存。推動“糧經飼”科學統籌、農林牧漁有機結合、種養加有效一體、一二三產業有利融合。糧食戰略安全的前提下,調整種植業結構,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加快“糧改飼”試點。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推進政策性糧食銷售,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化解庫存壓力。
降成本。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廣節本增效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既要發展土地流轉型的規模經營,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要發展生產服務型的規模經營,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動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大力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
補短板。補農業產能的短板,補農業生態環境的短板,補市場契合度的短板。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突出抓好源頭控制和全程可追溯兩大環節,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確保消費主體“舌尖上的安全”。
以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為例,針對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的問題,《意見》提出,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調整、減少玉米種植面積的舉措,明確旨在化解當前糧食“供求、種儲、量質”矛盾,消減糧食無效供給的有效路徑即為“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2008年玉米臨時收儲制度啟動以來,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提高最低收購價”和“臨儲收儲政策”使財政壓力與庫存壓力增大,旨在提高農民收入的政策執行難以為繼。“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即為去庫存,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等“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2016年力爭調減1000萬畝。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實際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盡管難免影響糧食產量,但可使農業邊際無效產能退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這一目標。
2015年黑龍江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并取得了農業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的階段性成績。然而,黑龍江省農業發展同樣面臨玉米壓庫過剩、大豆嚴重短缺、收儲政策調整、農民增收難度增大等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及其衍生困境,應深入學習領會《意見》提出的“新問題、新思路、新要求”,準確把握當前黑龍江省農業“成績突出、形勢變化、問題鮮明”的發展形勢和“數量充足、品質優良、渠道靈活、形式多樣、環境友好”的農產品市場需求,積極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黑龍江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有兩個:生產問題、市場問題。
生產問題。提高我省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益,打造“安全、優質、高效、綠色”龍江現代農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傾向于優質高效作物、現代畜牧業、綠色食品。要布局應勢優化,市場需求驅動,政策科學指引,主體靈活自主,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把龍頭企業和農民打造成緊密的利益聯盟,解決農業“量大鏈短”問題,實現成本內化、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結合黑龍江農業發展優勢和國家農業政策關注點,黑龍江省農業生產問題應緊抓大豆、奶業和玉米,玉米主要是怎樣把量控制住,更好適應市場的要求,即如何將政策轉變為農民的自覺決策和行為。奶業主要是確保安全、提高品質,亟需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流程創新。大豆要彌補解決不足的問題,最根本的是技術創新和品種創新。
市場問題。明確認識市場對高品質食品、乳制品、畜牧產品、林下產品等需求明顯增大的市場形勢,培育龍江供應鏈品牌,強化產品品牌,推進農村電子商務渠道和模式的發展,解決“種強銷弱”問題,帶動農民既要“種得好”,又要“銷得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壯大都市農業、創意農業、旅游觀光和鄉村手工藝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展農業農村發展新空間、農民增收致富新渠道。至關重要的是完善政府的調控政策,校正資源配置,既補市場機制失靈之短,又不傷市場機制之本,更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做市場該做的事。
(作者王剛毅系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翠霞系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孫玉婷系《理論觀察》雜志編輯)
責任編輯/杜金瑩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