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鳳鳴
?
社區康復治療與健康教育干預對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影響
黎鳳鳴
【摘要】目的 探討社區康復治療與健康教育干預對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近兩年來福田區慢性病防治院社康中心就診的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資料9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常規控制血糖,觀察組患者配合社區康復治療與健康教育干預,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監測水平和臨床神經病變評分。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糖監測各項指標和臨床神經病變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及癥狀、體征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改善幅度更加顯著(均P<0.05)。結論 配合社區康復治療與健康教育干預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血糖水平,更好地改善神經功能。
【關鍵詞】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社區康復治療;健康教育干預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慢性病防治院,廣東深圳 518000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的糖尿病患者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受累[1],導致以軀體感覺性障礙為主的周圍神經病變表現,患者肢體遠端感覺傳導功能受損,出現肢端麻木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有報道指出,規范化的社區康復治療和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預能有效促進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緩解周圍神經病變[2]。為更好地指導臨床工作,針對社區康復治療與健康教育干預對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影響,現將筆者調查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來我社康中心就診的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資料共96例,所有患者確診均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診斷標準[3]:四肢末端疼痛腫脹及麻木或套式感覺障礙等癥狀,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電圖提示下運動神經元受損。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36~82歲,平均(51±12)歲,病程7個月至11年,平均(5.2±2.8)年;觀察組48例患者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41~78歲,平均(55±10)歲,病程9個月至13年,平均(5.9±2.4)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減少糖類攝入量,控制飲食,改善微循環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口服維生素,給予個性化降血糖治療方案,配合對癥處理,如口服消炎鎮痛藥物緩解癥狀,控制血糖水平低于7.8 mmol/L。觀察組患者血糖控制方法同對照組,并對患者配合社區康復治療與健康教育干預:①社區康復治療以運動療法為主[4]:中老年患者以散步、太極拳及廣場舞等輕體力運動為主,年輕患者以拳擊及俯臥撐等力量性運動和慢跑、游泳及爬山等耐力性運動為主,餐后半小時后進行,20~30 min/次,2~3次/d,必要時隨身攜帶巧克力或士力架等食品,預防低血糖事件的發生。②健康教育干預[5]:組織健康教育小組,針對以下內容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發病機制、周圍神經病變誘發因素預防、心理健康教育、血糖監測和胰島素注射注意要點、飲食控制注意事項和適宜運動的選擇等綜合治療手段。患者離開社康中心后定期電話隨訪病情變化,尋找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督促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念。
1.3 監測指標和評價標準 監測指標: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比較分析。臨床神經病變評分評價標準[6]:癥狀(四肢麻木、疼痛和皮膚溫度等)評分:正常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體征(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腱反射和膝踝反射)評分:正常為0分,減弱為1分,消失為2分。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統計結果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糖監測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改善幅度更加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監測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監測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紅蛋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8.6±1.7 5.4±0.7 12.9±2.8 8.4±1.8 8.3±0.7 6.2±0.5對照組 48 8.8±1.6 6.9±1.4 12.6±2.6 10.3±2.1 8.0±0.9 7.4±0.7 t值 0.59 6.64 0.54 4.76 1.82 9.6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臨床神經病變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神經病變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和體征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下降幅度更加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神經病變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神經病變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癥狀評分 體征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11.8±2.1 5.8±1.8 22±5 16±4對照組 48 11.7±2.1 10.8±2.0 22±5 20±5 t值 0.07 13.68 0.03 4.09 P值 >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對稱性、多發性周圍神經功能異常,感覺功能逐漸減退,甚至消失,嚴重者可導致糖尿病足,患者生命質量受到很大影響。有專家指出,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是引起周圍神經病變的重要因素[7]。本研究顯示,配合規范化的社區康復治療和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預,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血糖監測水平和周圍神經功能。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早期、有效、長期的血糖控制是預防周圍神經病變的關鍵[8],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科學系統的健康教育指導就顯得尤為必要。首先應培養患者的健康意識,提高治療主動性和依從性,督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保持足部清潔衛生,促進血液循環[9]。指導定期監測血糖,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每周1次,糖化血紅蛋白每兩個月1次。隨身攜帶含糖食品,預防頭暈、出汗等低血糖癥狀的發生。對于社區康復治療,規律的低糖低脂優質蛋白飲食是首要原則,同時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根據病情選擇適宜的運動療法是緩解周圍神經病變的關鍵,做好必要的準備活動,個性化進行適宜強度、適當時間、適量的運動[10]。
總之,在嚴格控制血糖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規范化的社區康復治療和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預能夠明顯改善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功能。
參考文獻
[1] 王明軍,田永鋒,張建博,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康復治療與健康教育[J].醫學綜述,2012,18(5):735-738.
[2] 田海瑞,殷喜梅,是明啟,等.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分析及健康教育[J].青島醫藥衛生,2012,44(4):314-315.
[3] Wang W,Balamurugan A,Biddle J,et al.Diabetic neuropathy status and the concerns in underserved rural communiti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iabetes educators[J].Diabetes Educ,2011,37(4): 536-548.
[4] 呂傳真.重視對糖尿病神經系統并發癥的防治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12(6):385-385.
[5] 毛秀建,何春蘭,劉自安,等.糖尿病康復教育模式的探討[J].海南醫學,2011,22(4):137-139.
[6] 劉延平.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康復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糖尿病新世界,2014,12(4):237-238.
[7] Tuttle LJ,Sinacore DR,Cade WT,et al.Lower physical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intermuscular adipose tissue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peripheral neuropathy[J].Phys Ther,2011,91(6): 923-930.
[8] 尹洪君,劉穎,蔡菲,等.運動療法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9):142-143.
[9] 于江紅,王慧君.老年2型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6):1305-1306.
[10] 代明星.康復宣教對社區糖尿病患者康復療效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3,22(3):222-224.
【中圖分類號】R473.58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