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政
作為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區域金融而言,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推進,存貸利差收窄壓縮銀行利潤空間,傳統金融業務遭遇互聯網金融、民間融資的沖擊,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加大等成為一種新常態下的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金融的支撐力、牽引力、助推力作用,實現全面小康、加快區域跨越發展,筆者通過調研,湖南永州在金融的大力支撐下,財政收入、外貿進出口、規模工業、就業等發展速度進入全省前列,由欠發達農業經濟區跨進全國“幸福城市”行列的生動實踐表明,要順應新常態,轉換新理念、謀求新舉措,當下的區域金融工作要在繼續做大信貸等核心指標總量的同時,重點要突出做好四篇文章,實現精準發力。
做大普惠金融增強“親和力”
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通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機構基礎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讓有社會經濟活動的地方都能享有金融服務的和煦陽光。近年來,在人民銀行永州市中支的大力推動下,永州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金融服務布局不斷完善。人行永州市中支積極做好新開業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與管理工作,不斷促進金融服務布局的完善。永州市有銀行業金融機構10家(市級),保險公司24家,小額貸款公司11家,融資性擔保公司8家,基本形成多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全市共有531個銀行網點為城鎮居民提供多樣性金融服務,151家鄉鎮有銀行網點,完全實現銀行網點全覆蓋。2015年永州市首家社區銀行--交通銀行永州逸云路支行開業,標志著永州市金融服務網點布局更加完善。二是金融活力不斷增加。人行永州市中支通過支農再貸款加大對農村信用社改制的支持力度,確保了農村信用社改革走在湖南省前列。永州市9家縣域農村信用社全部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中心城區組建農商行進展順利,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預計6月底前順利掛牌營業。三是農村支付環境日趨改善。截至2015年末,永州市共建助農取款服務點5172個,布放各類農村支付結算機具5172臺。累計辦理助農取款22.32萬筆,交易額9465.2萬元,查詢42.3萬筆。初步實現“戶戶有銀行卡、村村有服務點、鎮鎮有ATM機”的農村地區刷卡無障礙目標。四是金融支付渠道日趨便捷。永州作為全國社會保障卡綜合應用試點示范城市,截至目前永州市共累計采集社保卡制卡數據435萬人,金融開戶397.8萬人,制卡360萬人,發卡360萬人,激活金融應用人數262.2萬人,基本實現新農保參保人群和參保城鎮職工全覆蓋。祁陽縣、江華縣、藍山縣、新田縣金融IC卡公交項目啟動運營。寧遠九嶷山等景區通過金融IC卡實現門票管理,極大地推動了全市普惠服務水平的提升。
做實特惠金融增強“感染力”
特惠金融就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特殊領域、特殊群體提供的特別金融服務,如“三農”、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貧困區域和貧困人口等所需要的特殊的金融支持。特惠金融的開展,金融不僅僅是“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讓特殊領域、特殊群體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值得一提的是,特惠金融的針對性、政策性很強,需要政府、金融部門的密切配合,共同促進。切忌將普惠金融等同于特惠金融,不作為;也要避免將特惠金融擴大為普惠金融,亂作為。近年來,人行永州市中支因地制宜,不斷加大普惠金融信貸投入,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加大金融“兩支一扶”工作力度。按照“央行引導、政府支持、銀行聚力、產業帶動、精準投入、互利共贏”的總體思路,通過“1+N”工作機制,增強相關政策的導向作用,撬動信貸投入,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有效支持“兩支一扶”,滿足弱勢領域信貸需求。靈活運用貨幣信貸政策政策和貸款利率優惠政策支持“三農”小微企業融資發展,2015年累計發放支農再貸款33.3億元,累計辦理再貼現2.23億元。二是金融機構多措并舉加大助力。全市各金融機構在人行永州市中支的指導下,紛紛改善金融服務,加大普惠金融信貸投入,如郵儲銀行永州分行采用銀企洽談會、直接上門走訪、走訪政府機構搭建平臺尋求支持等形式積極開展小微企業信貸產品營銷。江華農商行為庫區移民量身訂做了“移民安置建房專項貸款”,為異地扶貧搬遷的庫區移民提供信貸資金支持,2015年發放貸款10148.96萬元。截至2015年末,永州市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0.13億元,比年初增加38.11億元,同比多增19.86億元。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貸款余額31.18億元,比年初增加5.66億元。三是創業就業信貸支持得力。人行永州市中支認真貫徹落實金融扶持創業就業政策,引導轄內小額擔保貸款經辦銀行規范有序開展業務,著力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農村創業婦女、大學生“村官”等群體創業就業的信貸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務。2015年,永州市小額擔保貸款余額6.65億元,累計發放貸款5402筆,累計發放金額3.76億元,受益人數10013人,支持婦女創業累計發放3169筆,金額2.33億元,帶動婦女就業13100人。
做好市場金融增強“新活力”
關鍵要順應市場所需,充分發揮市場對金融資源配置的根本作用,讓市場金融規范有序,為實體經濟發展“輸血供氧”。一要順應互聯網的市場營銷等發展趨勢,金融機構借“互聯網+”的改革東風,及時跟進新的金融產品開發,讓傳統金融成為駛向現代金融的“動力之基”。二要抓住注冊制改革等新機遇,積極培育上市公司,鼓勵企業上市,做大直接融資的份額,讓多渠道融資成為企業的“活力之水”。三要發揮保險作用,做好商業保險拓展,緩解市場風險的沖擊,增強市場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充分發揮保險的補償功能和保障作用,免除市場經濟主體發展的“后顧之憂”。四要強化治理引導,促使民間借貸、眾籌等金融活動規范化,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讓民間金融成為正規金融有益補充的“希望之星”。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保險收入40.51億元,同比增長25.8%。農業保險收入2.4億元,同比增長26.52%;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49198萬元,年度累計發放貸款30186.7億元;融資性擔保公司年度新增83954.5萬元。
做優生態金融增強“凝聚力”
良好的金融生態可以營造資金“洼地效應”,而不良的金融生態有可能造成資金的“沙漠化”。從更高意義上說,金融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金融安全和金融功能的有效發揮,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就要毫不手軟地打擊一切金融違法犯罪,一絲不茍地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扎扎實實地增強全社會的正確金融意識,讓金融之花開滿美麗的瀟湘源,使活力品質永州建設的每一步進程都凝聚金融之力、彰顯金融魅力。近年來,在人行永州市中支的大力推動下,永州普惠金融發展環境日趨向好。一是金融信息宣傳教育機制日趨完善。永州市建立1+N金融知識宣傳教育機制,形成了以“金融知識普及月”、“金融知識進萬家”宣傳月為核心,主題宣傳、金融知識五進等齊頭并進的金融知識宣傳教育模式,永州民眾對金融知識的認識與使用進一步得到提升。僅2015年就開展了6次金融知識專題宣傳活動,發放各類宣傳資料十萬余份,現場為1000余人提供各類金融信息和金融服務。二是金融糾紛處置機制日趨規范。人行永州市中支于2013年成立金融消費權益保護中心,2014年又開通“12363”金融消費投訴電話,永州市基本建成了以12363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熱線為核心,1+8金融消費權益保護中心(永州市金融消費權益保護中心+8家縣級金融消費權益保護中心)為載體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體系。2015年,通過12363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熱線處置金融消費投訴59起,獲得了社會公眾的好評。三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穩健推進。人行永州市中支不斷加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力度,制定出臺《永州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選取藍山、祁陽、道縣為試點縣,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目前,試點縣共采集信用信息516戶,占應采集戶數的90%,共對99戶發放貸款7549萬元,同比增長31%。同時,不斷創新信用產品運用的工作力度,信用報告已運用于政府集中采購、招投標和評先評優、選撥任用干部以及人大、政協代表選舉等多個領域。機構信用代碼在湖南省率先應用于金融機構信貸、反洗錢、外匯管理等領域。創新建立了小微企業履約信息數據系統,即為中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方便,又為銀行業金融機構防范信貸風險提供了依據。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永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