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石
?
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高齡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
宗 石
【摘要】目的 探討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高齡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沈陽市胸科醫院收治的70例高齡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胸手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時間、鎮痛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術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CRP及IL-6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引流管留置時間、術后鎮痛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85,P<0.05)。結論 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用于高齡非小細胞癌患者效果明顯。
【關鍵詞】胸腔鏡肺癌根治術;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效果
沈陽市胸科醫院,遼寧沈陽 110044
肺癌是世界范圍內病死率最高的癌癥疾病,其發生率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比例為19%[1],而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的80%[2],可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非小細胞肺癌早期并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因此其早期診斷率較低。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進步,化療、生物治療等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肺癌治療中,但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發展,并不能達到根治,手術仍是治療肺癌較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就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高齡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高齡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影像檢查及手術病理確診,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9例,年齡60~75歲,平均(66.4± 2.1)歲,其中右側肺癌21例,左側1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5例,女10例,年齡61~77歲,平均(66.6±2.3)歲,其中右側肺癌20例,左側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胸手術進行治療,全身麻醉后于肋間做一20~25 cm切口,切除肺葉處腫瘤,后行淋巴結清掃并置入閉式胸腔引流管。觀察組患者行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于7、8肋間偏左1 cm處做一切口,置入胸腔鏡,對腫瘤位置及大小進行探查,并詳細查看其是否存在轉移現象;待確定腫瘤位置后,于腫瘤處外胸部行一4~5 cm切口,并于肩胛下取1.5~2.0 cm輔助操作切口,切除病變肺葉并行淋巴結清掃,術畢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胸腔。檢查無出血及漏氣情況后,置入閉式引流管,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手術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前術后血清CRP及IL-6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清CRP及IL-6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CRP 及IL-6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清CRP及IL-6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清CRP及IL-6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血清CRP(mg/L) IL-6(ng/L)對照組 35 8.2±2.5 20±3 57±4 118±12觀察組 35 8.2±2.6 14±3 58±4 87±9 t值 0.587 5.338 0.923 8.308 P值 0.924 0.013 0.067 0.000
2.2 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引流管留置時間、術后鎮痛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引流管留置時間(d)術后鎮痛時間(d)住院時間(d)對照組 35 103±21 247±16 4.3±0.6 3.4±0.4 15.1±1.8觀察組 35 108±21 162±14 2.2±0.5 1.8±0.4 8.1±1.2 t值 0.698 5.361 6.581 4.260 6.665 P值 0.874 0.011 0.005 0.021 0.000
2.3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切口感染1例,血管粘連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6%(3/35);對照組患者中,切口感染3例,血管粘連3例,肺部感染2例,支氣管胸膜瘺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7%(9/3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85,P<0.05)。
非小細胞肺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及病死率均較高。傳統開胸手術是臨床以往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常用方法,其可有效清除腫瘤組織并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臨床實踐表明[3-4],該種手術方法對患者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多,特別是對高齡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其本身機體免疫力較差,經由該種手術治療,會進一步降低其機體抵抗力,可嚴重影響其術后恢復質量,且術后感染的發生率較高,對手術治療效果影響頗大。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是一種新型治療方法,其主要特點為微創,在高齡非小細胞癌患者中極具應用價值。同傳統開胸手術相比,其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優點,在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縮短住院時間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但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在臨床應用中存在較多限制性問題,如適應證較難把握,同時由于胸腔鏡操作技術難度較小,其并不能廣泛應用于復雜手術中。且該種手術的安全性存在較大爭議,其主要取決于術者的操作技術及臨床經驗。另有臨床研究表明[5],在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過程中,缺乏有效止血方法,如果術中出現大量出血,不能及時進行處理,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在行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過程中,術前應積極準備開胸包,必要情況下可轉行開胸手術治療,以降低術中大出血的可能性。
血清CRP及IL-6均屬于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狀態的重要反映指標,在機體抗腫瘤免疫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臨床研究表明[6],細胞免疫功能抑制程度同血清CRP水平呈明顯正相關,即機體受損越嚴重,血清CRP及IL-6水平則越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血清CRP及IL-6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引流管留置時間、術后鎮痛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用于高齡非小細胞癌患者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 包雪萍.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手術配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S2):238-238.
[2] 岳光成.蘇文中.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肺癌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4):116-117.
[3] 李運.直徑大于5 cm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與開胸手術療效的比較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 43(6):866-872.
[4] 蔣偉.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臨床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評價[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2,19(2):120-124.
[5] 劉倫旭.全胸腔鏡支氣管袖式成形肺癌切除的初步探討[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1,18(5):387-389.
[6] 吳朝暉.老年肺癌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免疫代謝變化及3年復發率[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13(21):5340-5341.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