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慧靜
在課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涌現出了一批走在課程改革前列的優秀教師。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中歷史教學與復習備考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高三歷史復習備考中這些問題比較突出。下面筆者就以高三歷史復習備考中存在的問題為例,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復習備考指導思想方面
1.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不到位
《普通高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了高中歷史的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的設計思路,制定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課程目標,規定了高中歷史課程的內容標準,是教學、評價、考試的依據。因此,高中歷史教師(不僅僅是高三歷史老師)一定要認真研究、正確解讀《課程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地、正確地使用教材,切實搞好高三歷史復習備考,爭取在復習備考中不留下知識上的死角。
2.對《考試大綱》研究不透徹
普通高中《考試大綱》是教育部考試中心為了指導和規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明確考試內容和要求,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參照《課程標準》,并考慮中學教學實際而制定的,是關于當年高考考試性質、考試內容、考試能力要求、考試形式等方面的綱領性文件。研究《考試大綱》,吃透其精神,對指導高三復習備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聽課調研中筆者看到,一些學校非常重視對《考試大綱》的研究,并采取了切實的措施,如請專家解讀、安排專門的時間組織老師學習研究等。但也有一些學校的高三歷史教師對《考試大綱》的認識不到位,認為《考試大綱》內容太簡略,對指導高考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作用,因此他們把對《考試大綱》的研究下移:印發《考試大綱》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看,而他們自己對《考試大綱》便不再研讀。這在筆者所在市部分高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筆者認為,既然《考試大綱》是關于高考考試內容、考試能力要求等方面的綱領性文件,廣大高中歷史教師就應當認真研究并用好《考試大綱》,把握高考的動向,用《考試大綱》的精神和宗旨科學指導高三歷史復習備考。這樣有利于提高高三歷史復習備考中的針對性,在復習備考中做到有的放矢,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負擔,從而提高復習的效率。
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復習內容,采用材料式教學法。人教版教材的內容中,很多歷史問題給出的結論相對較多,對學生而言,這些歷史結論是缺少史實支撐的。高三歷史復習備考中,教師可根據高考命題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材料,并依據材料設計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積極思考,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解決老師所提出的問題。這樣就可以使復習備考與高考的能力要求相吻合,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大有益處。
二、復習課教學形式方面
1.滿堂灌、一言堂現象相當普遍
在筆者所聽的高三歷史復習課中,滿堂灌、一言堂現象所占比例相當高。課堂上,教師眉飛色舞,口若懸河,從上課鈴響開始一直講到下課鈴聲落,仍然言猶未盡,有的甚至再拖堂幾分鐘。很多時候,一節課45分鐘甚至48分鐘下來(加上拖堂的3分鐘),完全是教師一個人在自說自話,幾乎聽不到學生發出的聲音。在課堂上,老師是真正的主角,學生大多時候連配角都不是,充其量也就是聽眾。為此筆者曾多次與我們的歷史老師交流,他們的觀點是:課堂改革、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是高一、二年級的事,高三歷史復習內容多,任務重,時間緊,課堂上讓學生參與進來很不現實,那樣的話復習任務就很難完成。對此筆者不敢茍同:何為完成了復習任務?是不是把教材內容從頭到尾老師一個人都講透了就是完成了復習任務了?老師講得再多再好,能力的提高歸根結底必須落實到學生身上。如果學生不能真正參與者到課堂教學中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就只能是奢談了。
《課程標準》明確“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就必須改變這種老師滿堂灌、一言堂的現象,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只要做好引導者、啟發者就可以了。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從材料中得出結論,用材料印證教材所給的結論;從內容中推導作用、影響、意義,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由教師告訴學生結論讓學生背結論。
2.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理解有偏差,課堂上老師的無效提問較多
筆者聽過不少這樣的課;從表面上看,一堂課下來,老師提出了很多問題,學生也都積極與老師配合,踴躍回答問題,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主體地位似乎非常突出,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雖然老師提出了不少問題,但這些問題并沒有多少思維含量,答案在教材中直接就可以找到,學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出來;或者學生僅僅回答“是”“不是”之類就可以了;或者是老師說上半句,學生接下半句;諸如此類。也就是說,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的提問絕大多數都是無效提問,看似熱鬧的課堂其實只是一種表面的“活躍”,學生積極回答老師問題的背后,其思維并沒有真正動起來,他們并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在筆者曾聽過一節高三歷史復習課,內容是必修①第四單元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執教者在課堂上提問了這樣幾個問題:中國工人階級是在什么時候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什么歷史意義?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影響是什么?等等,對于這樣的問題,一些學生回答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一些學生則根本就不懈回答。因為這樣的問題對學生實在沒有什么意義。筆者認為可把這些問題調整一下,換一種角度提 問: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工人階級為何能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請問“新”在什么地方?北伐軍為什么能勝利進軍?雖然問的是同樣的內容,但換一種角度后就有了一定的思維含量,學生主動探究、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就會提高。這個時候,學生才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他們的思維才是有價值的,師生互動才是有效的。
作為現代化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直觀、課堂容量大、學習效率高等優點,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對提高高三歷史復習備考的質量和效率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在聽課調研中筆者看到,一些歷史教師恰恰正是因為在課堂復習教學中運用了多媒體,反而使復習課的效率和效果大大降低了。這些老師備課認真,準備充分,復習內容的設計科學合理,課件制作也相當精美,課堂上,老師一邊講一邊不停地放著幻燈片,忙得不亦樂乎;學生一邊聽老師講一邊看著走馬燈似的幻燈片,總感覺眼睛怎么也看不過來。客觀地說,這樣的課堂容量確實很大,但老師在出示幻燈片上的大段材料時,往往給學生閱讀材料的時間相當短,常常是學生還正在閱讀材料,甚至還沒看到提出的問題,老師已經開始講解或是下一張幻燈片已經在播放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