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林中
?
物理方法輔助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
金林中
【摘要】目的 探討物理方法輔助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武警湖南消防總隊醫院收治的136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簽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8例。對照組患者口服塞來昔布膠囊,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物理超短波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膝關節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物理方法輔助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能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治療綜合療效。
【關鍵詞】物理方法;超短波;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功能
武警湖南消防總隊醫院,湖南長沙 410008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發展呈慢性、退行性,并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引起膝關節痛和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腫脹、畸形、活動受限,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2]。由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在治療方法與藥物選擇上存在較大困難,口服西藥雖能起到止痛與消炎作用,但持續效果不佳,且有一定不良反應[3-4]。非藥物治療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最基礎的治療方式,特別是相關物理治療,其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或全身組織營養及代謝,促進炎癥吸收[5]。本研究就物理方法輔助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36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診斷標準,知情且同意本研究;排除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程度嚴重、關節間隙明顯狹窄、有手術指征、嚴重心、肝、腎等器官疾病及血液疾病。根據隨機抽簽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40~70歲,平均(61±5)歲,平均病程(3.1±0.4)個月;病變位置:單膝60例,雙膝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5例,女33例,年齡41~70歲,平均(62±4)歲,平均(3.1±0.7)個月;病變位置:單膝61例,雙膝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變部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20934),200 mg/次,1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物理超短波進行治療,超短波治療機產于上海物理光學儀器廠,患者取仰臥或坐位,用溫熱量治療,以患者能耐受為主,10~15 min/次,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20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膝關節評分。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其內容包括疼痛、跛行、腫脹、上下樓梯、絞鎖、負重、關節屈曲度、不穩定感等,總分100分,分值越小,表示患者膝關節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膝關節能正常活動,無疼痛;顯效:膝關節活動不受限制,無疼痛;有效:膝關節活動較度受限,基本不出現疼痛;無效:膝關節不能正常活動,依舊出現疼痛等癥狀。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2.2 膝關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對照組 36 45±5 76±6 15.093 <0.05觀察組 36 44±4 83±6 7.344 <0.05 t值 0.294 8.111 P值 >0.05 <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骨科基本疾病[6]。現代醫學認為,關節炎是一種涉及關節結構包括骨質、滑膜以及關節囊的退行性慢性炎癥。老年人骨質易發生疏松,因此關節炎發病率較高,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與增齡、肥胖、外傷、遺傳、炎癥、內分泌異常等因素相關。
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物理治療、關節腔注射、手術治療、口服藥物、針灸等,其中口服藥物是較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其對患膝功能的康復作用有限。采用超短波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能改善局部循環,加速炎性滲出物和水腫吸收,緩解靜脈瘀滯導致的骨內高壓病理改變,促進滲出物吸收[7]。且超短波能作用于深部病灶,穿透力較強[8]。理療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對于藥物不能緩解癥狀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其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功能。同時,進行以增加關節穩定性的肌肉鍛煉,也有利于病情恢復和控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膝關節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物理方法輔助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能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治療綜合療效。
參考文獻
[1] 高錦沛,蔡拉加.神經肌肉關節促進法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6(12):91-92.
[2] 周峰,劉尊武.物理因子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5,8(14):62-63.
[3] Zhao J,Huang S,Zheng J,et al.Changes of rabbit meniscus influenced by hyaline cartilage injury of osteoarthritis[J].Int J Clin Exp Med,2014,7(9):2948-2950.
[4] 茆軍,張立,趙凌睿,等.易層貼敷療法對兔膝骨性關節炎滑膜基質金屬蛋白酶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2):134-137.
[5] 朱元元,劉鵬.三聯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3,35(12):54-55.
[6] Lee YH,Suh JS,Grodzki D.Short T2 tissue imaging with the Pointwise Encoding Time reduction with Radial Acquisition(PETRA) sequence:The additional value of fat saturation and subtraction in the meniscus[J].Magn Reson Imaging,2015,33(4):385-389.
[7] 劉德江,鄧宏芬,夏晗.醫用臭氧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2(11):33-35.
[8] Lee YH,Kim S,Song HT,et al.Weighted subtraction in 3D ultrashort echo time(UTE)imaging for visualization of short T2 tissues of the knee[J].Acta Radiol,2014,55(4):454-461.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