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霞
提到教材,執教者往往想到的是課文。其實,微課在課后復習中應用練習也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與課文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整體。它反映了教材編寫者的思路,研究課后練習就是與編者對話。省小語特級教師李勤在《教材解讀與處理》中寫道:“讀懂課后練習中滲透的訓練點,更好地落實教材承載的學習任務。”這就告訴我們課后習題的重要性。每篇課文后的練習題既是確定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又暗含了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思路,提煉了教學的重難點。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教學時,忽視了課后練習的重要性。上完課匆匆地讓學生思考討論后,說出所謂的標準答案,或是把課后練習當做書面作業讓學生課后完成。很少去鉆研課后練習中隱藏著的價值。使課后練習形同虛設。如果我們能準確把握課后練習的編排意圖,使課后練習充分發揮它的效用,將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微課在課后復習中應用練習為預習呈現了內容
用微課在課后來預習,即課前的自學。指在教師講課之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初步理解內容,為上課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過程。課前預習也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那么,怎樣進行預習呢?認讀生字詞,理解詞語,查閱資料,熟讀課文。蘇教版小學語文的每篇課后都有生字描紅、常用詞語理解運用、朗讀、背誦和復述等常規訓練,為課前預習呈現了內容。首先可讓學生根據生字表認讀生字、描紅,正確書寫生字,再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為熟讀創造條件。然后把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下來,以待解決。完成了這些任務,就為教學時深入理解課文,品悟文字,積累運用,復述背誦等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任務的完成就迎刃而解了。
二、課后練習為教學目標的確立提供了依據
拿到一篇教材,我們首先考慮教什么?也就是確立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其實,用微課在課后只要認真對照課后練習,就不難發現,每篇課文所要教的重點大都隱含在課后練習中。
如《錢學森》一文的課后練習有:1.用鋼筆描紅;2.在空白處填上適當的詞語;3.畫出課文中錢學森的話,體會這些話表達他怎樣的思想感情;4.按時間的先后順序,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應放在哪里?為什么要把它放在文章的開頭呢?依據這幾項課后練習,我確定的教學目標為: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5個生字,綠線內的2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體會科學家錢學森的拳拳報國之心,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些目標的確定與課后練習是相對應的,緊扣課文,簡潔明了,易于實施。再如《桂花雨》一文設計了這樣幾個練習題:1.朗讀課文;2.用鋼筆描紅;3.讀一讀,抄一抄‘再聽寫;4.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認真研讀這些練習之后,我確定了這樣幾個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想象一下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課后練習4中重點句子的閱讀感受??v觀蘇教版小學語文的課后練習,你會發現習題的編排,都是對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是每課需掌握的重點。
三、微課為教學設計打開了思路
用微課來指導課文內容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是“課程標準”目標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的載體。而課后練習則是編排者著眼于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學生掌握知識,進行知識遷移以及能力訓練的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依據課后練習的內容,鉆研教材,確立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案,把課后練習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把課后練習作為課堂的一根主線,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培養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陣地,而課后練習則為課堂聽、說、讀、寫的訓練提供了豐富的演練內容。因此,必須把課后練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一根主線,融于教學的每一個步驟,有計劃、有步驟、有側重地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更有效的展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還以《錢學森》這課為例。在設計第二課時教案時,首先以課后第二題復習導入,既復習了課文中的詞語,又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認識。接著,導入本課的重點環節,也就是目標2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俗話說‘言為心聲,這節課我們就通讀人物的語言,走進人物的內心。接著出示自學要求:1、默讀課文,畫出錢學森所說的話,并想一想是在么情況下說的。2、細細讀一讀,體會這些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把你的感受寫下來?!?這樣的設計,其實就把課后練習3的內容融于教學之中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讀課文、畫句子、寫感受、談體會,眼、耳、手、腦并用,使聽、說、讀、寫等技能得到了訓練,也突破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四、微課為課堂練筆創造了機會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密切關系。課堂練筆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閱讀教學過程中落實語言文字訓練,促進讀寫結合的一項有效措施。
筆者認為,微課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結合“課后練習”進行課堂練筆,學生不但對文章的內容好章法加深了理解好運用,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蘇教版小學語文的許多課文后面都安排了“寫的”訓練。如《廬山的云霧》一文后練習5: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文后設計了這樣的練習: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又見到了那匹小紅馬,它會怎么說,怎么做呢;《普羅米修斯盜火》練習中設計了這樣的練筆: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象人們得到火種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說一說,再寫下來這些練習的設計,為學生的練寫創造了機會,提供了現成的素材。把課后練習中的練筆放到閱讀教學中,使學生有材可依,有法可循,有話可說,讓學生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語言形式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水平。
當然,微課在課后練習的效用不止于此,如:依據課后練習理清脈絡,概括主要內容,落實朗讀訓練等等??傊?,課后練習不容忽視,它是一座豐富的資源寶庫,有著無窮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不僅重視對課文的解讀,也要充分挖掘課后練習中蘊藏的教學資源。準確把握編排者的意圖,用我們敏銳的眼光去發現課后練習的價值,用足,用好,用到位。讓課后練習為我們的課堂增光添彩,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發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