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1.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2.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
大學生綠色認知的主因子分析
王蕾
(1.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2.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調研了大學生的綠色認知情況,并運用SPSS20進行了主因子分析,結果表明:影響大學生綠色認知的因素為綠色意識、綠色宣傳、綠色實踐及綠色課程等主因子,該結果可以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綠色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綠色認知;大學生;主因子分析;綠色教育
1引言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對大學生的綠色教育顯得更為重要,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1]。
大學生處于時代的最前沿,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是掌握新知識、新科技的主要群體,也是實踐和傳播生態文明的主力軍。高校應大力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尚的品德、豐富的知識、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和環境道德觀的人才,進而引領全體社會成員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維護自然的穩定和生態系統的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與持續繁榮,充分發揮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因此,研究大學生綠色認知的主因子,對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綠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2研究對象及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隨機選擇的400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范圍覆蓋“985”、“211”、省屬、市屬普通高校及高職類院校。2015年5月進行了預調研,認定調查對象對問卷理解的有效度,隨后于2015年6月進行了正式調研。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查閱有關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綠色教育、綠色大學等的文獻資料及相關書籍,用于大學生綠色認知調研問卷的設計。
2.2.2問卷調查法
(1)問卷設計:從主客觀兩方面相對應地設計了21個封閉性問題,半封閉性問題3題,開放性問題1題。其中,13個問題涉及到大學生綠色認知的調研。
(2)問卷發放與回收:隨機選擇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6份,回收率為96.5 %,有效問卷377份,有效率為94.25 %
(3)問卷效度檢驗:采用專家咨詢評價法,內容結構設計的評價效度為86.3 %,大于80 %,說明問卷的效度較高。
(4)問卷信度檢驗:采用重測信度法,間隔15 d后,隨機抽取了20名參與問卷調研的學生重新回答同一份調查問卷,計算兩次測量的信度系數R=0.821,說明具有較高的信度。
2.2.3數理統計法
運用統計軟件SPSS 20對調研的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后,進行主因子分析。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主因子的確定
根據大學生綠色認知的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13個測度進行了因子分析,獲得因子的初始特征值、方差百分數、累計方差百分數(累計貢獻率)等數據,如表1所示,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0的4個主因子,累積貢獻率為54.679 %,根據認知方面主因子統計規律,累積貢獻率達到60 %為理想結果,說明分析結果較為理想。

表1 主因子貢獻率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由表1分析結果可知,經過主因子分析后13個測度被歸納為4個相互獨立的主因子。為了進一步命名和闡述各個主因子的含義,調整每個主因子在總體信息量中的貢獻率,進行因子矩陣旋轉,使因子的含義清晰化,調整后的主因子與13個測度之間的關系如表2所示。

表2 旋轉主因子載荷矩陣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轉法 :具有 Kaiser 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旋轉在5次迭代后收斂。
由表2可知,每個主因子對原始變量信息的貢獻率是不同的。根據統計學規律,貢獻率大的初始變量對主因子性質的影響也較大。因子矩陣旋轉后,根據貢獻率的大小,各個主因子被重新排序,性質相近的參數相互聚類。各個主因子的信息如表3所示。

表3 各主因子變量序號、內容、載荷量、命名
3.2學生綠色認知的影響因素分析
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大學生綠色認知的主要因素有綠色意識、綠色宣傳、綠色實踐、綠色課程等四個主因子。
3.2.1學生的綠色意識
學生的綠色意識是影響大學生綠色認知的第一主因子,增強大學生的綠色意識成為高校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目的。通過綠色意識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意識到生態危機的緊迫性、資源匱乏的嚴峻性,從而自發、自覺、自愿地采取環境保護的行為。
3.2.2學校的綠色宣傳
學校關于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綠色校園、綠色科研等方面的宣傳成為影響大學生綠色認知的第二主因子,綠色宣傳滲透在高校教育教學及科研的方方面面,包括廣泛傳播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建設符合生態規律、環境宜人的校園環境;營造綠色環境下校園文化氛圍;鼓勵環境保護相關的綠色科研等諸多方面,在處處彰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氛圍下,學生的綠色認知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2.3學生的綠色實踐
除綠色意識及學校的綠色宣傳外,學生的綠色實踐也是影響大學生綠色認知的主要主因子,大學生接觸和習得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知識的渠道較多,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新思想,但僅僅具有綠色知識和綠色意識卻沒有付諸實踐是不夠的。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在行動中檢驗和修正,才能使學生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認知內化為價值理念,并逐漸拓展到行為模式。
3.2.4學校的綠色課程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務,高校開展綠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和環境道德素養的大學生。進行綠色教育的核心途徑是構建綠色課程體系,包括理論課程及實踐課程在內的科學的課程體系。學生在校期間系統的學習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掌握將這種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的能力,對學生形成環境保護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4結語
對影響大學生綠色認知的13個測度進行了主因子分析,確定了影響大學生綠色認知的4大主因子,分別為綠色意識因子、綠色宣傳因子、綠色實踐因子、綠色課程因子。
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和環境保護素養,高校應適應時代需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強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的教育,加強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滲透,營造綠色環保、人與自然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大學生的綠色意識,提高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支持度和參與度。把引領生態文明建設與自身的建設結合起來,強調知識與行動的雙重引領[2],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將綠色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參考文獻:
[1] 《聚焦中國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編寫組.聚焦中國改革[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10.
[2] 王國聘.綠色大學建設中的全球視野和本地行動[J].中國高等教育,2011(1):17~19.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182-02
作者簡介:王蕾(1982—),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社會生態學的教學研究工作。
基金項目:金陵科技學院課題“綠色大學理念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推廣應用”
收稿日期: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