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平 沈海寧
【摘要】“因材施教示范班”的材料力學課程,應結合培養學生具有堅實的學科基礎、較強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目標, 從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教學改革,以達到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對我校因材施教培養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因材施教 材料力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255-02
青海大學因材施教示范班的設立,是我校為進一步探索優秀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為學生繼續深造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一項舉措。材料力學是高校本科類工科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是因材施教培養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由于材料力學課程知識體系的嚴密性與完備性,長期以來我校一直沿用經典教材、傳統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開展教學,這與因材施教培養目標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材建設
鑒于我校“因材施教示范班”旨在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應用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精英”型人才特點,教材建設首先應考慮其教材內容除了呈現課程知識體系基礎外,還應反映材料力學前沿性的內容,教材所涵蓋的知識結構易寬不易窄。其次應突出材料力學理論在工程中的應用內容,適當增加一些新型工程材料的力學知識。
二、教學方法
(一)適當增減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對傳統材料力學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刪減、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在緒論部分,可將材料力學研究內容和任務從金屬材料拓寬到廣義材料,使學生了解近年來在材料科學、固體力學等學科中具有高強度、高韌性、質量輕的新型多功能復合材料的發展狀況,以及在機械、船舶、航天航空等領域的應用前景;由于因材施教示范班材料力學理論課時數只有58學時,可將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刪減留給學生自學。
(二)增加課堂討論
衡量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應知識。在“因材施教示范班”材料力學課堂教學中,除了在針對理論性較強、內容較抽象難懂的知識點要采用講授法對重點,可適當增加有準備的討論課,對于某些工程實例中學生有疑問的問題,采用分組討論-交流-總結的方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給學生更多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對問題的理解的機會。
(三)培養學生建模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教材中的例題大多已將工程實際問題轉換成力學模型,學生往往對該類題目缺乏足夠的工程背景認識。教師在講授時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從工程實例入手,告訴學生如何將復雜的工程問題逐步簡化得到所需的理論模型,培養學生建模意識,使學生能在實際問題中結合材料力學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提高學生的力學綜合素質能力。
在完成計劃內的實驗學時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或參與到教師的科研中,同時為學生提供一些課題,讓學生提前進入實驗室,參加開放性實驗研究,教會他們如何查閱文獻資料, 設計完整的實驗方案。
三、考核方法
(一)過程性測試
對于“因材施教示范班”學生的材料力學課程考核,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可考慮增加討論課。如:針對一個大型問題,學生自由分組(3-5人)討論后由各小組把得出的結論或提出的建議向大家公布,再由全體學生進行討論,課后教師可根據每個學生提交的總結報告給出成績;針對提出的問題,每個小組討論后,由小組推薦代表回答討論結果,教師直接給出成績,該組成員的成績就由這個學生的成績定;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討論,對合理提出問題的學生可考慮在平時成績中加分。
(二)階段性測試
對材料力學課程采用分階段考試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階段。具體做法為: 期末成績=平時成績×20%+實驗成績×10%+第一次階段測試成績×10%+期中考試成績×20% +第二次階段測試成績×10%+期末考試成績×30%。其中,平時成績按照出勤情況、作業完成次數及質量、課堂討論成績給出;實驗成績按照實驗完成質量給出;階段測驗(2次)和期中、期末考試采取閉卷考試,以卷面成績給出。
四、結語
材料力學作為“因材施教示范班”的必修課程, 無論從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都是一項長久而艱巨的任務,還需我們在教學實際中不斷地探索、完善和總結,以達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顧建平,徐振欽,夏細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背景下的材料力學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冶金教育,2015(1):20-22.
[2]王海,李惠敏.復合材料學教學改革探討[J].科學與技術信息,2008(15):350-36.
[3]周達飛,林嘉平,胡一哀等.材料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試點和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4(2):86-89.
作者簡介:
楊亞平(1964-),女,漢族,青海西寧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從事力學教學與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