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摩導引·
小兒推拿治療嬰幼兒腹瀉臨床觀察
王靜
(山東省濟寧市中醫(yī)院,272100)
嬰幼兒腹瀉是多發(fā)于2歲以下小兒的兒科常見病,1歲以內(nèi)患兒多見。筆者2015年1—5月運用小兒推拿法治療嬰幼兒腹瀉50例,療效滿意,現(xiàn)將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50例均為我科2015年1—5月門診患兒,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1歲8個月;病程最長1個月,最短2 d。風寒型11例,濕熱型6例,寒濕型9例,傷食型14例,脾虛型10例。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兒科學》[1]。①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②大便次數(shù)比平時增多。病程分類:①急性腹瀉:病程在2周以內(nèi)。②遷延性腹瀉:病程在2周~2個月。③慢性腹瀉:病程在2個月以上。病情分類:①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②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輕度中毒癥狀。③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增高等)。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兒科學》[2]。①有乳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或冒風受寒、感受時邪病史。②大便次數(shù)較平時明顯增多,重癥達10次以上。糞呈淡黃色或清水樣;或夾奶塊、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湯,或色褐而臭,伴少量黏液。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口渴等癥。③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①傷食型。主癥:大便酸臭,或如敗卵。次癥:腹部脹滿,口臭納呆,泄前腹痛哭鬧,多伴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②風寒型。主癥: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次癥: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浮緊。③脾虛型。主癥:久瀉不止,或反復發(fā)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未消化食物。次癥:身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zhì)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④濕熱型。主癥:瀉如水樣,每日數(shù)次或數(shù)十次,色褐而臭,可有黏液。次癥:肛門灼紅,小便短赤,發(fā)熱口渴,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⑤寒濕型。主癥:大便每日數(shù)次或數(shù)十次,色較淡,可伴有少許黏液,無臭氣。次癥:精神不振,不渴或渴不欲飲,腹?jié)M,舌苔白膩,脈濡。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小兒腹瀉的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小于2歲的患者。③病程2個月以內(nèi),病情為輕、中型腹瀉。
排除標準:①年齡大于2歲患者。②合并有其他疾病者。③病程為慢性,病情表現(xiàn)為重度腹瀉者。
治療方法
根據(jù)辨證分型給予治療:(1)基本穴位:補脾、板門推向橫紋、順運八卦、順摩腹、按揉足三里。(2)辨證加減:①傷食型加清胃、清大腸。②風寒型加推三關(guān)、一窩風。③脾虛型加捏脊、補大腸。④濕熱型加清大腸、清小腸。⑤寒濕型加補大腸、一窩風。以上每穴位根據(jù)年齡大小,操作100~300次,以穴位局部皮膚發(fā)熱為度,每日治療1次。5 d為1個療程;患兒均在治療3 d、5 d后各進行療效評定。
治療結(jié)果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擬定。痊愈:大便次數(shù)、性狀及癥狀、體征完全恢復正常;異常理化指標恢復正常。顯效: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減少至治療前的1/3以下),性狀好轉(zhuǎn),癥狀、體征及異常理化指標明顯改善。有效:大便次數(shù)減少至治療前1/2,性狀好轉(zhuǎn),癥狀、體征及異常理化指標有所改善。無效:不符合以上標準者。
綜合治療效果:治療5 d后,痊愈41例,顯效6例,有效2例,無效1例。不同證型的主要觀察指標在不同觀察時點改善情況見表1。

表1 不同證型的主要觀察指標在不同觀察時點改善情況(例)
討論
泄瀉是2歲以下小兒的常見疾病,其發(fā)生與小兒時期的生理特點及感染、飲食、免疫等因素有關(guān)。由于發(fā)病年齡偏低,臨床上服藥、輸液等治療家長及患兒均較難接受。中醫(yī)學認為,小兒泄瀉發(fā)生的原因,外因為感受濕邪,常兼有風、寒、暑、熱等邪氣;內(nèi)因為傷于乳食或脾胃虛弱。其主要病變在脾胃。病機關(guān)鍵在于脾胃受損,升降失司,水谷不分,混雜而下。《內(nèi)經(jīng)》云:“濕盛則濡泄。”《幼幼集成·泄瀉證治》云:“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化而為氣血以行榮衛(wèi)。若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調(diào),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瀉作矣。”
針對上述小兒泄瀉的病因病機,在推拿治療小兒泄瀉上,以健脾祛濕為主要治療原則,再結(jié)合患兒發(fā)病的病因予以相應的加減治療。在治療的基本穴位中:脾經(jīng)有健脾和胃、清利濕熱、消食導滯之功,因小兒在生理上“脾常不足”,臨床應用筆者多采用補脾經(jīng)手法;《幼科推拿秘書》:“板門直推向橫紋,止泄神效”;順運八卦可提升中氣,寬胸理氣,調(diào)和五臟,有升清降濁之功;摩腹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澀腸止瀉之功。筆者認為治療上應當順應腸道蠕動的方向采用順摩腹的手法,并且用輕、緩手法為補,重、急為瀉的方法來實施補、瀉;足三里穴可調(diào)和脾胃,消食導滯。辨證加用的穴位:清大腸清利濕熱,淡滲分利;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推三關(guān)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清胃能降逆止嘔、消積導滯;捏脊可健脾和胃,調(diào)和陰陽,改善臟腑功能。一窩風穴有發(fā)散風寒、宣通表里、溫中行氣之功,《脾胃論》指出:“大法云,濕寒之勝,助風以平之”。
上述方法標本兼治,補中有瀉,寓瀉于補,切中病機,無毒副反應,患者及家長易于接受,避免了打針、吃藥之苦,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傳統(tǒng)特色,是治療小兒腹瀉的理想方法。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89-1290.
[2]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102-104.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76.
(收稿日期2015-07-06)