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韜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藝術系,100084)
爵士舞蹈啦啦操是以爵士風格的舞蹈動作元素為基礎,結合舞蹈啦啦操所特有的項目要求與特點,同時附加一定的運動負荷,表現學生激情以及良好運用舞蹈能力的體育項目。
提到“爵士舞蹈啦啦操”,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爵士舞”。爵士舞是由黑人帶到美國本土后,將爵士舞經過一系列的演進后,才逐漸形成具有美國本土化氣息的大眾舞蹈。
因此,中國的爵士舞蹈啦啦操和美國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而爵士舞蹈啦啦操里所運用的爵士舞,主要是現代爵士與芭蕾爵士相結合的動作風格,這類爵士舞早期是在美國由芭蕾所演化而來,它的主要特征是身體的延展,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動作定位,而單純的爵士舞沒有固定的規則和要求。但在爵士舞蹈啦啦操中,被加入了舞蹈啦啦操所特有的特性與要求,在此基礎上把帶有爵士風格的元素加入到動作中,由此形成了爵士舞蹈啦啦操。爵士舞蹈啦啦操的技術特征除了延展性與動作定型之外,無論是它的舞蹈動作還是過渡連接的動作,都有芭蕾的影子貫穿始終,因此,芭蕾基本功的學習在爵士舞蹈啦啦操的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爵士舞蹈啦啦操的教學可以分為四個步驟進行,分別為芭蕾基本功教學、延展性教學、動作組合教學與表演作品教學。學生在學習爵士舞蹈啦啦操之前,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芭蕾基礎和形成一定的姿態——頭位、腳位、開、繃、直、立以及肌肉控制的習慣。在此基礎上慢慢發展學生肢體的延展性,開發學生們的肢體感覺。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動作慣性與動作定型的基礎以后,再逐步學習與完成爵士動作組合。能夠較好地完成一段段組合后,再加入技巧動作與配合動作,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爵士舞蹈啦啦操套路。
芭蕾基本功的學習是學生在學習爵士舞蹈啦啦操初期必須進行的一項內容,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身體姿態,開足的方法,控制肌肉的能力以及擦地、蹲、立等基本的動作技術與習慣。爵士舞蹈啦啦操中最常用的芭蕾基本內容主要包括:身體姿態、開足方法、雙腳位置、手臂位置、身體面向、擦地練習、蹲與立練習、踢腿練習、跳練習等。
在芭蕾基本功的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示范法和講解法,從身體的姿態開始,到手臂的位置、腳的位置,為學生作全面的講解與示范,讓他們在做動作之前了解正確的動作位置。就芭蕾的基本動作而言,許多動作即使學生了解了正確的做法,但想要把動作做到位,對初學的學生而言也還是較為吃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入一些輔助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準確地完成動作。
1.貼墻站立法
該方法主要針對身體姿態的教學。在學習初期,學生對自己身體形態與方位的把握還不夠準確,因此可以利用墻壁進行練習,讓學生的后背貼著墻壁站立,感受后背挺直、腹部收緊以及身體拔高的感覺,輔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快更準確地掌握正確的身體姿態。
2.把桿輔助法
所謂把桿輔助法,就是芭蕾基本功里的把桿動作學習,學生在學習初期掌握不好身體的重心,因此在練習過程中較為吃力,影響動作完成的質量。此時,可以利用把桿進行教學,先讓學生雙手扶把練習動作,當對重心的把握有一定基礎后,再轉換為單手扶把練習,最后完成脫離把桿動作。
3.變奏法
變奏法,即是在學生掌握了動作要領后,把每一個動作的軌跡與過程盡可能地放慢,在慢動作過程中使動作達到極致,尋找身體運動幅度的極限。如此,長期地練習,不僅可以提高動作的準確性,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慢慢開發和放大動作的幅度范圍。
芭蕾基本功的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先是身體姿態,在身體姿態掌握好的基礎上進行開足教學才能正確地鍛煉肌肉。其次是腳和手臂的位置,后期的腳的位置以及手臂的位置同樣需要建立在正確的身體姿態和開足練習的基礎上,并且,需要掌握好正確的腳與手臂的位置,方可以進行后續的擦地、蹲、立、踢、跳等練習。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合理地安排練習的數量,超量的蹲立動作會導致腿腳肌腱的力量衰退。因此,教師在教學練習時,應當注意將一些動作穿插練習。
爵士舞蹈啦啦操的動作延展性與花球啦啦操的短促發力截然相反,因此,需要對這一環節單獨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運動方式的動作要領。延展性教學主要包括手臂的延展性、軀干的延展性以及下肢的延展性。
在延展性教學中,要用到一些常用的示范法、講解法以及分解教學法。但是,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更加理想,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要領,還需要輔以一些特殊的教學法,如,反作用法、牽拉法、音樂引導法等。
1.反作用力法
如,用一個8拍做手臂向外打開的動作,教師可以用雙手在學生的手臂外側施加一個向內的推力,學生在對抗反作用力中慢慢打開手臂,直到最大位置。
在這個過程中去感受肢體的張力,慢慢尋找延伸出去的感覺,可以將學生分組,依次進行該練習。其他的延伸動作同樣適用此方法。
2.牽拉法
牽拉法,是學生做手臂、軀干或腿部的伸展動作時,在動作完成定型后,順著動作運行的方向再次牽拉學生的肢體,利用外力幫助學生放大動作的幅度,拉長肢體,幫助學生尋找動作的延伸感。
3.音樂引導法
音樂引導法,是將舒緩悠長的音樂配合到動作教學中,讓學生跟著音樂做延伸的動作,每一個動作做滿一個樂句或一個樂段,讓學生用動作把音樂充滿,悠長的音樂會引導肢體向外擴張延伸,從而幫助學生鍛煉到肢體的延伸感。
延展性教學相對于其他的動作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其與舞蹈啦啦操中大部分的發力方法截然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速度相對會較慢一些,在教學初期需要多花時間幫助學生適應并開發肢體的延伸感。
除此,在做上身的延伸動作時,許多學生會出現聳肩的現象,因此,在進行延展性教學時還需要關注學生的肩部動作,讓學生盡量放松自己的肩部,從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肢體語言。
掌握了一定的芭蕾基礎與動作的延展性,就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動作組合教學,通過動作組合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運用舞蹈的能力。首先進行4個8拍的簡單組合教學,待到學生掌握后,再過渡為8個8拍的復雜組合,后面還可以適當地加入過渡連接與技巧動作到組合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舞蹈運用能力。
在動作組合教學中,用到講解法、示范法、分解教學法、重復教學法等,除此以外,還有一些輔助的教學方法。
1.變速疊加法
如,學習一個4×8拍的組合,先在4個8拍中安排4個動作,每個動作做8拍。動作熟練后可以加快動作速度,每個動作做4拍,2個8拍完成動作組合。這樣就可以再學習兩個新的動作放到剩下的2個8拍中,組成一個新的4個8拍的組合。然后再次加快后面2個新的動作,用3個8拍完成所有動作后再學習1個8拍新的動作,然后再次加快新動作,以此類推,進行疊加教學。
2.分層變化法
分層變化法,是指在組合中原有動作的基礎上,將一個原地動作變為轉身動作,或者是將一個站立動作變為跳躍動作,再或者將正面完成的動作加上身體面向的變化,一層一層地依次變化,從而增加組合難度,鍛煉身體的協調控制能力。
3.即興重組法
即興重組法,是指教師給出一個指定的音樂,讓學生將已學的動作組合根據音樂進行即興重組。這種方法適用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可以幫助學生釋放肢體的感知力,通過學生自身對音樂的感知進行動作的即興重組,開發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與對肢體的運用感覺。
學生初步進行組合動作學習時,對身體的控制能力與協調能力較弱,因此,很多動作完成吃力,容易出現動作變形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們可以通過放慢動作速度或降低難度的方法幫助學生規范動作,從而保證動作完成的準確性。
在表演作品的教學中,除了要學習爵士舞蹈動作之外,還需要完成一定的技巧動作,并且設計過渡連接動作將技巧動作與舞蹈動作巧妙地結合起來。
表演作品的教學需要一個系統的教學過程做基礎,所用到的教學方法也很多,除了講解法、示范法、糾錯法、重復教學法、分解教學法等,還可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學方法輔助完成表演作品的教學。
1.分段教學法
顧名思義,也就是將整套動作按一定的規律分為幾段依次進行教學,學生依次掌握后再逐個段落連接起來練習,直到完成一整套動作的學習。這種分段教學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動作并更牢固地記憶動作。
2.分割教學法
分割教學法是指將舞蹈動作、連接與技巧動作、配合動作分割開依次進行教學,將各個部分的動作熟練掌握后再逐步連接到一起完成。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保證動作的質量,并且降低學習難度。
在進行表演作品動作教學時,學生在后期跟音樂時容易出現把握不準音樂以及動作跟不上音樂節奏的現象,因此,在分段教學時就可以加入音樂進行練習,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助于學生熟悉音樂,掌握節拍,從而更好地詮釋出作品的整體感覺與主題。
爵士舞蹈啦啦操是一個對學生身體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項目,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較多的問題,但是只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找對方法,就一定會被爵士舞蹈啦啦操特有的風格魅力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