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沛,張 偉
(1.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5;2.中煤科工集團北京華宇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
戈壁荒漠礫幕層破壞的生態恢復措施
李增沛1,張 偉2
(1.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5;2.中煤科工集團北京華宇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摘要: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衛星影像圖,取得土地利用現狀、地貌地形土壤地質等土地現狀資料,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荒漠區礫幕層區域的生態恢復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地貌(土壤)重構、植被營造、生態保護等工作。
關鍵詞:礫幕層;生態恢復;現狀;調查
1項目區概況
項目位于殘丘臺地區,殘丘山體低而散亂,山頂渾圓,相對高差不大,干谷寬闊,臺地臺面較平坦,地表被殘積、坡積的巖屑層所覆蓋,通稱戈壁(南湖戈壁)。該區域降雨很少,蒸發量大,地表無植被覆蓋,生態環境極為脆弱。
2生態環境現狀
本文在生態環境現狀調研分析基礎上,結合SPOT6遙感影像,取得土地利用現狀、地貌地形、土壤地質等第一手資料,利用GIS處理軟件分析生態功能區的定位、主要生態問題、土地利用方式和資源開發情況等,并提出生態治理的措施。
2.1地形地貌調查
項目區內海拔高度413.79~569.50 m,最低點位于南中部,最高點位于西北部。地勢總體北部、西部高,中部及東南部低,地形高差最大155.71 m,坡度15‰~30‰ ,屬低山丘陵區。地形地貌見圖1。
2.2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根據實地調查和遙感衛星影像,將評價區土地利用情況劃分為3個一級類型和8個二級類型。評價區土地利用現狀圖見圖2。
2.3礫幕層空間分布
從圖2土地利用類型及面積的分析可以看出,戈壁、裸巖石礫地為評價區內主要土地利用類型。評價區位于南湖戈壁,由于特殊的區位因素形成了惡劣的水、熱及土壤條件,致使評價區內地表植物無法自然生長,經過長期的吹蝕作用,大部分地面表層布滿了礫石或碎石,形成礫幕層。在無植物覆蓋的礫石荒漠地區,礫幕層對在保護土地資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保護下部沙土不被吹蝕,從而減少風沙物質來源和保護土壤資源。評價區內戈壁、裸巖石礫地均發育有礫幕覆蓋,面積合計90.19 km2,占評價區面積的86.85%,對評價區內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義,礫幕層空間分布見圖3。

2.4土壤侵蝕現狀調查
評價區內土地大部分為戈壁(礫質荒漠),僅存小面積沙地,并未形成大片流動沙丘,侵蝕強度為極強烈侵蝕。而礦田所在的南湖戈壁風沙活動頻繁,且風大多沙,在個別大風日,直徑小于1 cm的石礫也會被吹起,因此區域內的戈壁、裸巖石礫地、裸土地等都會在風力作用下發生中強度的侵蝕。
3生態整治措施
生態整治規劃主要結合項目區生態特點和項目施工布局,施工影響強度進行綜合布控,根據以往露天礦的防治經驗和周邊露天礦生產調研。參考該項目水土保持方案,認為生態整治的目的就是維持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主要應做好4個方面的工作:水土保持、地貌(土壤)重構、植被營造、生態保護[1~3]。
3.1礫石剝離收集及利用
施工前,在采掘場占地范圍內,自拉溝位置起沿著采掘推進方向對地表礫石剝離收集,剝離厚度15 cm,剝離礫石存放于外排土場南側排土未占壓空地,外圍使用彩鋼板圈圍,對表面拍實并灑水抑塵。待外排土場達到設計標高后,對到界平臺頂部鋪壓礫石。根據相關研究文獻及參考自然形成礫幕層覆蓋度,要求礫石覆蓋度不得低于60%。覆蓋后利用礦田高礦化度疏干水對覆蓋面灑水。礫石堆放區域周邊布置擋板防護,表面覆蓋密目網。堆放過程中,堆體表面灑水抑塵。多余礫石量根據排、覆計劃臨時堆存在排土場推進工作面后方已恢復區域,用于后續即將到界平臺的治理恢復。
項目運行期間,當內排土場部分區域到達設計標高后,將挖掘區剝離收集的礫石直接運送至內排土場壓蓋到界平臺。
3.2場地內灑水降塵
在采掘場開采及內排土場排棄過程中,利用采區高礦化度疏干水對工作面持續灑水降塵,形成保護裸露沙土,降低風蝕強度。
3.3邊坡防護
待內排土場最終幫邊坡形成并穩定后,利用采掘場剝離產生的大型塊石破碎后鋪壓邊坡,厚度30 cm。壓蓋用石塊選用采掘場剝離的不規則塊石,經破碎后形成粒徑大小相近的塊石后可供外排土場護坡使用。
3.4場內綠化
場內主要道路兩側,工業場地南部的行政區、生活區,工業場地中部的生產系統預留空地,工業場地倉庫區周邊空地等人員活動頻繁的區域是場內綠化的主要區域。綠化選擇喬、灌、草相結合,綠化樹種主要選擇當地適生的耐旱、耐鹽物種,如喬木有新疆楊、榆樹、沙棗樹等;灌木有梭梭、駱駝刺、紅柳、沙拐棗等;草種有芨芨草、三葉草、披堿草、早熟禾等。對綠化區域使用灌溉系統以保證植物成活。
3.5生態監測計劃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和消除不利的環境影響,生產期實行生態環境監測,以保證生態整治和水土保持設施的落實及運行,并驗證生態整治措施的效果,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見表1。

表1 生產期環境監測方案
參考文獻:
[1]趙鑫.基于RS、GIS的哈密三道嶺礦區生態環境調查與評價[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3.
[2]周錦華,胡振琪,高榮久.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技術研究現狀與展望[J].金屬礦山,2007(10):11~15.
[3]粱留科.德國煤礦區景觀生態重建、土地復墾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地理,2002(6):711~715.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2-0011-02
中圖分類號:P36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李增沛(1980—),河北南宮人,碩士,主要從事工程、環境等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