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麟邦
【摘要】近年來,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小學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對農村小學教育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但是,由于農村教學資源有限,以及一些傳統觀念的誤導,導致在農村的一些學校里,仍然存在著一些政策落實難的多重問題,以及落實后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基于此,文章探討分析了農村小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小學管理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06-02
一、農村小學教育的現狀
1.教學資源的匱乏
農村因為本身的物質條件就不是很好,因此,在教學資源方面很難滿足教學需求。雖然國家一直在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但是其覆蓋率不夠高,有的偏遠地區學校里甚至沒有一套完整的桌椅。除卻教學的物質資源,農村教學中的教師資源也極度匱乏。即使有志愿者下鄉進行教學,但是頻繁的教師更換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更大,學生需要不斷的去適應新教師的教學,學習效率自然低下。
2.課堂單調枯燥,學生熱情低
依然以分析講解為主要方式,段段分析,句句講解,老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聽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大量時間花費在講解課文和作業上,不管學生是否懂,也不管學生是否存在疑問,老師講完問完之后便讓學生又做“抄”之類的作業。
3.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
由于農村小學的條件相對較差,農村的小學老師很難及時的學習到最新的關于教育的各方面書籍、理論、實踐等資料,這就導致了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把教學僅僅當做教孩子們認字的一門學科,缺乏孩子們對的感知和欣賞的教育,也不愿意主動去了解其他優秀教師的觀念和看法。
二、加強農村小學教育的措施
1.科學配置學校師資,不斷完善學校辦學條件
對教師資源配置上,我們要遵循科學分析的配置方法。科學合理的師資配置才能夠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它不僅能夠節省教師資源和提高教師的使用效益,還能夠促進提高學生的教育效益和發展。具體的來說,我們要在崗位政策中,要從教師結構、教學任務、班額限制、學校規模和生師比進行考慮,還要考慮到教師調動、休假、進修等方面的因素,當然還包括財政支付能力和教師工資之間的關系等等。不斷完善學校辦學條件和積極拓寬教育經費籌集渠道。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奠基工程,是關系整個國家素質的最大的公益事業。首先,宏觀層面上要改變各級教育投資分配不合理的狀況(即教育國家投入偏高,而基礎教育負擔程度不夠的現象),不斷增加小學教育的經費投入,為學校基本的教育設施的配備提供資金來源。其次,微觀層面上,小學應該從全面關注所有人的發展角度出發,重新設計、改善學校設置與資源配置的關系,不斷強化教學配套設施建設,使之與教學用房的快速建設相適應,與實施義務教育對標準化辦學條件的要求相適應。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促進課程資源開發。
2.完善教師聘任制度,提高農村教師地位
提高教師的法律地位,將學校聘任制改為政府聘任制。使教師擁有類似于國家公務員或者公務雇員的身份,從而使教師資源的溝通與交流由國家進行監控和管理,這樣既可以保證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管理和調控,還可以提高教師的地位,使得教師甘愿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從而有效發揮教師資源,不斷促進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3.加強對教師新知識的培訓
想要提高農村小學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教師培訓少不了。這就需要相關的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來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教師培訓項目,把老師們集中起來,有計劃的、有目的、有選擇的進行“充電”。農村小學也要鼓勵老師積極參加調研活動,開拓自己的眼界,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同時,農村小學教師需要轉變自身傳統的教學理念,盡量做到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教育潮流。教學不僅是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有技能,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4.引導孩子主動學習
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保證學生的課內外的自主學習時間。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自身的潛質,把學習的主動權大膽的交到學生手中,弱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個引導者的身份轉變。讓孩子們成為學生的主導者,這就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更能培養獨立思考的個性,有益于孩子們以后的性格發展。
總之,只要我們農村小學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全方位調動社會、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優化農村中小學的資源配置,抓住機遇,銳意改革,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和優化育人環境,實施先進、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就會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才能為農村小學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證,為我國基礎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鄒山孟.淺談農村小學生課外管理[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6).
[2]顧亞靜.如何引導農村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