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榛
?
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的現實基礎、思想淵源和理論體系
喬榛
在經歷了近40年的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達到了一個歷史新水平。但目前中國經濟又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新形勢,迫切需要一種理論來指導。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以中國實踐為基礎、理論體系較為完整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在社會主義近百年的實踐中,既有經濟高速增長的經驗令世界所震驚,也有發展的曲折引發人們深刻反思。縱觀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自1949年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后的探索可謂走出了一條特殊而有建設性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我們首先遵循了蘇聯模式。為此,我們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用統一計劃和行政命令來配置資源和推動計劃執行。這種體制在經濟相對簡單和群眾具有高度社會主義建設熱情的背景下發揮優勢,并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但這一體制運行的嚴格約束使其難以發揮持續的效率。因此,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遇到了第一次重大的考驗。而在這一考驗面前,我們一度以階級斗爭為綱引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使國民經濟遭受了嚴重破壞,幾近崩潰的邊緣。在這樣的時刻,我們黨在實事求是的原則下,充分尊重人民的探索精神,開啟了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場新的變革,即引入了市場經濟這一曾被我們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在30多年的改革歷程中,我們走出了一條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中國道路,并由此創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
30多年間中國經濟始終在平均9.8%增長的高速狀態下發展,然而在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遇到了新的挑戰,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經濟中高速增長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常態。長期經濟高速增長積累的經濟結構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狀況越來越突出,實現結構升級的任務越來越艱巨。一直以來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動能不斷消減,傳統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已有的改革紅利也釋放殆盡,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急需新的動力積聚。國內經濟發展的這種形勢,與世界經濟發展轉型的要求正在疊加。這既面臨著較大的風險,也蘊育著巨大的機會。在這一新的歷史時刻,中國絕不能錯失時機,必須拿出中國智慧,確定我國發展的正確方向。在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發展依然是核心,指導經濟發展不能到西方經濟學那里找捷徑,而必須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吸取理論營養,充分反映中國的現實,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經濟學理論。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正是在這樣的現實中誕生的一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2014年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強調,實現我們確定的奮斗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作為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立足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和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觀點,首先反映出一個基本思想,即要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吸取理論營養,創造性地形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認識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任何試圖超越現實,并想凌駕于規律之上的任意發揮主觀能動性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馬克思就此指出:“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習近平政治經濟學首先繼承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這一思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分析中所揭示出來的一個重要規律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即越來越少的人占有越來越多的財富,而更多的工人階級落入產業后備軍變得越來越貧窮。這一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出現各種矛盾甚至發生經濟危機的一個基本原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這一分析昭示出,任何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行都必須努力實現協調發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關注廣大人民的利益,這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的人民主體思想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
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又一重要成果。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現實資源。改革開放后首先形成的鄧小平理論,對中國的發展階段進行了新的概括,中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探索的廣闊空間。而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僅把發展放到首要的位置,而且還提出消滅兩極分化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對黨的核心地位提出的要求,代表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無疑是對中國社會主義改革方向的進一步明確。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階段對發展的一種新概括。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為中國發展賦予了新的內容,也為中國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方向。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經濟面臨新的轉型階段誕生,同樣要回答幾個重大問題,即中國發展所處的階段、中國發展新階段的主要任務、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目的、中國經濟發展新的道路,并且還要進一步對中國的長遠發展作出規劃。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更為直接的思想來源。
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的前提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特殊而復雜的現實基礎和豐富而廣泛的理論前提,決定了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
(一)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理論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要完成解決溫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幾項任務。但這樣一些階段性任務的完成并非自然而然、一蹴而就。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由于我們貫徹了一條正確的基本路線,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的增長。但在進入本世紀之后,世界經濟發展出現了新情況,信息革命引領的世界經濟“大繁榮”接近尾聲,新的科技革命還在孕育,這一大的轉型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一些曲折。中國經濟自然也會受到影響,過去30多年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難以為繼,中國經濟發展將進入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判斷,不僅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概括,也是為中國經濟發展明確了方向。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把握這一大邏輯基礎上,充分認識我國發展的新環境、新條件、新方法、新要素,為中國經濟發展找出一條新道路。
(二)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一個核心范疇是生產關系,也就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其所有制的性質,從傳統的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這些都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本質性規定。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這是保證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
(三)關于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分配制度作了兩個階段的劃分,即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共產主義社會將實行按需分配。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較長時間里,所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然而,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這種按勞分配制度并沒有得到完全貫徹,致使按勞分配演變為平均主義分配,極大地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按勞分配制度逐步調整,演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不過,與此相伴生的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如何構建一種新的分配制度?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提出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規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具體講,就是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的增長機制、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按貢獻分配機制,逐步縮小收入差距,讓分配充分體現社會公平正義。
(四)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理念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歸根結底也是一種發展理論。生產力進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在不斷演進的社會形態更替中形成的不同生產關系,既是生產力水平決定的一種結果,也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條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從而蘊育了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潛力。然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基礎并不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建立在相對落后的生產力基礎之上。因此,社會主義的發展問題始終都是一個難題。新中國成立后的近70年探索,走過來的是一條不平坦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后的順利發展雖然使中國經濟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但也遇到了一個新的發展形勢。因此,發展問題成為對中國當前的最大考驗。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建立在中國新的發展階段所確立的發展理念為我們找到一個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經濟發展找到了新動力,為中國經濟健康發展找到了新坐標,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找到了新途徑,為中國經濟更好融入世界找到了新通道,為中國經濟更好地服務人民找到了新方向。
(五)關于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現實中的運用和發展,為我們解答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一些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自然聯系到兩個重要方面,一個是需求,另一個是供給。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我們的經濟增長思路逐漸引入需求和供給管理。無論是需求的“三駕馬車”,還是供給的要素投入,都被視作中國實現經濟增長的動力。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擴張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然而,中國經濟在供給和需求的量擴張后越來越受制于結構方面的約束,特別是供給方面的結構性約束越來越明顯,尋求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必須借助于供給側的結構改革。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理論,是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與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相結合的一個新的理論成果。
(六)關于經濟發展目的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是為了實現廣大工人階級的解放,即為了人民的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心,不管社會現實如何變化,這一中心始終不變。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讓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包含的這些理論,只是對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現實的反映。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逐步展開,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會有更多的理論產生,其理論體系會更加豐富完善,也必將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成果。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王沫wangm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