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
高考語文分值的提高,學生、家長、教師對于學習語文更加重視,導致學生課業負擔加重,從而影響到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課業負擔過重又成為基礎教育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問題。近三年來,小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過重的課業負擔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減輕,但是離根本解決問題還相差甚遠,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因此,我認真研究了本地區小學生學習語文減輕課業負擔的方法,并采取相應的策略。
一、小學生語文課堂模式
1.課堂教學“四環節”模式
第一環節:自主學習——自主引學感知環節
第二環節:探疑尋問——積極參與探究環節
第三環節:小組研究——互動討論交流環節
第四環節:總結延伸——得新知求創新環節
(1)教學模式的實施指南。課堂教學“四環節”模式是一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①自主引學感知環節:是在預習或初學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學生依靠所學習知識和方法來構建新的學習內容。教師可對預習效果進行檢查。
②積極參與探究環節:自主創新性地學習是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是中國教育所缺少的教學精髓,在這一環節當中,其目的是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習過程、體驗學習經過,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角。在學習中培養自主、勤學、好問、善思考的良好學習品質。
③互動討論交流環節:在積極探究的基礎上,善于與同學互動、與老師互動,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對話、交流、合作、討論,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當中加深對知識重點、難點的解決,加深感悟和體驗,培養學生合作、協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得新知求創新環節: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學習過程,積極參與問題的研討,新的知識就得到揭示,完成新知識的構建。而學生創新能力在新知識構建當中,新能力形成也在總結延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此環節重在形成學生知識能力和培養他們創新精神。
2.“媒體三介入”的教學模式
(1)課前介入:教師利用“微課”、網絡、“微信”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工作。例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一中,通過班級QQ群,教師將中國成語大全資料傳送給學生,要求學生學習描寫關于春天的成語。并在網上觀看“中國成語大會”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課中介入: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課中插入視頻學生可以達到高效學習目的。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文中,體會王熙鳳這一人物形象,教師適時插入電視劇《紅樓夢》片段。對于學生品讀文本,理解語句有了很大的幫助。
(3)課后介入:要想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靠課堂上僅有的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書面家庭作業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容易厭煩。所以,課后利用學習軟件學習,不僅僅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還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師對學生“一對一”的指導。例如:一年級識字,一些學生識字困難,課堂上又不能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逐一輔導。“悟空識字”、“巧虎識字”等游戲軟件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學習。這樣正好滿足一年級學生愛玩的天性,可以做到在玩中學會認字,既輕松又愉快。
二、減輕小學生語文課業負擔的策略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的自身素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快樂的心情,讓學生苦學變為樂學,是“減負”的真正目的。為此,教師須做到“二精”:
1.精心備課是“減負”的前提
(1)備課必須精減教材精備學生。既要鉆研課程標準,吃透教材,對語文學科本冊的教學目的要求、基本內容、重難點要熟練于心;更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需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習慣,充分備好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認真設計出順學而導、因材施教的教案。
(2)備課必須要主備學法。 學法才是學生“足食終身之魚。”教師如能多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和技能,那么學生不僅能從教師那里獲得“魚”,還能得到“漁”
2.精簡作業是減輕學生語文負擔的保證
隨著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入學習和領會,我對新課程下的作業改革做了一些嘗試。改革后的作業應體現因人而異的彈性化和培養興趣的基本原則。在教學實踐中,遵循以上原則,布置的作業由以下三類型組成:
(1)“聽讀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能力強弱分成學習小組,利用“微信”、“QQ”等平臺進行朗讀、背誦、評價、賞析等學習任務。
(2)“書面作業”。對于字詞、句段的練習鞏固,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留這方面的作業,教師必須精選習題,精編書寫題型。
(3)“創編作業”。目的是讓學生釋放自我,張揚自己的個性,拉近同學之間、師生、家長的情感,形成學習凝聚力,教學相長。鼓勵學生大膽地與同學、老師、家長對話,說出自己觀點、敢于發問和思考。
總之,減輕小學生語文課業負擔是一個長期而又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們要從日常的學習生活做起,注重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文化知識培養的同時,也要注意減輕小學生的語文課業負擔,優化小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從小做到發自內心的“我愛學”,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樂學的學習氛圍,把歡聲笑語還給他們,讓他們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
[2]《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3]《帶領學生坐上快速閱讀的列車》 韓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