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何新
【摘要】VC++程序設計課程是我校本科留學生入學后第一門計算機類基礎課,其重要性和挑戰性不言而喻。本文通過近3年的教學實踐,分析了我校留學生的特點,總結了針對授課對象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實驗教材等方面的改革與實踐,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VC++程序設計 留學生 全英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244-02
一、引言
教育國際化對提高我國教育水平、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培養計劃從短期項目、研究生項目擴展至全日制本科項目,招生專業的覆蓋面也更為廣泛。目前,南京理工大學在校長期留學生達800余名,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留學生總體規模在江蘇省高校中位居前列。其中本科生近500人,就讀于10個本科專業。
筆者承擔了非計算機類工科專業本科生的VC++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工作。本文在分析我校留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總結了課程建設方面的改革措施,供同行參考。
二、我校留學生特點、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面向留學生的課程不同于面向國內學生的全英文課程,必須首先了解授課對象的特點,否則將造成“水土不服”的后果。
1.教育背景與基礎
我校全日制本科留學生的招生已達一定規模,留學生的質量也在穩步提高。但鑒于我國科技發展的整體水平和地位,以及我校教育國際化所處的特定階段,留學生入學時的受教育水平仍低于國內本科生。其中也不乏十分優秀的少部分學生,進而導致學生知識接受能力的較大差異。部分學生來自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從未接觸過電腦,對計算機類課程、尤其是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難以理解。
當教學班規模較大時,上述教育基礎的差異會令教學進度難以控制。因此,將會考慮逐步采用分小班或快慢班的方式實施教學,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2.學習習慣
留學生比較崇尚自由,學習習慣差異較大。與國內學生相比,留學生在上課出勤率、課上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的整體表現相差較大,兩極分化嚴重。一方面,上課與上機實驗的出勤率經常不足50%,不交作業或抄襲作業的情況更為嚴重。另一方面,自主性較強的學生會經常與任課教師交流,完成作業以外的課后習題,甚至要求參與科研項目。
日常教學管理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但這依靠任課教師一己之力無法實現,必須由留學生管理部分從制定合理的獎懲機制、加大管理人員的投入、增強管理條例的執行力度等方面著手,逐步在留學生中建立良好的學習風氣。
3.語言能力
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普遍較低,不具備閱讀專業書籍的能力。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部分來自英語為官方語言之一或通用英語國家的學生,一般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但也有較重的口音。而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在理解英文授課內容、閱讀專業書籍、與教師溝通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在進行實驗課、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對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有較高要求的教學活動時,語言將成為難克服障礙。因此,一方面可在招生選拔時逐步提高英語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在入學后視具體情況,設置必要的英文強化課程。
三、課程建設與改革
程序設計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因此,本課程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從以下方面進行了課程建設和改革:
1.課程體系與內容建設
本課程作為攻讀非計算機類工科專業本科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學位基礎課,旨在令學生掌握C++程序設計語言基本語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程序思維,為后續計算機相關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課程共5個學分,分兩學期授課。第一個學期完成4個學分的課上講授與上機,第二個學期進行1個學分的課程設計。學生來自于自動化、光電信息工程、機械制造工程等六個專業。
本課程的內容包括:(1)C++語言基礎理論,即向學生傳授C++語言的基本語法規則、函數的定義、向量與數組、指針等。(2)C++程序設計方法,主要針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內容設置為順序結構程序設計、分支結構程序設計、循環結構程序設計和類的設計與使用。(3)實踐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掌握C++語言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程序設計和程序調試能力。
關于理論課教材,首選國內引進的原版書籍,因其具有價格低、訂購時間短等優勢。但多數引進的程序設計類原版書都是面向廣大程序員的經典書籍。《C++:How to program》是為數不多的適合初學者的書籍,但國內引進的第六版印刷錯誤較多。最終,本課程選用了國外原版教材《The Big C++》。該書的內容涵蓋了基礎知識和一些高級主題,適于初學者入門以及后續學習,內容敘述詳盡透徹、重點突出,對編程風格、效率、常見錯誤等內容都有提示,課后思考題和編程題十分豐富,是一本容易閱讀的好教材。
2.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本課程采用理論講授、上機實驗和課外答疑三種教學組織形式,分別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
(1)課上的理論講授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即通過復習上節課知識要點、總結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啟發引導本節課新內容、CAI課件與板書和現場編程操作的綜合演示、課上交互、小結與自測、作業等環節,使知識的傳授形成一個閉環反饋過程。教學手段上,利用CAI課件的生動形象與板書的重點突出與全局把控的特點,將二者有機結合,并配合現場的編程與調試,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產生直觀的感受。此外,近3年來該課程的學生人數均在70人以上,課上需適當合理的安排問答交互環節,保證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2)上機實驗不僅是學生實踐的過程,更是教師發現問題,答疑解惑的過程。一方面,通過與外國留學生的有效溝通和現場程序講解、演示,能解決知識學習的問題、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還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校的國際化教育聲譽;另一方面,通過總結學生反映的難點和容易混淆、出錯的知識點,在課堂教學中給予適當的提示。
(3)課外答疑是理論課與上機實驗的有效補充,建立及時解答學生問題的渠道十分重要。借鑒國外大學的做法,每周設定2個時間段,幫助有問題的學生進行輔導;此外,利用網絡資源建立本課程的討論組,形成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的紐帶。
3.實驗教材建設
實踐教學是本課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實驗教材與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本校或本專業的實驗教學環境都有密切關系,不能照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建設。實驗教材由以下內容組成:
(1)程序開發環境:詳述了VC++6.0 在Windows XP、Windows 7.0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統下的安裝、設置與調試運行方法,以及VS2015、Develop C++等其他常用的編譯器的使用,以便學生在我校教室、機房及自備的筆記本電腦上進行學習和實踐。
(2)實驗課程按教學章節劃分,包括:基本數據類型、控制流、函數、類與對象、向量與數組、指針等六個實驗和四個綜合程序設計。其中,每個實驗包括程序閱讀、改錯、編程等一系列題目。將適當提高設計性實驗的比例,使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內容分別約占30%和70%。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分析授課對象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度、方法等進行合理調整,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并激發了學生對程序設計的興趣。但畢竟我校的留學生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工作需要落實。本年度將在我校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上建立課程網站,實現課程大綱、實施計劃、多媒體課件等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同時,完成課程重點與難點的知識點講解視頻制作,構建多渠道、立體化的學習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