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校不斷擴招,導致大學生畢業生數量激增,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時下熱點話題。尤其農村大學生,對于就業有更多的期望,但由于占有資源較少,導致就業難上加難。為此,本文在分析農村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指出影響農村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以期縮小城鄉大學生就業差距。
【關鍵詞】農村大學生 就業 影響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87-02
農村生源在普通高校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在“985”或“211”高校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減少,這一形式更導致農村大學生就業難上加上,而農村家庭往往對上學子女寄予厚望,一旦大學畢業找不到好的工作,往往會加劇“上學無用論”在農村的蔓延,進而加劇城鄉間的貧富差距,甚至會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所以,如何解決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值得探究。
一、農村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崗位低,待遇差
農村大學生畢業后,對于工作崗位,工作薪酬有著較高的期許,在找工作的過程中 往往眼高手低,導致一部分農村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返鄉,大部分農村大學生畢業后找到的工作崗位低,薪酬待遇比較差,甚至比農民工還要低,一部分畢業生由于專業冷門,在就業時不得不跨專業就業,這也會導致其薪酬較低。只有一小部分優秀的農村畢業生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所占比例極小。一方面是農村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面是社會高管人才招工難,這樣看似矛盾的用工現象卻一直存在著。這與農村大學生工作經驗不足,招聘受限有很大的關系。
(二)實際就業率低
農村大學生經濟壓力比較大,大學畢業后,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往往會先找一份工作先干著,這樣突擊找到的工作,不僅工資待遇較低,而且低于農村大學生對于工作的預期期望,他們往往在短時間內會頻繁的進行工作調動,其實際就業率并不高。還有一部分農村大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面對來自家庭、生活、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表現的消極懈怠,甚至滋生不愿就業的念頭。加之,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嚴峻,城鄉大學生的比例約為8:2,讓本就處于劣勢的農村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三)自主創業者少
自主創業需要人力、資金、工作經驗等條件的支持,而大部分農村大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有限,甚至有些農村大學生均是助學貸款上學,有限的經濟條件,讓一些農村大學生對于自主創業連想也不敢想。而且農村大學生在大學之前受教育條件有限,在業余愛好及綜合素質的培養上基本為零,這對于開闊農村大學生眼界,活躍其思維也有一定的局限。另外,農村大學生缺乏社會工作經驗,如若沒有專業人士的幫助和指導,僅憑熱情的話其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小之又小。這也是為什么國家和學校對于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但選擇創業人數依然很少的重要原因。
(四)就業觀念落后
農村大學生一般畢業后,會將大中城市中的企事業單位作為擇業對象,但無疑難度很大。一旦擇業失敗,對農村大學生心理的沖擊會很大,甚至會導致其性格封閉。但面對如此大的就業壓力,農村大學生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鄉就業或者創業,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大學畢業后回家擇業是沒有能力的表現,所以受這一落后擇業觀影響,導致農村大學生就業面變窄,而本來急需大學生人才輸入的農村地區,也得不到人才的支持。
二、農村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
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具體如下:
(一)專業因素
我國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甚至有的高校盲目上專業,這對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是及其不公平的。大多數農村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較寶貴,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命運,但大學畢業后發現,所學專業為冷門專業,極少有招聘此專業的單位,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還有的專業招生數量過多,畢業生數量遠遠超過市場需求,導致學生間競爭激烈,而農村大學生在競爭中明顯不占優勢。另外,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實驗課程較小,導致農村大學生實踐應用能力不強,不能滿足用人單位需要,嚴重影響其就業擇業。
(二)社會因素
在當今社會,家庭背景對于大學生擇業影響顯著。據有關調查顯示,富裕家庭、官二代家庭大學生就業率明顯高于普通農民家庭大學生就業率,且高出15個百分點,而這種現象也引起人們的極度不滿,而消除不公平競爭,實現公平就業擇業的呼聲越來越高。另外,我國高校數量激增,一些高校辦學條件較差,且為了提高學校檔次,將人力、物力、財力更多的投入到學校建設及科研工作中,忽視了學生教育及培養工作,導致學生整體素質偏低,學無所長,從而增加了就業難度。而在這些普通高校中,農村大學生所占比重較大,使得農村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象更加凸顯。
(三)心理因素
部分農村大學生心理容易走極端,有的由于學習、經濟等各方面的壓力,而產生自卑心理,不愿意與他人相處,在畢業就業時,表現拘謹木訥,面試成功幾率較小;有的農村大學生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內心有極強的優越感,認為自己可以勝任一切工作,在就業擇業時,往往眼高手低,就業成功率不高;還有一部分農村大學生對于社會不公平現象產生不平衡心理,在就業時怨天尤人,甚至放棄就業。
(四)經濟因素
農民經濟收入水平有限,而大學生畢業就業期間,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現在大學生多選擇在網上投簡歷,為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其在找工作時往往不對工作城市加以限制,而一旦單位發出面試通知,則畢業生需要長途奔波,產生的交通、住宿等費用不容忽視,這對于農村大學生來說,無疑增加了就業的壓力。
(五)個人因素
現在多為獨生子女,農村也不另外,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導致農村大學生也有以自我為中心特點。而且部分農村大學生不擅長交際,消息比較閉塞,尤其是在就業期間,孤僻的性格導致其獲得的就業渠道較少,進而影響就業擇業。而且農村大學生組織管理能力較差,遇事缺乏主見,不容易在工作中脫穎而出。endprint
三、提高農村大學生就業率的對策
結合農村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影響因素,現提出如下解決對策:
(一)在就業政策上給予支持和傾斜
首先,我國西部更處于大發展時期,需要各方面優秀人才,為了吸引農村大學生到西部地區就業、創業,國家可以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村大學生下基層,比如提高農村大學生的工資待遇,給予邊遠補貼,對于基層服務期滿且表現優秀的農村大學生升職、提薪,使農村大學生看到回家鄉發展、服務的好處,從而激發其建設家鄉的熱情。
其次,國家降低創辦企業條件,給予中小企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在企業壯大的同時,也可以為農村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擴展農村大學生的就業渠道。
最后,鼓勵農村大學生積極創業。美國大學生創業人數與創業成功率在世界上位居前列,這與美國完善的咨詢服務機構及眾多的風險投資組織密不可分。在我國也應出臺并完善相關政策,為農村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以及資金支持,以幫助有創業夢想的農村大學生實現夢想。
另外,國家可以借鑒歐美國家經驗,由政府資助的方式,在某些單位部分直接創造就業崗位。如法國所推行的“青年就業計劃”,由政府出錢設置一些崗位,提供給18-30歲的午無業青年,使青年勞動者靠勞動可以獲得經濟收入,并對他們進行職業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二)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提高就業服務水平
農村大學生來到城市求學,其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農村大學生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往往對于子女的職業生涯缺乏規劃,農村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也比較盲目,對于未來缺少規劃。為此,學校首先要加強對農村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在大學課程中開設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使農村大學生明確大學四年的學習目標,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并及早選好未來發展方向,以便充分利用大學時光充實完善自我,增強畢業后的就業競爭力。其次,學校可以設立大學生心理咨詢室,當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或者有疑惑時,可以及時與心理老師進行溝通,以保持健康的心理。最后,學校要安排專人負責維護學校的就業網站,及時更新各地企事業單位的招聘信息及國家有關畢業生的方針政策,以方便大學畢業生就業擇業。另外,學校要不斷提高就業服務水平。除了就業網站的日常維護,還要安排輔導員、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日常的教育輔導,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以及職業規劃狀況,尤其是大四的學生,要進一步加強就業、擇業、創業的日常指導,同時,也要與用人單位進行交流溝通,了解用人單位用人需求的變化,對本校學生的滿意度及要求,以此為依據調整學校的培養方案,以提高學生的就業水平。
(三)轉變農村大學生就業觀念,擴展就業渠道
農村大學生要正確認識自身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差距。在大學期間,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打牢基礎,同時利用課余時間,發展一些業余愛好,提高自身素養,還可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時間參加勤工儉學,減少來自經濟方面的壓力,在鍛煉的過程中,提高與人交往能力及動手能力,并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增加自己在就業擇業時的籌碼。目前,在農村大學生中,選擇到大中城市就業的想法還十分普遍,他們認為大學畢業后回到農村就業,就相當于大學白念了,父母也會覺得臉上無光,這一錯誤的擇業觀,讓農村大學生葬失了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所以,農村大學生要轉變自己的就業觀念,同時還要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要認清中國發展的大趨勢,我國農村和西部地區正處于大發展時期,各方面的建設需要大量的高級人才,農村大學生選擇到基層,到農村去就業不僅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而且可以更快的得到鍛煉和成長,這樣不僅可以解決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可以支持農村地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建河.從影視文本看農村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影響與出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
[2]余妍霞.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
作者簡介:
周春蕾(1979.03-),女,漢族,河南信陽人,河南中醫藥大學招生就業處職業發展教育學科主任,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