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華
[摘 要]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計算機已經成為拓展人類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在多年的教學中一些缺點、問題也顯現出來,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就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了高職計算機教育的特點和目標,進一步研究了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教育已經成為高職教育中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職院校計算機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輔助解決本專業問題能力,是能力本位的教育。高職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具有較強的操作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關于高職院校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問題分析
1.學生起點差異大、基礎參差不齊。目前高職高專的學生主要來自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參加過高考入學的學生,由于高中所開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并未作為高考的成績計入總分,故大多高中都沒有給予這門課足夠的重視。在很多偏僻的農村受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的限制計算機普及工作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尤其在實踐教學方面水平相對落后,有些學生在剛剛入學的時候甚至連計算機都沒有接觸過幾次,更不要提什么實踐操作了,從而造成了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較差。另一部分學生主要是通過來自中專、中職、技校,這類學校對理論知識要求并不高,而對操作能力的要求較高。他們實際動手能力較強,而理論知識較弱。我們現有使用的教學模式采用的是針對所有學生教授一樣的教學內容,提出一樣的教學要求,使用一樣的教學手段,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起點高的學生重復已學的內容,他們將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起點低的學生覺得強度大,內容抽象,則就喪失學習的興趣。
2.高職的計算機基礎課程與學生本專業所要掌握的能力不同。高職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是要與學生本專業的相結合,因此,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應有所區別。例如文科類專業應側重文字編排的學習;財會類專業應側重數據庫、電子表格的學習;工科類則需要更加深入的掌握計算機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傳授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時不能“一視同仁”,而應“隨機應變”。
3.高職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承,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手段,應用是目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就事論事的現象,只是教會學生如何操作,上課聽老師講授的內容都能聽懂,但是當需要自己操作時就無所適從,即課堂授課理解和自己真正動手實踐不能統一,或者把老師布置的作業順利完成作為唯一的上機實踐任務。因此,一旦題目變換一下就不會做了,欠缺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是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具有用計算機解決面臨任務的強烈愿望,很少教會學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計算機解決,如何有效地使用計算機,如何在自己的專業中使用計算機等,因此造成學生很大困惑,覺得沒有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挫傷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
三、關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1.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運用分層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之前,教師可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入學前是否學習過計算機,所掌握的計算機知識的多少及操作計算機的熟練程度。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計算機水平的分級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及學生本人的意愿將學生按計算機能力水平進行分類上、中、下,采用“分類教學法”進行教學。例如,在開始計算機最基本的操作時,定位在中等水平學生進行講述,并給上層學生安排與之相關的內容練習;在上機練習時,定位于下層學生,并在必要時安排時間為基礎較差學生單獨輔導,讓他們盡快跟上整體步伐。在教學過程中,也可安排上層學生對其他同學做操作示范,傳授經驗。
2.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專業,在制定教學計劃及教學中對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如文秘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對文字排版有較高要求,教師應要求學生全面而熟練地掌握Word的使用,加強插入符號、圖文混排及數學公式的編輯等內容的教學。會計專業的學生對Excel相關應用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對Excel公式、函數、宏命令、VB編程等方面進行側重講解。對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在講到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中OSI七層結構時,要求學生不光要知道各層的名稱,還要求他們了解各層功能,以適應專業課的學習。這樣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教學,就會激發同學們學習計算機的熱情,為學生以后學習專業課及從事相應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重視實訓實踐環節,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激發興趣。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而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應用工具,來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他們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能力,包括職業能力和崗位技能的提高,為快速進入工作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結合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計算機知識、能力、素質的具體需求,建立較為完整、科學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學,作者認為,高職院校計算應用基礎教學模式改革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強調教師、學生、情境和項目任務四個因素的整合,總體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置身于職場真實環境,以完成具有職業特色的工作任務為主線,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職業人的感覺和自覺,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采用案例教學、項目情境教學、啟發式教學、現場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高度重視實訓實踐環節,強化案例教學及建構主義學習方法,將前后續課程的知識融為一體,學生才能夠將所學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踐,才能學有所成。
4.改革考試制度,學歷教育與資格證書教育并重。目前的高職院校只注重組織形式,考核方式大多“一卷定水平”,也缺乏對人才培養深層次的考慮,無法做到專業學習的延續。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主體需要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技能型復合人才,計算機基礎教學應強化計算機作品的過程設計,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能力,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具體計算機操作任務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學生的出缺勤情況、學習態度、技能掌握情況,優秀課程設計作品的展示,與同學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等方面。
高職院校計算基礎考試的改革應該走文化教育、綜合技能訓練和資格證書教育聯合的模式。改革考試制度,需要提高職業認證證書體系與教學內容的融合度,完善形成性考核體系,將技能證書考試與平時學習表現掛鉤,實現由全理論考試向操作技能考試的轉變。可根據職業技能鑒定的考核標準,由學院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評定其考試成績或職業技能等級,這樣學生在完成計算機職業技能考試的同時,也可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為將來的工作和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獲得職能資格證的學生可以免試。建立完善的試題庫和網絡考試系統,完全采用案例考試,與教學接軌。逐步實現無紙化考試、以提交作品形式考試等,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劉亞楠.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學周刊,2013(11):13.
[2] 羅易.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探討[J].教育學研究,2013(10):69.
[3] 周蓉.如何將計算機基礎知識更好地運用于實踐.計算機技術應用,2013-10-24.
[4] 肖美芳.會計專業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式改革[J].課改前沿,2013(10):203.
本文系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成果論文;
項目名稱:基于職教新干線的應用主導型教學模式研究 ——以計算機應用課程為例;
項目編號:ZJC20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