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互聯網向傳統產業強力滲透的重大成果,互聯網金融正在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重構與再造著我國的金融體系與運行機制,同時也使社會倫理傳統道德在這一全新的領域遭遇到了十分嚴峻的挑戰。警惕與糾正互聯網金融中諸多倫理道德的失范,不僅有助于提升與釋放互聯網作為全新商業基因改造傳統產業的功能,而且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保持金融市場運行的良序和健康。
一、互聯網金融中倫理道德失范的表現
觀察發現,互聯網金融目前在國內主要體現為以下六種商業模式,即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門戶,它們集中分布在支付、融資和理財三大領域。令人不安的是,三大領域中的每一種互聯網金融模式都存在倫理道德失范:
(一) 信用違約
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違約多發生于P2P借貸領域。由于P2P網貸平臺絕大部分還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統,平臺在進行信用審核時,無法通過信息共享全面了解授信對象,不能有效防范借款人由于過度負債或惡意欺詐帶來的信用風險。經過幾年“野蠻生長”后的P2P平臺積累了大量信用風險,問題平臺不斷出現,集中體現于頻頻發生的借款逾期、提現困難及老板跑路等狀況。據網貸之家統計,2015年問題平臺達896家,是2014年的3.26倍, 以6月、7月、12月問題平臺數量最多,三個月的問題平臺總數超過2014年全年問題平臺數量;2015年下半年問題平臺數量的急劇增加既有股災因素的影響,也與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密切相關。
(二) 惡意欺詐
在第三方支付領域,由于交易雙方并不是面對面的接觸,在沒有有效措施控制風險的情況下,身份欺詐現象時有發生。信用卡欺詐也是支付領域的一種欺詐形式,即通過虛構交易,套取信用卡里的信用額度,從而達到逃避支付銀行費用的目的。在融資領域的欺詐以P2P網貸平臺和眾籌為代表,借貸或眾籌項目管理者發起項目的初始目的就是欺詐投資者。在美國KickStart網站上就曾經發生過復制其他項目進行欺詐的案例。前不久打著“月收益 30%”的“MMM”金融互助社區以及摩提弗金融互助平臺,都是典型的具有傳銷性質的龐氏騙局。還有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建立假冒的金融機構或電商網站、發送帶有病毒鏈接的詐騙短信來進行“互聯網釣魚”和金融詐騙。今年1月中旬,國內第一個網絡詐騙舉報平臺——獵網平臺發布了《2015年網絡詐騙趨勢研究報告》,根據報告顯示,金融理財類是被騙總金額最高的詐騙類型,高達3700多萬,人均損失超過3萬元。
(三)資金挪用
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運營過程中存在巨大的資金沉淀,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與監管制度,這些沉淀資金很容易被挪用于投資或經營其他項目以獲取額外收益,甚至還存在卷款潛逃的風險。2014年12月,上海暢購老板因“炒股被套跑路”成為首家倒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還有一些P2P網貸平臺,大部分運營資金都是利用借貸資金組成,其資本比率低,財務杠桿率高,隨著貸放資金規模的擴張,加上中間賬戶及關聯賬戶又缺乏監管,很容易發生資金挪用,也使得平臺自融和非法集資的可能性增大。例如2015年1月出現問題的里外貸,發生了迄今為止P2P最大金額的兌付危機,高達9.34億元的兌付賬款都是平臺自融,用途基本都用于“拿地”投資房地產項目。更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P2P問題平臺中涉嫌自融的占到四分之一之多。
(四)信息造假
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信息造假現象在支付、融資和理財三個領域均廣泛存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了拓展特約商戶,對商戶身份信息管理不到位,造成虛假商戶信息泛濫,為洗錢行為提供便利。在P2P領域的信息造假尤為嚴重,虛假宣傳和過度承諾的現象泛濫。比如人人聚財曾公開宣傳其獲得博時基金子公司的上億元風險投資,后被博時基金否認。另一個平臺贏多多宣稱自己在銀監會辦公,后被銀監會官方微信公眾號緊急否認等等。還有不少P2P平臺發布大量假標,虛構借款人身份信息及借款用途等。2015年底的“e租寶”事件震驚整個互聯網金融圈,其相關責任人被抓后自曝融資項目中95%的項目都是假的。此外,不少P2P平臺宣稱壞賬率小于2%,但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投資者難以判斷其真實性。平臺本身也很少會披露自己的財務信息,因此虛報壞賬率成為P2P網貸平臺的一種常見現象。還有些互聯網投資理財產品對預期收益率做虛高的宣傳,而對于虧損等風險提示不足等等。
(五)網絡洗錢
互聯網金融由于其便捷性和匿名性為洗錢行為提供了絕佳的通道。互聯網支付可以實現匿名賬戶劃轉資金,而且轉賬成本極低,只需要通過在第三方平臺上進行虛假交易,既當買家又當賣家,就能使非法所得披上合法的“外衣”。眾籌融資平臺和P2P網貸平臺也是網絡洗錢高發領域,由于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加上地域和時間限制,雖然平臺會對借款人或籌資人的身份及信用進行審查,但對資金提供者資金來源的合法性疏于考察,這就為網絡洗錢提供了便利。此外,互聯網金融的洗錢行為還包括網上銀行洗錢、網絡保險洗錢、網絡賭博洗錢、網絡傳銷洗錢、電子貨幣(如比特幣)洗錢等多種形式。比如2013年底被關閉的美國地下毒品交易網站Silk Road,就是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從事大量非法洗錢業務。
(六) 數據泄露
互聯網金融未來的方向是大數據金融。在大數據時代,線上交易和大量資金轉移均以數據傳輸作為支撐,極有可能導致信息泄漏。互聯網金融企業掌握著大量客戶的大數據信息,不僅包括客戶的個人身份信息,還包括客戶所綁定的銀行卡等敏感信息,而他們在客戶信息安全保護方面,卻明顯薄弱于銀行監管體系。2015年是數據安全事故頻發年,其中P2P網站成了黑客攻擊的重災區。去年4月,芝麻金融由于黑客攻擊造成超過8000名用戶的資料泄露。有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上百家P2P網站由于黑客攻擊造成系統癱瘓、數據被惡意篡改甚至倒閉,其中不乏人人貸、拍拍貸、翼龍貸這樣的知名平臺。而用戶的個人信息或商業機密被販賣,也是屢見不鮮的現象。
二、互聯網金融中倫理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也存在道德失范問題,如騙貸、詐騙性集資等等。而作為一種鏈接工具,互聯網讓傳統金融中的各種倫理道德失范行為尋找到了更為廣闊和更加隱形的平臺,只不過相比于傳統金融中的各種道德失范的誘因而言,引致互聯網金融道德失范的原因更為龐雜與深刻。
(一) 信息不對稱引發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
“信息不對稱理論”解釋了市場經濟活動中交易雙方對相關信息掌握的不對稱所引發的市場交易行為和市場運行效率的變化。互聯網金融由于具有顯著的虛擬性,交易雙方對于彼此真實身份信息和信用狀況的確認難度加大,信息不對稱現象更加嚴重。在虛擬世界中進行借貸業務的P2P網貸平臺就極易發生信息不對稱,投資者對所投資的平臺和融資項目的基本情況很難進行真實的考察。從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主體關系上來講,除了投資者和籌資者與平臺之間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外,其他主體如第三方支付機構、第三方資金托管機構和擔保機構同樣參與其中,主體關系的復雜性導致投資者信息獲取難度更大。去年6月,擁有第三方資金托管資質的P2P平臺諾亞達e金融和愛增寶跑路事件明顯反映了投資者對于第三方資金托管機構的職能普遍認識不清。作為匯付天下和易寶支付的客戶,平臺原本應該讓投資者感到安心,但由于平臺與第三方機構之間的托管協議只是規定了資金托管的責任和義務,并不參與其他業務環節,實際上成為了P2P平臺對外采取的“障眼法”。
(二) 權利義務不對等,違背社會公正原則
權利和義務是一對法律領域的概念,也是一對倫理學領域的概念。倫理學的核心范疇是公正,而公正的根本問題就是解決權利和義務的交換與分配問題。在市場經濟中,契約關系一旦締結,就相當于達成了某種權利義務關系。任何一方在行使權利的同時,也必然要承擔相應的義務。然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契約關系是以網絡為載體來締結的,互聯網金融合同往往具有形式電子化、條款格式化、內容簡單化等特征,作為處在信息劣勢一方的投資者在選擇權、知情權、隱私權等方面的權利就得不到相應的保障。而互聯網金融平臺所應當承當的信息披露、資金安全保障、提供合格產品和服務等義務方面卻做的不夠。這就嚴重違背社會公正原則,引發諸多矛盾和問題。比如P2P平臺的借款項目到期卻不能提現,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無法按時兌付,股權眾籌平臺的融資金額遠超過公司資產或注冊資金,卻只出讓很小份額的股權等問題都體現了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
(三)行業監管不足,自律力量薄弱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缺乏他律和自律的有效結合與統一。在金融體系中,他律的形式不僅包括硬性的法律約束,也包括軟性的倫理約束。前者主要是指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外部監管。后者則主要是通過多種倫理規制手段,對當事人行為進行約束。互聯網金融經過這幾年爆發式的增長,除了第三方支付得到了嚴格監管外,其他幾種模式在法律制度和監管標準上均存在很大空白。因此,作為硬性的法律規制的有效補充,軟性的倫理規制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外在約束力量。目前,互聯網金融協會等行業自律性組織在各地已逐漸成立,還有一些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站及論壇對互聯網金融機構進行評級和曝光,但這類自律性組織力量比較薄弱,很難起到更大的影響。而自律性道德則是一種自我約束的道德,是當事人通過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而做出的一種符合人們之間權利義務約定的行為要求。互聯網金融企業和一般的企業一樣,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在資金逐利的本性驅使下,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良心更多地是要依賴于行為人的自我約束。這就對企業的道德文化教育和企業文化以及社會責任體系的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經濟轉型和科技進步導致社會價值觀的變化
在經濟轉型和體制轉軌的過程中,一方面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產生了全面而尖銳的沖突。很多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價值觀日漸被人們淡忘,而其中的一些糟粕的價值觀卻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中國傳統價值與西方價值觀在碰撞過程中也會產生矛盾與沖突。西方崇尚的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中國則信仰的是以集體主義為思想基礎的價值觀。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發展與矛盾沖突一定程度上也引發了人們思想混亂和行為失范,很多人利用改革過程中體制的漏洞,通過各種不正當的方式謀取個人私利,滿足日益膨脹的物質欲望。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論是信息傳播速度還是方式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由此所催生的時代變換,更是在社會價值觀上推動著整個時代的轉型與變革。正如“領教工坊聯合創始人”肖知興所說的那樣:互聯網給中國帶來的最大改變,也許是價值觀的變化。
(五)社會結構體制失衡,誠信缺失問題嚴重
這些年來中國一直在經歷著從傳統的熟人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在費孝通看來,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信任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及隨之而來的地緣關系之上的。而如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與人之間更多地是依靠相互間的契約關系而非熟人關系來履行自己的道德責任。再加上社會流動的速度加快也使得失信成本降低。根據經濟學的博弈論觀點,多次重復博弈的小群體由于失信成本較高,選擇合作者居多,而當群體數量增多,或者博弈是一次性的情況下,如果缺乏強有力的失信懲罰機制,往往會使得失信和不合作的成本降低,誠信缺失問題大量涌現。比如東莞市某家號稱被美國上市公司收購的P2P平臺,在去年7月出現逾期和提現困難后,總經理改名換姓在其他地方投資開辦了另一家P2P網貸平臺,繼續蒙蔽不明真相的投資者。
三、構建互聯網金融的社會監管體系
近兩年來互聯網金融一直處于野蠻生長狀態,然而相應的監管卻并沒有及時跟上,由此露出各種風險和問題也被庫存起來,如果再得不到高度重視和有效的解決,勢必會對整個金融體系帶來巨大的沖擊。因此,如何構建互聯網金融的立體監管體系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加強政府監管,完善法律法規。去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隨后關于第三方支付、網絡貸款和股權眾籌的監管細則也陸續發布,有利于促進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業態的健康發展。去年12月28日,業界期盼已久的P2P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終于出臺,對于規范P2P行業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但從整體來看,政府對互聯網金融這樣的新生事物的監管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相應配套措施還不到位,相關法律法規也存在嚴重的滯后。因此,監管機構要深刻認識到互聯網金融潛在的巨大風險,加強自身金融監管能力,重塑金融監管體制,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進一步強化功能監管。為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法律部門也應及時修訂已有的法律法規,完善具體監管措施和細則。
(二) 加強行業自律機制的構建。在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及細則未出臺或完善之前,行業自律應先行一步,扮演好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看門人”角色。互聯網金融由于其自身的獨特性,只有當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雙管齊下,才能實現行業的良性發展。2013年底,全國性、區域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相繼成立。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性組織,近年來它們在規范日常經營、促進信息披露、加強政府溝通、加大行業對風控能力的重視等方面起到比較好的影響,但由于缺乏約束力,效果十分有限。今后,監管層還需從積極鼓勵和引導行業自律,制定完備自律公約、建立行業自律獎懲機制、加強行業職業規范建設及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加快建設和完善我國征信體系。信用風險是互聯網金融面對的主要風險,征信體系可以稱得上是最重要的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首先應加快征信立法,使征信系統盡快向互聯網金融企業全面開放。今年年初,包括人人貸、翼龍貸在內的首批13家P2P機構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統,未來會有更多的包括P2P在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享受到開放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另一方面,建立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征信系統也是未來行業發展的大方向。互聯網+征信,將成為征信常態。擁有海量個人數據的騰訊、阿里旗下的騰訊征信和芝麻征信在大數據征信方面樹立了行業標桿,成為央行征信系統的有力補充。
(四)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在這個公民權利意識提高,媒介信息傳播技術加強的大環境下,新聞輿論的影響力受到黨和政府乃至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隨著互聯網金融創新多元化的發展,各種風險隱患頻出,更是需要新聞輿論的監督和引導。新聞輿論監督不僅可以與法律監督和行政監督相互協作,也可以引發輿論熱潮,提高公民參與的意識,對社會起到正面導向的作用。比如,新華網作為黨中央直接部署,新華社主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其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在業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新華網副總裁汪金福在“2014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行業峰會”上就提出為引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切實履行輿論監督職責。對于2015年底的“e租寶”事件,新華網積極跟蹤報道,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很好的輿論監督作用。
(五)加快網絡規則的制定。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但依托的是互聯網的“聚合與連接”來撮合交易,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管控金融風險,挖掘個性化金融需求。數據化能夠將信用變成財富,但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就表示,大數據的應用和價值的挖掘不能以犧牲個人數據、財產權為代價。2014年7月,中國發布了網絡安全法草案。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會議的熱點也聚焦在共享一個有規則的網絡世界上。由此可見,社會各界對于網絡規則在互聯網金融中發揮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有了越來越清醒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盈燦咨詢.2015年P2P網貸行業年報簡報[EB/OL].網貸之家,http://www.wdzj.com/news/ baogao/25555.html
[2] 王曙光.金融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第90頁
[3] 王倩.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倫理規制[J].西南金融,2016(2)
[4] 葉雷.互聯網給中國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價值觀[N].上海證券報,2015-1-16 (A08)
[5] 霍學文.新金融,新生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