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芳
[摘 要]學習語文重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在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方面,應注重激發求知欲; 實施鼓勵;巧妙設置疑問;創設閱讀寫作情境, 開展豐富多采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趣味寫作等方法,寓教于樂。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操作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興趣
小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全靠興趣,有興趣就學,沒興趣就玩。他們對哪一學科產生興趣將會影響到其一生,因此,對于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尤為重要。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那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下面就本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誘導”求知欲 ,培養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例如:教學《趵突泉》一課時,我在教學課文內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簡要介紹作家老舍的創作生涯、文學成就,讓學生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同時把大泉晶瑩活潑,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搖曳凸現出來,知識點具體而鮮明,制造了懸念,激發了求知興趣,教學效果很好。
當然,激發求知興趣,決不等于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用知識點燃的興趣之火,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發現,去獲得知識,那樣的興趣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恰當鼓勵,引發學習興趣
在平常語文學習中,一名男生記憶很好,對一些語文基礎知識掌握的也比較牢固。就是懶得做語文練習冊上那些作業,只對閱讀感興趣。當老師走到他旁邊檢查他的作業時,他就感到緊張和害怕。老師并不對他大發脾氣,而是對他說:“你喜歡閱讀這個習慣真好!如果你平時再對基礎知識這類題訓練一下,你的語文成績就會更好!”這名學生聽了之后,馬上開始做題。按時完成了作業,并且全部正確。老師針對他每一次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慢慢地這名學生語文的成績大大提高了。
三、巧設疑問,激發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如果教師平鋪直敘一講到底,不想方設法設置一些好的疑問就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即使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依舊是無動于衷。因此,教學中必須要有意識的設置疑問,使學生處于“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探索問題的熱情。如:教《貓》這一課時,可以針對課題提出這樣四個疑問:(1)貓是個什么動物?(2)課文寫了大花貓什么特點?(3)大花貓的古怪性格體現在哪?(4)《貓》這篇課文作者為什么寫得那么真實具體?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自己嘗試來解決這些疑難問題,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發了學生學習、探討的興趣。
四、創設情境,增加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初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規律及根據課文的特點,從直觀、形象入手,為學生創設出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能探究課文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有在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的情況下,對課文才會產生想了解、想去讀、想學習的念頭。因此,教師在此環節應以情激趣,通過設計一些形式新穎、吸引力強、方法多樣、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方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執教《林海》、《草原》等課文時,教師利用相關的圖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及歌曲等方法創設學習情境,及時把學生引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自能探究的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也可以創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也能夠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情緒,促使他們以旺盛的精力、積極的態度主動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領悟真諦。如:教學《趙州橋》一課,課始教師出示一幅“趙州橋”圖,學生邊看圖教師邊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國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歷史悠久、舉世聞名的石拱橋——趙州橋,這是一座古老而又堅固的石拱橋。1300多年來,它經受風吹雨打、洪水沖擊、地震搖撼、車輛重壓等種種考驗,仍毅力不倒。”通過教師的描述,激起了學生的疑問,學生睜著好奇的眼睛,紛紛舉手提問:“為什么趙州橋經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還能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呢?”教師在學生亢奮的狀態下,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從書中去尋找答案。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深刻體會到了趙州橋在設計上的獨創性和設計者李春的聰明才智。
創設情境有很多的方式,如:陳設相關的實物,繪制有關情景的圖片,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錄音、錄像來渲染氣氛,還有教師或學生生動的語言描述和表演。教師要使學生大腦高級精神活動的興奮,固然與學習內容的刺激有關,同時也是與環境條件的刺激有關。新穎生動富于變化的刺激,才能收到理想的興奮效果,才能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
五、多彩活動,提升學習興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拘泥于課堂上的30分鐘、40分鐘,豐富多采的第二課堂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最好延伸。另外,興趣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搞好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很有利的。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讓學生辦手抄報,制作卡片,開辦朗誦會、故事會、演講會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總有一種是受學生歡迎的。學生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會受到熏陶,語文素養自然也會得到提高。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他一周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中,他把這稱為“藍天下快樂的學校”。面向社會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關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和國內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進而產生積極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和欲望。
六、趣味寫作,升華學習興趣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首先,小學生喜歡得到表揚,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寫作文,然后對他們進行激勵性評價,使他們愛寫、樂寫作文。其次,趣味性的作文教學可以讓學生排除作文的消極心理,激勵他們隨時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從而使他們養成細致觀察、勤奮寫作的良好習慣。再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表述的空間,讓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這樣,他們會對寫作產生興趣。“文章不是無情物”,學生對一些社會生活現象都有自己的看法,一篇文章,不管是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表揚什么、批評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無不在作文的字里行間表現出來。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指導,讓學生尊重自己內心的真實體驗,追求真善美,摒棄假丑惡,“我手”寫“我心”,進而使他們愛寫、樂寫作文。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發和拓展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不僅關系到語文課堂是否活躍和教學效果的好壞,更是素質教育成功實施與否的衡量標準之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務,只有培養起學習興趣,才能變苦學為樂學。作為當代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改革,積極應對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的知識取得能力發展與興趣提高和諧統一地結合起來,體驗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好語文的熱情,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
[2]蘇霍姆林斯基:《慷慨一點,學生會更快樂》.
[3]陳永明主編:《現代教師論》.
[4]盛群力等編譯:《現代教學設計應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