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2-14
語文素質的提高是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的中心目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扎扎實實地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把語文課真正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本文試從兩個方面對閱讀教學中語文素質的培養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明確訓練目標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反復強調:“有效的教學始于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實踐證明,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屬。所以我們進行素質教育時,更要以制訂明確的、恰當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為首要條件。閱讀教學的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語言文字的閱讀能力,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思維訓練和滲透思想教育。
《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地告訴我們,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的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語言文字理解內容,懂得課文“寫了什么”“為什么寫”,這是閱讀教學的起點;二是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再認識作者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規律和方法,懂得課文是“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這是閱讀教學的終點。因此,要統觀全篇,以確定訓練目標,要按照新課標對年級的要求,按作者的編寫意圖、本冊教材的內容和課后作業提示與學生實際確定訓練目標。訓練目標的確立要準確、科學、鮮明、突出;確定訓練目標時要注意連續性和階段性,按新課標要求,系統把握好每項訓練的“點”和訓練的“度”,使訓練要求到位。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確定四項訓練目標:①讀的訓練,通過范讀和自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和篇章結構特點。②段的訓練,重點講解第2段,結合課后第2題理解作者如何按四季的順序分別描述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并根據段的特點進行分層的訓練指導。③句子的訓練,結合收尾兩個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和課后第3題進行指導,學習作者比喻手法的運用及用準確的詞句生動形象地描寫事物的方法。
二、注重訓練方法
語文教學目標必須通過訓練來實現,每節閱讀課都應以文字為主線貫穿始終。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從廣義上來講就是“字、詞、句、段,聽、說、讀、寫”。聽、讀訓練旨在提升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主要解決“怎么聽、怎么讀”的問題,老師要在聽讀訓練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吸收說、寫訓練所需的營養。說、寫訓練旨在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主要解決“怎么說、怎么寫”的問題,要在說、寫訓練中指導學生恰當運用聽、讀訓練中所獲取的材料和方法,把握聽、說、讀、寫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整體上設計訓練方法,使之有機結合,互相滲透。
1.訓練方法要講求科學性
訓練方法、程序要符合小學生認識事物、學習語言的規律,要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理解到運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因此,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訓練步驟。如在單元教學中,講讀課文是示范篇,擔負著“揭示規律”的任務;讀寫例話是橋梁和紐帶,擔負著指導讀和寫的任務。只有在講讀課文的教學中抓好重點訓練項目,總結出方法規律,在二、三類課文的教學中才可能將以上知識鞏固運用。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規律、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應將讀與寫有機結合,在教學方法上采取順序組織教學的方法。實踐證明,這種變序教學法比常規的順序組織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的效果要好得多。
2.語言訓練要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是通過內部語言活動展開的,是智力活動的核心,它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水平。正如烏申斯基所說:“誰想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維,單純地發展語言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探究在語言文字的內涵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在再現語言文字的表象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在體會語言文字蘊含的意境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在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中發展學生的思維。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多方探求,努力挖掘、訓練學生的探索性思維、發展性思維、跳躍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比如《火燒云》一課,在教學火燒云的顏色和形狀變化時,筆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生了解了火燒云的顏色、特點后,抓住“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這句話進行點撥。①仿照“葡萄灰、梨黃、茄子紫”把作者“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列舉出來。②作者寫這句話的用意在于表現什么?這樣不僅使學生對火燒云的顏色、特點有了更深的認識,而且學習了作者的描寫方法。在引導學生了解火燒云的形狀變化后又進行提問點撥:“天空中的火燒云是否只有作者寫到的馬、狗、獅子這幾種形狀的變化呢?誰能說說火燒云可能還有哪些形狀的變化?”這樣一點撥,學生的思維顯得異常活躍,他們的想象大膽而奇特。這樣的閱讀教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升了他們的表達能力,使語言和思維得到同步發展,語文綜合素質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